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的知青三部曲(梁曉聲知青不再)
2023-04-15 15:22:46 4
時隔十餘年,作家梁曉聲再度執筆描繪知青群像,由他編劇的電視劇《知青》5月29日晚亮相央視一套。從當年的《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到如今的《知青》,梁曉聲再度以理性的筆觸,全景式地再現上世紀60年代的殘酷青春。這部有著特殊時代烙印的電視劇一開播就吸引了不少關注,在播出首日力壓眾多同時段熱播劇坐上收視率榜首。
近年來,螢屏上不乏知青題材的影視劇,但在梁曉聲眼中,這些作品大多浪漫有餘,真實不足,「以前的知青題材大多寫得很浪漫,知青們好像都忙著談戀愛,只是象徵性地幹點兒農活,這種『傻浪漫』並不真實。而《知青》將是一部大眾非常渴望的非娛樂作品。」
細節
殘酷青春不只談情說愛
梁曉聲稱,《知青》不是一部浪漫主義作品,與那些以知青生活為背景談情說愛的作品涇渭分明。該劇的第一集就展現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片段:在去農場的路上,上海女知青周萍不慎崴了腳,熱情的北京男知青趙天亮上前幫忙,兩人閒聊時,周萍說起自己的成分是「資本家」,趙天亮瞬間像被雷電擊中,下意識地將背上的周萍撂在了地上……「成分」在知青圈子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梁曉聲沒有拘泥於描寫某個地方的知青現狀,而是將視線擴展至北大荒、大西北、內蒙古等更為廣闊的區域。為了更真實地還原當年知青勞動、生活的場景,劇組向北大荒建設兵團買了幾百畝地,搭建了一個農場,還挖了一個綠樹環繞的水塘。無論是宿舍、食堂、供銷社、糧倉,還是牆上的毛主席語錄以及標語,都幾乎可以假亂真。這個農場現在已經成為黑河地區知青博物館基地。
在接下來的劇集中,懷著建設祖國崇高理想和美好憧憬的知青們,將要面對漫長而艱辛的下鄉徵程:在大雨中搶收麥子,在暴風雪中搭橋架線;泥石流、救山火,與野獸搏鬥;為了回到城市,男知青們不惜弄傷身子裝病,女知青們則甘願失身……這些曾經被忽略、被美化的殘酷青春碎片將在《知青》中拼湊成一面相對完整的歷史鏡子。
演員
80後新演員重走知青路
有人說,《知青》是一部「不合時宜」的作品,它的不合時宜不僅指在大眾娛樂時代推出這麼一部略顯沉重的作品,還體現在完全摒棄明星大腕的主演陣容。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當年知青的精神和生活狀態,梁曉聲和導演組決定全部採用未經雕琢的新人演員出演,而劉威、楊立新、嶽紅、王姬等老戲骨則甘當綠葉,為新人保駕護航。拍攝過程對新人來說,不啻於重來一次「上山下鄉」:光著腳在麥茬橫生的田裡割麥子,在零下40攝氏度的冬夜一連拍五天夜戲,睡竹篾涼蓆,吃黃面饅頭,說話必以「毛主席教導我們」為開頭,做事必以集體和國家為先……劇中飾演「小地保」的演員蘇茂洋表示:「能夠過一遍父輩們的熱血歲月,值了!」
改變
不再沿用「揭發」老套路
在以往很多知青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夫妻間彼此揭發、一家人劃清界限是很常見的情節。但在《知青》中,大隊教導員在第一天就明確要求,慎用「揭發」二字,因為這一行為「是針對敵我矛盾而言的,一個集體只有團結才有戰鬥力」。在整部電視劇中,沒有哪一個人物是絕對的壞人,出身不好的周萍也能收穫真摯的友情和愛情,變得堅強勇敢;到處挑刺、斥責他人,用不正當手段獲得返城名額的東北姑娘吳敏,則被安上了一個「勝利但孤獨」的結局。
