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明朝最有名的十大能臣(影響大明王朝近300年的三十一臣)

2023-04-15 16:47:08

該篇主要介紹了大明王朝(1368——1644)近300年裡,經過多少滄桑巨變、社會盛衰,其間 有過蒸蒸日上的繁華盛世,也有瀕臨滅亡的危局。在明朝這座帝國大廈的興建、繁盛和坍塌過程中,有為數眾多且永載史冊的臣子參與其中,伴隨著這座大廈一起走過了這段風雲變幻的歷史。

在交織著榮耀與恥辱、抗爭與屈服、輝煌與衰落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許多名震華夏、永載史冊的著名臣子。他們以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共同繪製了斑斕多彩、意蘊悠長的歷史畫卷。

在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湧現出了很多忠臣良將。其中有用兵如神的王守仁,剿滅倭寇的俞大猷、戚繼光,揮「鞭」天下的張居正,直言上書、不畏權貴的海瑞,獻身科學的徐光啟等,他們留下了千古美名,為後人稱道。然而,歷史中泥沙俱下,其中也出現了一些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如奸臣嚴嵩、宦官劉瑾、魏忠賢專權。禍亂朝綱,將大明朝廷弄得千孔百瘡,一蹶不振,直至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浪潮淹沒。當滿清八旗鐵騎將農民軍擊敗入主中原後,血濺揚州的史可法,以及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進行了殊死抵抗,給日落西山的大明王朝塗上長虹貫日的最後色彩。

1.徐達——功高蓋世、食鵝疾終的開國功臣(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2.劉基——孔明再世、運籌帷幄的開國謀臣(中國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年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3.胡惟庸——奸黨魁首、叛逆之臣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 安徽 )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 中書省 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 ,後被 朱元璋 處死。

4.方孝儒——捨生取義、慘遭十族之誅的明朝大臣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裡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5.姚廣孝——滿腹儒道、助燕奪位的釋家大臣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逕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且最終獲勝,歷史上絕無僅有。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少師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顧炎武:「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李贄:「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6.解縉——恃才傲物、賜死獄中的文臣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諡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7.楊士奇——力佐四朝、功德卓著的內閣大臣

楊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名寓,字士奇,號東裡,以字行。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

楊士奇少時喪父,遊學四方。建文帝時入仕,累官禮部侍郎,拜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先後歷經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並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橫暴殺人事而致仕歸鄉,遂憂慮不起。

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年八十。獲贈左柱國、太師,諡號「文貞」。

8.鄭和——傳播文明、廣建友誼的和平使者(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1371年? - 1433年? ),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裡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鄭和本人,也在這一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 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

9.于謙——力挽狂瀾、遭誣棄市的忠臣(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闢,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10.劉瑾——權擅天下、凌遲致死的太監(明正德年間宦官)

劉瑾(1451年—1510年),陝西興平人,明朝正德年間宦官。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改姓劉,淨身入宮當了宦官。

弘治年間犯罪被赦免後侍奉朱厚照,以進獻飛禽走獸來博取明武宗的歡心,得以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被時人稱為「八虎」之首。

後被同為「八虎」之一的張永帶頭揭發,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遲處死。

劉瑾變法

據《明史》,「給事中屈銓、祭酒王雲鳳請編瑾行事,著為律令。」另據《明通鑑武宗》「『 辛丑,兵科給事中屈拴,請頒行劉謹所定《見行事例》,按六部為序,編集成書,頒布中外,以昭法守。詔『下廷臣議行。』」據《明史》記載,「廷臣奏瑾所變法,吏部二十四事,戶部三十餘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詔悉釐正如舊制。」如此看來,其措施大概涉及四部,包括人事、民事、軍事方面共85項措施。

11.王守仁——創立「心學」、用兵如神的儒將 (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 。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思想

陽明學,

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陽明心學並非單一地、直接地淵源於陸九淵心學,其直接的源頭是「陳湛心學」。陳獻章開明代心學之先河,經過弟子湛若水,而影響王陽明。對陽明心學與陳湛心學的淵源關係,學界一直有明確的說法。如朱維錚說,「陳獻章,是王陽明學說的真正教父」;「廣東,是王學的策源地」。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12.夏言——迎合帝意、失寵被殺的首輔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謹,號桂洲。貴溪(今江西貴溪)人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學家。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進士第,初授行人。任兵科給事中時,以正直敢言自負。明世宗繼位後,夏言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將其全部奪還民產。他為人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因大禮議而受寵,升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累加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其後被擢為首輔。後逐漸失寵,又為閣臣嚴嵩等所構陷。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夏言因支持收復河套,再遭嚴嵩誣陷,終被棄市處死,年六十七。明穆宗時復官,追諡「文愍」。

