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前級膽機優缺點(進口膽機第一選擇)
2023-04-14 06:40:01 4
Audio Research LS28前級
總代理︰極品(852)28948957
真空管:6H30 x4
頻率響應:0.8Hz~200kHz(-3dB)
總諧波失真:小於0.07%(2V RMS)
噪訊:低於100dBV
動態範圍:122dB
聲道分離度:-105dB
增益:18.7dB(平衡)、9.3(單端)
輸入阻抗:100k歐姆(平衡)、50k歐姆(非平衡)
輸出阻抗:600歐姆(平衡)、300歐姆(非平衡)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75 SE後級
輸出功率:75瓦 x 2聲道
使用真空管:KT150 x 4支,6H30 x 2支
頻率響應:0.7 Hz ~ 75 kHz
輸入阻抗:300k歐姆
尺寸:483 x 222 x 495 mm(寬x高x深)
重量:21.3 kg
圖說
1、二部機器大圖
2、LS28前級有四平衡輸入,三組平衡輸出,擺明要你利用其平衡放大線路
3、LS28前級使用四隻6H30電子管放大
4、左半邊是電源,以前級來說絕對是重量級的
5、左邊那塊獨立的線路板是音量控制,與旗艦Reference 6前級一樣
6、Audio Research多年來都慣用KT88/6550輸出管,新產品改用最新的KT150五極輸出管代替,功率也提升了35%。
7、RFE 75 SE只配備一組XLR平衡式輸入,沒錯,它內部為全平衡架構。
8、三個變壓器放在機器後面
9、RFE 75 SE後級內部採用JFET與6H30真空管作為輸入級,功率級則每聲道使用兩支KT-150真空管,輸出功率為每聲道75瓦
由於多年前筆者擁有過一整套狗的前後級功放,面對全新的LS28前級 Reference 75 SE後級,總編交代由我來試聽。只是ARC的前級從使用6DJ8管道換用6H30管,後級功率管也由6550變成KT150,並且加入大量數字操控功能,價錢則今非昔比,聽在耳中的聲音甜美飽滿,心中卻有一絲感概與無奈。從1970年William Johnson創立Audio Research,四十多年來儼然成為美國音響的中流砥柱,直到2008年。ARC先是由義大利資產管理公司Quadrivio SGR購併,後來又轉到Fine Sound集團,與麥景圖McIntosh、世霸Sonus Faber、懷念Wadia、Pryma高級耳機有一個共同的老闆。
新任總裁Terry Dorn保證ARC還是會在明尼蘇達州工廠,堅持百分之百美國設計與美國製造,而「終生維修」的策略也不會改變,Terry認為新東家為ARC帶來新的管理技術,更能提高生產與經營的效率,顯然對ARC有正面的幫助。Terry Dorn強調ARC的核心價值是要讓消費者花的每一分錢都值得,他說ARC從來都不是音響市場上最貴的器材,但在聲音表現上卻一直有極高的評價,這是ARC歷久不變的價值觀。多年來ARC的產品策略一直很清楚,聚焦在兩聲道的產品上,包括CD訊源、唱頭放大、前級、後級,由於新的資金加入,ARC增加很多新的工程師,開發出非常不一樣的新產品。眼前的LS28前級 Reference 75 SE後級就是根據Reference 6前級與Reference 750單聲道後級二部旗艦為基礎,進行簡化而推出的產品,價格比較親民,聲音卻與參考級相去無幾。
LS28前級有四平衡輸入,三組平衡輸出,擺明要你利用其平衡放大線路
LS28前級使用四隻6H30電子管放大
Terry Dorn說,過去ARC曾推出純晶體機,或是混合真空管與晶體的功放,但ARC認為放大元件或線路,都是為音樂重播服務的手段,如果有更好的放大元件或線路,ARC一定會樂於採用。ARC的目標是追求「Hign Definition」的音樂重播,而不是堅持真空管,但多年來ARC發現真空管的聲音表現最好,所以頂級產品仍然高舉真空管大旗。由於ARC最重視的是音質表現,其他都是次要的考量,所以器材外觀數十年如一日。2014年起,ARC外觀都交給集團設計總監LivioCucuzza負責,在保持傳統的同時視覺風格越來越精緻,與ARC長期的信念--「以合理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音樂重播」並不相悖,他們更願意把錢用在零件提升和線路改良上面,而不是打磨機箱。