《知青》裡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女知青馮曉蘭即將被部隊接走,臨走前她激動地向農民下跪告別。梁曉聲說,故事的原型是某報社前總編秦曉英,「他們在山西插隊,返城時鄉親們大包小包地塞來紅棗、小米,送行時送了一程又一程。她走了很遠回頭一望,(老鄉)還在山頭站著,她突然跪下,這一跪代表一種大情懷。 」
質疑
知青指劇中細節不真實
從首播劇情來看,《知青》中有不少的浪漫色彩:來自上海、北京、哈爾濱等地的知青到達北大荒,在大雨滂沱的車站,年輕的知青們因為一點小衝突在泥地裡扭打成一團……梁曉聲承認,《知青》確實帶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
導演組為了重現歷史煞費苦心,連演員的衣服都提前一個月讓服裝組的工作人員們穿著不斷打磨,但一些老知青依然覺得,這些穿著沒有一個補丁衣服的演員們,離他們當年的真實生活有點遙遠。也有人質疑說,該片過於純情和鬥志昂揚,與那個年代不甚相符。梁曉聲解釋說,自己是在堅持傳遞一些人性的溫暖,「如果生活中再沒有一點點溫暖的東西存在,你會覺得生活是不是太不幸福了。」
後續
刪減內容將在新書展示
在央視播出的《知青》共有45集,實際上原作長達59集,因超出了規定的播出長度,而遭到大幅刪減。梁曉聲曾痛心地表示:「沒有電視劇能經得起這樣刪剪之後,還能保持一種完整性。我們原來的版本如果能打八九分的話,現在恐怕也就及格。」
據了解,梁曉聲的新書《梁曉聲作品全集》將在《知青》播出後陸續推出。其中除了梁曉聲從文30年來的所有經典作品和私人相冊,《知青》的全部手稿、包括電視劇被刪減部分都將在新書中得到完整體現。
【名人看《知青》】
大型紀錄片同步播出
隨著《知青》亮相央視,一部紀錄片《知青———生於五零年代》也在每晚兩集電視劇的間歇時間播出,首創了電視劇與紀錄片並駕齊驅的先例。「電視劇全景式再現知青故事,紀錄片告訴你故事背後真實的歷史」,在這部紀錄片中,每天都精選一分鐘的人物自述自己的知青情結,而自述者均是曾經當過知青的知名人士。
敬一丹:那時我愛上了兵團生活,太有意思了,很艱苦,但很火熱,充滿青春氣息。20多個人一條大炕的生活,充滿了笑聲歌聲。
馬未都:那時在農民家裡看到一本前後部分都沒有的小說,看完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多年後才知道原來那本不完整的小說是《簡·愛》。
姜昆:我們當時吃一天飯是四毛錢。
【網友看《知青》】
老一輩———緬懷
葛躍SGX:看了電視劇《知青》的首集,讓我回想起那個令我們這代人難以忘懷,充滿激情,戰天鬥地的火紅年代!我們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這片廣闊的天地。當年17歲下鄉的知青,如今都已年過半百啦!
老鍾伯:作為同代人,很容易進入戲中,當然不必對號入座,只是感覺熟悉親切,勾起對往事的回憶,願意關注下去。央視能在黃金時段播放有關知青題材的電視,對我們這些已被逐漸遺忘的弱勢群體來說,也算是一種寬慰。
小字輩———心痛
小楚楚singing:昨晚看《知青》,老媽說她心情沉重不想回憶那段經歷,因為當年她是「黑五類」子女,沒資格加入紅衛兵。姥爺戴著右派高帽被批鬥,一群人來到家裡大喊「打倒……」。姥姥得知要抄家,把最寶貝的照片和胸針藏起來,結果還是被搶走了……想像那些我沒有經歷過的歲月,到底是怎樣的年代,怎樣的人性?
滿滿:知識青年發生的好多事,有的讓人無法接受,但那就是事實。一代人,竟然就真的那樣度過……
丁波1221: 我聽我爸說上山下鄉時,吃不飽,睡不好,最好吃的東西就是醬油拌飯,每天挑水劈柴也掙不了多少工分,一不小心把手指頭砸得稀爛,就來個赤腳醫生給簡單包紮一下,到後來指甲也長不好。現在一看知青片我就換臺,拍得多美好,跟旅遊片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