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梁曉聲經典金句(人世間梁曉聲人世間裡沒有太壞的人)
2023-04-14 04:32:30 1
□逄春階
央視一套開年大劇《人世間》正在播出,憑藉年代感十足的溫馨家庭故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細膩刻畫,獲得收視、口碑的雙贏。這部劇的成功,得益於作家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人世間》的文學品質讓電視劇有了獨特光澤。
文學是影視的母體,足夠的文學精神和品格是評價一部電影或電視劇的重要標準。就全國來看,目前中國影視劇數量雖多,但優秀作品還是太少,根本原因就是文學品格弱。早在2006年,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的張宏森曾說,「劇作力量特別薄弱,文學修養有待提高等是中國編劇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希望文學能夠為電影提供良好的養分,呼籲寫小說、詩歌的以及其他作家,能夠過渡、補充到編劇隊伍中來。」可應者寥寥。
去年底,履新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的張宏森再次發聲,他說,文學作為語言藝術,最深刻最準確地傳達著人類精神的脈動,文學的形態應時而變、不拘一格,但文學性的探索和表達生生不息、恆久彌新。新時代文學要準確識變、主動應變,敏銳回應、大膽運用新技術條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跨越邊界、衍生轉化,使文學永葆領風氣之先的旺盛活力,成為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產的基本資源,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用而不覺的「空氣」和「陽光」。
根據優秀長篇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紅高粱》等,已經成為精品,而《人世間》改編的成功,更加有力地證明了文學的地位、價值和尊嚴。
18年前的春天,帶著「作家觸電」(作家涉足影視劇創作)話題,我和同事於國鵬到北京採訪著名作家劉恆、周梅森、矯健、張宏森等,最後採訪的就是梁曉聲。我記得很清楚,他先是在電話裡讓我們擬好詳細的採訪提綱,然後告訴我們他的宿舍地址,哪條路,在哪裡拐彎,左轉幾米、右轉幾米,交代得非常詳細。那天他談了很多,從《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到《年輪》,小說創作體會、電視劇改編體會,都和盤託出。他還特別說到了他的老家榮成,「故鄉是我意識裡的根」。
我記得採訪梁曉聲是在下午,大約兩個小時,梁曉聲說話慢悠悠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詞都咬得很準。處處看出一個作家對語言的較真勁兒。「我是較早『觸電』的作家,因為我是編劇出身嘛,現在我是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他說。
電視劇《人世間》裡有句臺詞:「孝順分兩種:養口體和養心智。養口體是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養心智是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這是作者對孝順的理解,其中「養心智」,是對「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的概括。梁曉聲曾這樣注釋自己的創作:「《人世間》裡沒有太壞的人,有人強調思想,我更強調善。」
梁曉聲的每一本書,都是從自己的個人經歷寫起的,對好人的尊重,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注,一直貫穿在他的作品中。我看《人世間》裡面的好多情節都有他的影子,比如下鄉前那個藏書箱子,就在他的散文《母親》中有描述。他最近對媒體說:「在我們家,是我和大弟弟下鄉,小弟弟留城,他在家承受的壓力比周秉昆更大,因為還要照顧一個患精神病的哥哥……去年,我的小弟弟去世。我把我母親的照片和他的照片放在我的寫字桌上。寫作的時候,可以看著他們,通過文字把他們的人生記錄下來。」
真誠的人提供的真誠文本,更能保證影視劇的底色。「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年過七旬的梁曉聲,一直在文學前沿「操曲」「觀劍」,為影視劇提供了良好的養分,自己的心血凝成的文字成為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產的基本資源。
向梁曉聲先生致敬,希望更多的作家能「觸電」,「觸」出精彩。
壹點號老逄家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