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真空去公園散步,年青人在公園裡跳舞
2023-04-06 13:59:56 3
1980年,北京頤和園,年青人在公園裡跳舞。
1914年,中央公園(北京中山公園前身——記者注)董事朱啟鈐(右一)等人在園內新建成的春明館前留影。這一年的10月,由明清「社稷壇」改建成的中央公園,正式對大眾打開。「舊影志工作室」供圖
少年時,我和爸爸媽媽日子在郊區大院,進一趟城,往復要搭乘近5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即使這樣,每年,他們都要找一天帶我去城裡的公園才智才智。那時,逛公園算得上是家裡的一件大事,提早幾天,母親就初步預備出門的物品,父親初步借相機、預備膠捲。
我對公園有限的回憶大都印在了相片上,它們規整地貼在相薄裡——我一會兒摟著媽媽的脖子、一會兒坐在爸爸的腿上;有時咧著嘴笑,有時拉著臉剛哭過的姿態;相片中不是騎在醜陋的熊貓玩具上,便是坐在假山、湖邊之類的風景裡。大約,每家的相冊裡都少不了這樣一張在公園裡拍的相片吧。
換成今日的眼光,郊外的日子比城市不知愜意多少倍。但那時,公園就和百貨商場相同,寄託著人們對誇姣、精巧、先進、文明的城市日子的夢想,甚至成為一個國家「對外展示的窗口」。
1974年,羅蘭·巴爾特一行6人應我國政府之邀來華觀賞拜訪,他在《我國行日記》裡記錄了5月1日遊覽北京中山公園的才智:
在公園裡,每一側都有表演。小女孩兒們的舞蹈,她們都拿著大束黃色鮮花,裝扮成快樂的女工。
……
在一側,很美:湖水、灰牆、垂柳、黃褐色房頂和無光澤的玫瑰紅古剎。
我們坐在松樹下的馬扎兒上,時刻是10點30分,天氣十分迷人。
兩位男軍人歌手,在手風琴的伴奏下唱歌。阿爾巴尼亞歌曲。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嗓音很漂亮。
除了羅蘭·巴爾特一行,當天還有來自柬埔寨、緬甸、剛果、墨西哥、日本等國的外賓受邀參加了「五一」遊園活動。《人民日報》刊登了相關的報導,「節日慶祝活動的首要場所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頤和園、天壇公園、陶然亭公園、紫竹院公園,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公園裡懸掛著『團結起來,爭奪更大的勝利』的巨幅標語。50萬工農兵大眾和改造幹部、改造知識分子在這裡舉行隆重的遊園聯歡……」
這些碎片般的文字,為我們拼湊出其時北京城市日子的一角,中山公園便成為這段曲折而緩慢的城市展開的見證。
許多城市都有一座叫做「中山」的公園
1914年10月, 在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鈐的活躍推進下,與故宮僅一牆之隔的中央公園(1928年更名為中山公園)對大眾打開,這是北京市政建設史上第一次為市民供應公共空間,打開首日吸引了「男女遊園者數以萬計,蹴瓦礫、披荊榛、婦子嘻嘻、笑言啞啞,來往踥蹀柏林叢莽中。」(《中央公園二十五周年紀念刊》)
「公園」在其時的北京甚至我國都是一個新式的名詞,設在中央公園裡的茶座更成為城中時尚的去向。前國立北平大學校長、物理學專家夏元,語言學家汪怡,還有錢玄同、傅斯年、林徽因、張恨水都是茶座的常客。他們有的喜獨自一人仰天而坐,也有人喜愛天南海北、高談闊論。
常去的人們,八成都互相相識,那些天天去的,甚至得有「公園董事」的雅號。而作為中央公園真正的董事,朱啟鈐在後來的城市建設中,遭受了種種譴責,但他一向按著最初招募啟事上所寫的理想去實踐他有關現代城市公園的理念——「休沐空閒,眺覽其間,清洗俗情,怡養心性,小之足以裨益衛生,大之足以轉移內俗」。
北京中山公園的前身是明清兩朝的「社稷壇」;上海中山公園的前身是英國商人1914年建成的私家花園……據不完全統計,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全國以「中山」命名的公園多達260多個。加拿大溫哥華市也有一座中山公園,建成於1986年,牌子上的4個字是宋慶齡親筆所題,而造園所用的材料大多從我國收購。這座中山公園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2011年全球最佳都市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