LS系列是Audio Research旗下長青經典的產品線,代表高電平放大前級,省去唱頭放大線路,LS系列的價格可以更有競爭力。從較早的LS15(1995年)、LS22(1996年)、LS25(1998年)、LS16(1999年)、LS17與LS26(2006年)、LS27(2010年)到最新的LS28前級,既有傳承也有創新。LS17與LS26前級是個分水嶺,他們與舊產品最大的不同是採用JFET晶體混和電子管設計,兼具高電平與高信噪比的優點。同樣為混血設計的LS28屬於Foundation系列,姊妹器材還包括PH9唱頭放大、DAC9解碼器、VT80後級。ARC的目錄中前級產品還有旗艦Reference 6、伽利略系列GSPre、純甲類的LS27、帶有唱頭放大的SP20,以及電源分體式的Reference 10前級,LS28算是入門級產品。
即便是入門款前級,LS28的設計細節一點都不入門,使用6H30電子管,這是多年前在Reference 2前級確立的優良的配方。6H30管原產蘇聯,屬於框架柵式電子管,採用三層雲母片根支架作輔助支撐的超強化結構,壽命長達一萬小時。當時應用於戰鬥機「蘇-27」上,必須在機械結構上進行高度強化,其電氣特性約為兩支並聯的6DJ8/ECC88,跨導極高、輸出電流大、輸出阻抗低、超低雜音,幾乎沒有麥克風效應,有點像當年品相極佳的德律風根E182CC電子管,只要簡單的條件就能發揮極大的效能。因是蘇聯軍用品,到2000年底方才解禁,LS28比之前的LS26或LS27用料加倍,用上4隻6H30,電路板銅箔加厚、接線更粗、。電源更充裕。旗艦Reference 6前級使用6隻6H30P,外加整流的6550WE與6H30P,而採用晶體整流的LS28在訊號放大部分,非常接近REF 6。LS28使用的音量控制線路板上面有四顆Dallas DS1808數字音控,目前多數音控蕊片都包含OP放大,而DS1808就是很簡單的信號衰減,類似可變電阻,聲音純度更高,這塊線路板與REF 6共享。
LS28把6H30真空管數量加倍的原因,目的是要提高跨導,提高gm值,簡單說就是前級放大線路的增益可以提高,藉此提升動態表現,而且音質更好。電源供應部份,LS28依然使用R-core變壓器,尺寸也加大了提高電流供應量。此外,線路板的材料更新,銅箔厚度增加,輸入與輸出的配線更換,音量控制元件更新,這些都是LS28看不到的升級細節。LS28是全平衡放大,平衡線路的增益是18.7dB,RCA單端減半成為9.3dB,實際聆聽時平衡線路的動態對比會更強烈,音場透明度與力道也都更好。背板上LS28配置四組平衡輸入與三組平衡輸出,顯然ARC希望用加儘量使用平衡接口。LS28也強調單一增益級、無負反饋與超大頻寬,0.4Hz~200kHz的頻寬參數甚至比很多晶體機更優異。
再看看參考系列中的小老弟Reference 75 SE後級。目前ARC參考系列還有Reference 150 SE(立體聲輸出功率150瓦)、Reference 250 SE(單聲道輸出功率250瓦)、Reference 750(單聲道輸出功率750瓦)等幾部巨無霸,而Reference 75 SE是旗艦系列最親民的一款。第一代的Reference 75使用KT120功率管,這是在KT88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繼承了KT88的許多特點,也有更高的指標,拿它來製作的功放有更大的功率和更強的推動力,足以對付多數大食音箱。然而KT120與KT88一樣,以它們製作的功放驅動力強勢,而且細節密度俱佳,卻較難做到細膩柔和的聲音效果。第二代的Reference 75 SE改用KT150功率管,圓鵝蛋造型令人聯想起起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獲得2004年RIBA斯特林建築獎,被譽為21世紀倫敦街頭最佳建築之一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俄羅斯TUNG-SOL天梭是KT150的唯一生產商,膽管上面卻沒有任何高調品牌標識,僅僅將KT150幾個字烙印在管身表面,四周加上族徽般的六角形邊框,除此再無任何雕飾,讓人感受到在極盡質樸的外表之下隱藏著一顆非凡而炙熱的心。
