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特色早餐(北京的早點有果子)
2023-04-15 21:07:25 1
現在80%的北京人,答不對這個題,這還是保守估計。
北京人到早餐店買油條,都說「來根油條」,聽見說「來根果子」的,判斷一定是隔壁來的朋友。自己都忘了老北京也沒有油條這個叫法,只有果子。寫出來也不用寫成「餜」子。
各地的油條並不一樣,這種比較接近老北京的果子,不怎麼長,兩股一挑接近橢圓形,不是大棒槌形的。
在北京更老的叫法,叫「油炸鬼」,來源於「油炸會」。兩股上下一擰,中間分開,形狀才對。出鍋時脆,涼了塌軟,涼吃也好吃。
在煎餅果子出現之前,老北京流行的是燒餅果子,類似現在的大火燒夾油餅,再早就是夾果子。
北京的煎餅果子,名字裡有果子,早期也確實用果子,後來才用的現在說的薄脆。以前也不叫薄脆,叫鍋箅兒。念「鍋」,不念「餜」,四方的,中間劃兩刀,鏤空,像鍋裡用的鍋箅兒。
炸果子的攤子通常都炸鍋箅兒,用的一樣的面。遇到煎餅果子攤兒,您留意他的「薄脆」,如果有這兩刀,一定來個雙層的。
桃酥,可能是薄脆的正身。
「西直門外有三貴,火絨金糕大薄脆」,很多人以為這大薄脆是現在攤煎餅用的薄脆,錯了。薄脆是點心,喝茶吃的。
(本文觀點已在後續文中進一步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