肇慶專區歷史(兩廣總督府駐肇慶182年)
2023-04-16 03:19:34 5
相信去過七星巖風景區遊覽的人,
都會對水月宮門前的那對石獅子有印象。
但是你又知不知道,
它就是當年明朝時期兩廣總督府
門前的「守護神」!
△明代兩廣總督府門前的石獅子
明朝時的肇慶,已經是西江流域上
數一數二的繁華大都市了,
更是兩廣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
在這個繁華都市裡,風雲際會,
各路精英紛紛登場,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明朝的肇慶如何走上「人生巔峰」。
△兩廣總督府復原圖
兩廣總督府的起源
自秦漢平定嶺南後,兩廣的少數民族,寧願扶老太太都不服漢人的管治,所以,一直都是抗爭不斷。
明初時,瑤民僮民(僮,少數民族稱謂,即現在的壯族)主要還是在廣西比較多,山高林密,如魚得水。其中最猛的當數廣西大藤峽一帶,少數民族的起義軍整天跟明朝軍隊打啊打的。
△來源:星湖美美
在這你來我往的打打殺殺中,大量的瑤民也從廣西跑到了廣東的肇、高、雷、廉等州府扎了根。當廣西那邊徵剿時,廣東這邊的瑤民趁機作亂,而廣東這塊,尤其是以羅旁山(現在羅定鬱南德慶片區)最為嚴重,以趙音旺、鳳廣山鳳弟吉兄弟等三人為首的瑤民大起義,轟轟烈烈一直持續了十幾年。
為了防止顧此失彼,更好開展瑤民徵剿工作,景泰三年(1452)兵部尚書于謙上奏朝廷,由右都御史王翱總督兩廣軍務,統籌部署靠前指揮。這就是兩廣總督的起源了。
兩廣總督府曾經都在哪兒?
明景泰三年(1452年),廣東和廣西出現「瑤亂」和海盜,兵部尚書于謙奏請朝廷設置兩廣總督獲準,並將總督府始設於廣西梧州。
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兩廣總督吳桂芳奏請朝廷,用軍令、戰報和徵調軍隊較困難為由,將總督府遷往肇慶。
明崇禎五年(1632),兩廣總督府遷移廣州。
清代兩廣總督的前身為順治元年所置的廣東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清順治十二年,總督府又遷往梧州。
清康熙二年,廣東總督移駐廉州。第二年,廣西政務重新歸廣東都督管轄,遷駐肇慶。之後又經過兩次反覆後,廣西政務隸歸廣東總督管轄,更名為兩廣總督。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因鬱南、廣寧和懷集等地瑤族暴動被鎮壓,惠州和潮州等地的海匪和倭寇被剿滅,於是總督府由肇慶遷往廣州。
歷任兩廣總督歷史事件年鑑
從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至清朝乾隆十一年,
兩廣總督府在肇慶共182年,
在這182年間,兩廣總督府
又給肇慶留下了什麼珍貴的印記呢?
肇慶兩廣總督府倖存的石獅子和圍牆
據史料記載,原兩廣總督府的遺址正是如今的肇慶市政府所在地。歷經182年,由多任總督擴建,總督府中已建有廳堂房門、亭臺樓閣、牌坊花園等建築。
△兩廣總督府老照片
△兩廣總督府整體景觀風貌圖
兩廣總督府由肇慶遷往廣州以後,此處仍是兩廣總督府行臺。進入民國時期,兩廣總督府行臺改作海星學校,而當中的古建築開始不斷被拆除。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兩廣總督府還存有圍牆、房屋等部分建築。再到後期,只倖存下了總督府北側的一堵圍牆(現仍存在於市政府內),以及門前的一對石獅子。
而這對石獅子正是肇慶最大的紅砂巖石雕雙獅,如今它被放置在明代兩廣總督熊文燦所擴建的水月宮前。
△兩廣總督府北側的一堵圍牆留存至今,位於現在的市政府所在地後面
歷史名人的墨寶石刻
兩廣總督府設於肇慶後,吸引了不少歷史名人,也因此,在七星巖景區的摩崖石刻上,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手跡。
據歷史記載,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於明嘉靖乙丑年(1565年),與福建總兵戚繼光大破倭寇與海盜。同年,俞大猷前來肇慶拜見兩廣總督吳桂芳,隨後遊覽了七星巖。
△吳桂芳(1521—1578),明代抗倭名將,居官三十餘載。他是駐肇慶兩廣總督府的第一人,在任五年,修學宮培育人才,移風俗造福百姓,為兩廣的地方安寧、人民福祉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俞大猷遊覽七星巖後,被七星巖的奇特而優美的風景所折服,於是即興賦詩:「胡然北鬥宿,化石落人間,天不生奇石,誰擎萬古天。」
如今此詩被刻在七星巖的石壁之上,雖然石刻詩文距今已有548年,但是依然顯得剛勁有力。
閱江樓與康熙手跡
閱江樓,相信幾乎每個肇慶人都知道的地標性建築。但鮮少人知道閱江樓是有明代兩廣總督張鏡如所修建,它仿照了唐代江西南昌滕王閣樣式,修建了閱江樓,而如今閱江樓也是廣東省中為數不多的明代建築之一。
△閱江樓 @韓晉東 攝
△碑上的內容,是康熙皇帝遊歷廣東時,提筆成字賜給了郭世隆,後來郭世隆把所得的康熙手跡摹在端石之上立於閱江樓。
閱江樓內存放著六塊康熙皇帝手跡的御書碑,歷史記載,當年郭世隆到肇慶出任兩廣總督前,康熙皇帝曾賜給他及其兩子手書。而後他離任兩廣總督時,將手書刻成石碑,立於總督府,其後被移到閱江樓存放。
編輯 | 麥健聰
部分來源 | 肇慶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