號稱五極管之王的KT150,屏耗達到70瓦,REF 75 SE後級每聲道使用一對,可輸出75瓦功率。為何ARC不做小功率單端膽機?雖然單端直熱管有其優點,但ARC標榜高清晰音樂,並且要製作能夠推得動市面上大多數音箱的功放,單端並不是實用線路,動態與低頻表現都會受限。大部分發燒友都以為,小功率純甲類放大時聲音比較細緻,ARC卻告訴我們,除非音箱推不動,或者音樂動態超過有限功率的負荷(譬如用10瓦以大音量聆聽《布蘭詩歌》),否則任何功率輸出,ARC的功放聽起來應該都一樣。所以別擔心Reference 75 SE後級的聲音會失之粗糙,相反的,旗艦750瓦的輸出由於控制力超強,更容易讓音箱消失於聆聽室建構一個自然立體的音場,溫暖的音色和準確的時間可以產生栩栩如生的現場音樂氛圍,或者重現整個管弦樂團的輝煌壯闊效果,而這是小功率膽機很難做到的。
這部後級電路設計與上一階的REF 150後級相若,同樣是旗艦招牌的全平衡架構,僅線路較為簡化、電源供應量及輸出功率減半,價格卻降低了三方之一。Reference系列後級一律採用6H30管做第一級放大,交連電容也都是ARC訂製的特殊規格,加上配備高階機種才有的電平表,難怪有國外媒體以「殺手」來形容REF 75 SE後級。前面板左右聲道各自獨立的電平表具備柔和的淺藍光照明,在播放音樂時表頭指針會隨著功率大小擺動以顯示功率輸出變化,監控每聲道各一對KT150功率管的工作電流。另一方面,表頭也可用來作功率管的偏壓調整,同樣只要將探棒伸入前面板孔內,轉動內藏的偏壓調整螺絲,將指針調到表頭標示BIAS的範圍內即可。此動作應該在開機至少半小時、真空管工作穩定之後再進行。
RFE 75 SE後級內部採用JFET與6H30真空管作為輸入級,功率級則每聲道使用兩支KT-150真空管,輸出功率為每聲道75瓦
Audio Research多年來都慣用KT88/6550輸出管,新產品改用最新的KT150五極輸出管代替,功率也提升了35%
三個變壓器放在機器後面
雖然價格拉低了,REF 75 SE後級依然誠意滿滿,如果我們把150瓦輸出功率的REF 150拿來和REF 75一起比較,您就知道為什麼REF 75會那麼吸引人。一樣是全平衡架構,REF 150使用4對KT150功率管,而REF 75使用2對KT150,功率減少一半。二部功放的機箱尺寸幾乎一模一樣,但是重量不一樣,主要差別在變壓器部份。REF 150的變壓器置中,左右聲道分立兩側,是徹底的雙單聲道設計,而為了更龐大的供電需求,REF 150還有額外的電容群,但到了REF 75,變壓器擺在機箱後方,兩個聲道的電路板則合而為一,雖然配置也是對稱的雙單聲道,但線路擺在同一塊機板上。但REF 75 SE可不全都是減法設計,尤其是面板!REF 75的面板多了兩個表頭,除了功率顯示、偏壓調整的功用,這復古造型還向自家過往的經典器材致敬,增添了REF 75 SE的古樸氣息。另外REF 75 SE後級只有平衡輸入,如果搭配非平衡輸出的前級功率會減少一半,所以ARC乾脆就捨棄RCA端子,只給您平衡端子。
在創辦人William Johnson退休後,ARC接棒的工程師是Ward D. Fiebiger與Warren G. Gehl。Ward負責線路的開發與試做,而Warren則多了試聽的工作。Ward Fiebiger今年三月因心臟病去世,他從2005年負責所有ARC功放的設計,包括LS28前級與REF 75 SE後級,不過ARC官方宣稱,未來數年的產品電路Ward均已設計完成,所以ARC的聲音風格並不會改變。長期以來,ARC一直使用自家變壓器,由Rich Larson負責設計,這也是聲音穩定不變的原因之一。何況另一位靈魂人物Warren還在生產線,他負責所有Audio Research產品的最終品管,每一部都要經過他試聽合格並籤名才能出廠,真正保證了ARC聲音的一致性。
全世界製造膽機的品牌眾多,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終生維修」。四十多年以來ARC推出近百款器材,而每一款器材因為電子零件生產的時間不同、線路設計的不同,所適用的真空管數值也略有不同。每一位使用膽機的人都會遇到電子管老化的狀況,換了新管很可能讓聲音走味。為了解決換管聲音不一致的問題,ARC記錄並保存所有的測試數據,將所有合格的電子管依據數值分別配對,客戶有換管的需求,只需告知機器的型號與序號,原廠會依據序號提供最適當的電子管。ARC的產品維修/升級部門也很有名,在工廠後半部的出貨與倉儲區,幾乎有一半是留給零件,提供長期保固與售後服務,甚至連面板都可以更換。即使有些零件經過數十年之後無法找到新品,必須尋找對應的替代品,他們也提供付費升級服務,升級儘量忠於原味保持原機的聲音韻味。知道原廠持續默默地維持著長期服務,完全不必擔心零件老化與故障問題,難怪ARC使用者有超凡的信賴感與忠誠度。先不說聲音表現,光這一點ARC就絕對是進口膽機第一選擇!
