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人口分析(山東青島的人口來源)
2023-04-15 13:29:34 4
青島還真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而且他的「輝煌」比深圳早了將近600年!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與元軍的戰爭,導致山東人口銳減,當時,江淮地區爆發以劉福通、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其東路軍於1357年攻入山東,而後著手北伐,而後經過4年的拉鋸戰,1361年,元軍重新佔領山東各地,而後又被明軍所滅——到了明朝初年,此時山東人口銳減,而青島所在的膠東最甚。
然而作為大漠與中原的緩衝地帶,山西地區未遭戰亂、人丁興旺,而且經濟比其他地區相對富庶,朱元璋和朱棣先後下詔,強行遷移大批百姓,終點則是人煙稀少的山東、河南等18地,如此大規模的移民前後進行了18次,涉及800多個姓氏,上萬個家族。
同時明代由於山東半島面向大海,當時海上有倭寇,他們不僅在海上為海盜,劫持海輪、漁船,並且登上陸地劫掠,所以在山東半島設了多處「衛」。
「衛所制」是軍民合制,衛所所在地也有民政權。「衛所制」是一種軍屯性質,有一定的專職官兵,而大部分兵丁是「軍屯」,就是平時為民,耕種田地,可帶家屬,戰時為兵,山東大批的衛所,其官兵大部分來自外地,包括青島地區的鰲山衛、浮山所、靈山衛等地官兵主要來自外地。這樣一大批官兵攜家屬移居青島,後代成了青島人。
永樂時期,有天災有人禍,山東有幾支農民起義隊伍,最有名的是唐賽兒,起義軍一度佔即墨縣城,永樂皇帝派兵「徵剿」,使得本是人口稀少的農村,更成為荒蕪之地,於是平定起義軍以後,從各地向山東、青島一帶移民。移民主要來自內地,一為雲南的烏撒衛,一為山西的洪洞。如城陽區有155個村莊,建村之時是由烏撒衛移民建立的,嶗山區有94個村莊是由烏撒衛移民建立的。
黃島區有23個村莊由烏撒衛移民初建,市南區中,如會前村(今匯泉)的胡姓、郭姓,湛山村的孫姓……都來自雲南。
嶗山、青島一帶有耐冬花,這本是雲南的山茶花,相傳由雲南向青島一帶移民的時候,有些移民把山茶花栽在木花盆裡隨身攜帶,一路上不斷澆水,一直帶到青島嶗山一帶,經過精心呵護,南國的山茶竟然在北方成活、繁衍,不過花名改叫為「耐冬」。
烏撒衛,在有的「家譜」中被誤寫為「烏沙為」、「五沙衛」……因為有的「家譜」是明後期或清代修的,聽口傳,只寫了音,字卻寫錯了。烏撒衛同威海衛、鰲山衛一樣是明代初期建的,原是雲南的一個「衛」,經調查,雲南為烏撒衛原轄,今天部分屬貴州省威寧、赫章及雲南鎮雄縣,而這些來自雲南的移民並不是雲南的土著,也不是少數民族。原來朱元境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十三萬大軍徵雲南,統一了雲南後,大軍駐於雲南,有的娶妻生子。有人考證這十三萬大軍其籍貫有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的兵丁。到了永樂年間,向青島一帶移民的時候,就是這些「徵南」的士兵中的一部分,是漢族人,他們移民到了青島一帶,成了今天的青島人的祖先,而秦漢時期的青島的土著已經極少了。
另一個移民來源是山西的洪洞。洪洞是山西的一個縣。說從洪洞移民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從金、元到明,山西一帶是戰爭的後方,未經戰火,人民生息,人口眾多,所以從山西向山東等省移民。移民們先集中到洪洞縣在大槐樹集合,然後點名派發至各地,所以人們把洪洞的大槐樹稱為移民地。所以一些青島人說:「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來自雲南的移民卻是直接到青島一帶的。有人考證,他們從雲南境內步行到重慶,乘船東下到揚州一帶再經運河到山東。來自山西的移民有的直接移到青島,有的先到山東的其他縣再移民青島。如我母親、父親都是泰安人移青島,但父親是泰安土著,而母親則是山西洪洞移民泰安。如膠南市有78個村是由洪洞移民建立的,即墨王村、華山田姓……均來自山西。
明代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向山東青島一帶移民奠定了今天青島人的基礎。清代,有些山東人去闖關東,甚至遠行俄國、朝鮮,而再沒有大批向青島一帶移民。
1897年德佔青島後,青島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長,這是青島的又一次移民潮。從1897年到1949年青島解放,僅市區就從十萬人口發展到八十萬人口。其中的一部分是人口的自然增長,而大部分是外地的移民。
前期的移民中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者,從事城市的建設、工廠工人,這一部分移民主要來自即墨、膠州、高密三縣及半島的各縣。另一類是官員及工商業者、工程技術人員,則來自江南各省。因而青島的風俗、食俗,南北兼有,海納百川,形成青島的特色。後期,即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兩個歷史時期,半島地區戰火不斷,青島相對穩定,大批半島各縣人移民青島,十年間達二十萬人口。青島有幾個縣的「流亡政府」、「流亡中學」,甚至山東省流亡政府也到青島,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青島市到處可聽到膠東口音的居民。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一次融合了各地移民,語言、風俗相繼融合。
時移世易,青島成為了一個經濟發達城市,同樣依舊吸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