夏言所作詩文宏整,又以詞曲擅名,有《桂洲集》及《南宮奏稿》傳世。

13.嚴嵩——誤國亂政、惡貫滿盈的一代奸臣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14.戚繼光——蕩平倭寇、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15.俞大猷——熱血報國、淡泊功名的民族英雄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率領「俞家軍」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戰功累累,常被彈劾,遭到免官,被人冒領軍功,從不計較。創立兵車營,設計創造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後被追諡為武襄。

著有《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續武經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後人將俞大猷詩詞編成《正氣堂集》。

16.張居正——勵精圖治、死後蒙冤的改革家(明萬曆朝內閣首輔)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 [4] 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死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17.海瑞——正直清廉、不畏權勢的「青天」(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18.李贄——著書立說、割喉自殺的儒臣(明代歷史人物)

李贄(1527~1602),漢族 (一說回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 、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李贄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19.葉向高——盡忠盡職、無力回天的宰輔

葉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字進卿,號臺山,晚號福廬山人,福州府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明朝大臣、政治家,萬曆、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輔臣。

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授職庶吉士,隨後提升為翰林院編修,歷任南京國子司業、太子左中允。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升為太子左庶子。上疏請求取消礦稅、撤礦稅監,被沈一貫排擠出京,轉任南京禮部右侍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升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後,一人主持閣務達七年之久,人稱「獨相」。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連上六十二道奏疏請求致仕,獲準回鄉。天啟元年(1621年),二度入閣為首輔。由於閹黨勢力過於強大,葉向高不甘受誤國之罵名,又連上六十七道奏疏請辭。天啟四年(1624年),葉向高以太子太傅致仕。

天啟七年(1627年),葉向高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崇禎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葉向高善於決斷大事,任首輔期間,為明神宗出謀劃策,調劑大臣之間的關係,更對維護太子正統、遏制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徐光啟——學貫中西、名播四海的名相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啟病逝,崇禎帝贈太子太保、少保,諡文定。

21.魏忠賢——自閹入宮、惡貫滿盈的權宦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22.袁崇煥——威震遼東、凌遲屈死的英雄(明末將領)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袁崇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享年46歲。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23.史可法——以身殉國、血濺揚州的抗清名臣(明末抗清名將)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漢族,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後史莊 ,生於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諡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24.鄭成功——忠貞抗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二十五.吳三桂 (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二十六.祖大壽

祖大壽(1579年 [1] —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將,後降清。

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

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由於種種原因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

1631年(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二十七.孫承宗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袖 。曾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裡,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裡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通州,調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山海,襲擾敵後,迫敵出塞,收復四鎮,再整關寧,卻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自縊而死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諡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諡「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等。

二十八.毛文龍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

少時不喜讀書,不事生產,遊手好閒。後出走投奔叔父,襲其職為百戶。天啟元年(1621年),升任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的練兵遊擊,率兵兩百攻破後金鎮江(今遼寧丹東東北九蓮城)。明廷在皮島(今朝鮮椴島一帶)設置東江鎮時,任命毛文龍為副總兵。天啟六年(1626年)以後,加授平遼總兵官,賜尚方劍,加封左都督,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島中,享其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渡海來到皮島,毛文龍前往迎接。毛文龍見了袁崇煥,語多傲慢。袁崇煥便以邀毛文龍觀看將士騎馬射箭為名,將毛擒獲,數他十二大罪,取出尚方寶劍,將其斬首。後來,袁崇煥被崇禎帝所殺,兩大罪狀之一,便是擅殺毛文龍(另一條為私通後金)。

二十九.秦良玉 (明朝末年女性軍事統帥)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三十.曹文詔

曹文詔(?—1635年),山西大同人,勇毅而有智略。明朝崇禎年間將領,號稱第一良將,官至總兵。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功勳卓著。崇禎八年(1635年),在湫頭鎮之戰中因寡不敵眾兵敗自盡。

死後,明王朝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

三十一.滿桂

滿桂(1594年—1630年),漢族,宣府(今河北宣化)人(也有說是從關外來的蒙古人),祖籍山東兗州府嶧縣(今棗莊市),明末抵抗後金的著名將領。滿桂從小練習騎射,入伍後以軍功先後任總旗、百戶、守備。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後,逐漸嶄露頭角,歷任遊擊、參將等職,天啟四年(1624年)署總兵銜,是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明軍主要統帥,功勳卓著。崇禎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630年1月28日),滿桂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壯烈殉國。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