ARC的聲音一向不走精緻娟秀靈巧路線,而是美國中部樸實鄉下人的老實聲音。它的高頻段不會特別有光澤,中頻段不會特別的緊密,低頻段也不會特別的有彈性,但它就是能夠顯出大方而雄壯的聲音。在美國,由於軟調空間會吸低頻,ARC飽滿的低頻量感可以符合軟調空間的需求。在中國,硬調空間很怕高頻量感太多,而ARC高頻稍帶暗味的表現加上雄厚的低頻,也產生平衡硬調空間的作用,隨便怎麼搭配都不會差。LS28前級 Reference 75 SE後級溫暖寬鬆的個性依然存在,但多了幾分現代味道,不再有古董膽機的保守遲緩,不過聲音的安定性依然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聆聽大編制的管弦樂團錄音時,您會發現它比起其他膽機更具有臨危不亂的本能,這75瓦的功率更勝200瓦的晶體機。
試聽主要搭配韓國Aurender W20數字播放器 瑞士Le SON LS001解碼器,音箱包括波蘭Divine Acoustics最大的Proxima,德國德寶Quadral旗 艦AURUM TITAN 9。不管播放哪一種音樂,多大的音壓,ARC這套前後級都不用擔心會偏亮、刺耳,人聲的厚度與肉感效果一流,但又保持很自然的音場透視感,舞臺上樂器與歌唱者的定位、形體感、線條刻畫健康大氣,堂而皇之。由於LS28增益夠大,即使搭配Marantz的晶體後級都能讓音符的顆粒顯得飽滿厚實,渾圓有力,表現出開闊的龐大規模感。是的,LS28前級 Reference 75 SE後級帶來的龐大規模很容易讓聲音包圍整個房間,讓音箱隱形於舞臺之前,每個音符都結實不空虛,整體氣勢非常壯盛。
這種風格用來大編制的交響曲特別過癮。華格納樂劇《諸神的黃昏》中那段《齊格弗裡德葬禮進行曲》,一開始低音大提琴鑽地似的拉奏,接著樂團火力全開,銅管群奮力咆哮,迎來狂風暴雨的激烈音樂。ARC展現出兵強馬壯的氣魄,銅管飆得嘹亮高亢,弦樂群則英雄氣概,木管群隨之高歌。在ARC上面不僅有龐大的動態表現,還有條理清晰的音樂層次與細節,猛爆中藏著精緻,真正不簡單。
不光是龐大強悍的華格納可以唱得波瀾壯闊,這套前後級溫柔的面貌一樣秀麗可人。全球限量1000套的龔玥《醉美民歌紅》,採用DXD極限數字清晰技術進行母帶後期處理,背景乾淨而人聲浮凸。LS28前級 Reference 75 SE後級感覺上比老ARC的音色都更暖一些、更綿密一些,帶出來的是更富有情懷的音色,弦樂相互應和,交織纏綿,盡顯樂曲當中的浪漫色彩。不過筆者仍然對這套功放的驅動力豎起大拇指,搭配德寶Quadral旗艦AURUM TITAN 9音箱不僅低頻量感豐富,沈穩之中帶有Q勁,彷彿雷聲一般的定音鼓份量十足,而且力道的變化非常逼真,這種自然不緊繃又寬鬆流暢的效果,足以秒殺多數同價位的晶體機!
ARC追求High Definition的音樂再生境界,這不僅代表高分析力,同時代表完全表現音樂當中的所有細微變化,從樂器質地、動態對比、均衡頻段,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音樂的鮮活感、音樂的神髓。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斷努力,在入門級產品上都能表現Audio Research無比的信心!
音樂,美的節奏,美的世界,在音樂中能讓人感悟人生,亦能讓人音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