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千年的契丹(218年泱泱大契丹900萬契丹人去了哪裡)
2023-04-13 16:21:19 1
契丹,一個宏大的王朝。
領土曾東達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北到外興安嶺、南抵天津海河、山西雁門關一帶,擁有驚人的489萬平方公裡,幾乎可以和現在中國的陸上面積一較高下。
契丹領土擴張土
自兩千年前匈奴稱霸草原後,契丹是誕生在北境的第三位雄主,也是五胡亂中華、唐朝藩鎮割據意外催生的產物。
它早於北宋53年建國,兩者壽歲僅差50餘年,活像亂世中的一對難兄難弟。
契丹被定義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北宋則屬於典型的農耕文明——北宋燦爛輝煌,契丹似乎只出產快馬和彎刀,可兩者相較周邊國家卻只知道契丹而不曉得有宋。
所以,時至今日俄羅斯仍以契丹代指中國,部分中東穆斯林、希臘語國家依舊認為現在的中國就是千年前的契丹。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現象,那麼,那個曾經讓四鄰瑟瑟發抖,在草原上風馳電掣218年的大契丹到底是個什麼樣?徹底消亡後剩下的900萬契丹人又去了哪裡呢?
契丹勇士
218年泱泱大契丹沒有自己的歷史,你相信嗎?
在筆者看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契丹王朝更像懸掛在空中的那抹雲彩,經歷狂風暴雨後又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根據《遼史》記載,契丹的確是個大一統的王朝,可它為何無歷史呢?要解開這段往昔,讓我們先從一段美麗傳說開始。
相傳,一位「仙女」在天上寂莫太久,一日花暖花開,芳心像頭鹿撞,於是駕著青牛車來到人間,沿著西拉木倫河南下,與此同時,另一位契丹勇士則騎著駿馬從馬盂山向東尋找心儀的愛人。
西拉木倫河
天際少女和英俊少年在西拉木倫河間相遇,雙方一見鍾情,從此生下八子,八子繁衍各方,這就有了日後的萬丹、伏弗鬱、羽陵、日連等契丹八部。
隨著部落興旺,狹小的西拉木倫河谷已難容契丹之志,為此,契丹人決定向南進發。
不過,這次南下被北齊文宣帝高洋視為侵略,於是埋伏重兵在半道截殺,契丹人被俘十萬,牛羊若干,遭受致命一擊。
同期,突厥人又橫插一槓子,給散落的契丹部族背上補一刀,致使「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無奈之下,契丹人只得依附於突厥和隋朝,形單影隻地流離在遼西曠野。
多年後,契丹人重新聚攏,再次決定南下營州,途中又遭突厥軍隊亂砍,四萬人被俘,差點滅族。
突厥士兵
幾百年來,契丹人在夾縫中求生,廝殺和火拼如家常便飯,刀光劍影中八部為爭奪汗位鬥得頭破血流,但他們仍像種子一樣在藍天白雲下無數次破土重生。
這就是契丹之魂一一自強、自立,驍勇善戰、生生不息。他們還用臏鐵(臏鐵即契丹)定義自己的國家,意喻契丹不死、堅硬如鐵。
從耶律阿保機開創遼朝那一天起,契丹鐵騎縱橫草原,穿越高山,用霸凌般的徵服令周邊國家聞風喪膽,並形成碾壓之勢,徹底擋住了日後大宋的光芒。
在此補充一點:契丹即遼朝,218年泱泱大契丹曾18次反覆使用過這兩個名字。
關於易名,很符合契丹人的粗獷格風。當然,18次互換更有深意,可到底是返璞歸真還是擺脫蠻荒一路向南實現漢化,這個問題一直讓契丹王朝糾結了幾百年。
耶律阿保機
契丹王朝能名揚天下,甚至讓對手顫抖或與一個事件有關,那就是輕鬆取得「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唐末是名副其實的亂世,中央對藩地已徹底失去控制,各藩主最想幹的就是試著嘗嘗當皇帝的滋味。
河東節度使一一沙陀人石敬瑭別出心裁,以做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契丹人出兵滅祖國。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率5萬契丹鐵騎南下,攻晉陽、克洛陽,石敬瑭裡應外合,掀翻後唐,建立後晉,做成了夢寐以求的兒皇帝,不過,這種賣主求榮的行為卻讓石敬塘成為恥辱的代名詞。
表面看,雙方是各取所需,可對契丹人來說,燕雲十六州猶如上天恩賜的大禮,為這個王朝插上翅膀,增添了不可估量的光輝。
石敬瑭影視劇照
燕雲十六州泛指中國北方的幽州及雲州等十六個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山西北部等廣大地區。
彼時,燕雲處在黃河流域輻射區,更像一道分水嶺,往北屬遊牧部族,南部則是那個時代北人趨之若鶩的天堂。
燕雲十六州為什麼對契丹王朝如此重要呢?在筆者看來,或有以下原因。
1:燕雲十六州是南部王朝抵禦北方民族的天險,也是最後一道屏障,這等同契丹人拿到了撬開中原的鑰匙,因為燕雲往南除了一馬平川的稻田之外再無險可守。
2:一馬平川利於騎兵作戰,冷兵器時代,快馬和彎刀可以超越文明層次,契丹人用速度和勇氣證明自己是那個時代的王者——日後北宋步騎對契丹騎兵毫無辦法就是有力佐證。
3:燕雲十六州讓契丹人眼界大開,原來帳篷和馬奶酒並非奢侈品,珍奇佳餚和稀世名釀才是貴族的標配,建章立制與生生不息才是一個王朝萬世不朽的柱石——燕雲地區各項指標遠超契丹本部,契丹人看到了從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文明的希望。
從此,燕雲十六州和母親生離死別432年!!!
燕雲十六州地圖
期間,契丹人一代又一代俯下身段向中原大佬們學習,不斷接納南人,全面吸收漢文化,創建五京(五個京城)制度,用北人管理北境,南人治理南方的辦法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國兩制」。
《天龍八步》裡俠肝義膽的蕭峰就曾擔任過南院大王,文中故事和情節雖有虛構,但足可證明契丹人的謙遜和狂野。
在向漢這條路上契丹人湧現出了許多讓人敬佩的人物,耶律阿保機僅是一例,在他身後有彎弓搭箭的耶律洪基、鐵腕太后蕭綽,還有高梁河之戰讓北宋一蹶不振的漢將韓國讓等等。
這一切使契丹人與南境無限接近,八十年後,他們用彎刀和智慧成功讓朝鮮變成自己的小弟,用《澶淵之盟》再次使北宋吞下了那粒酸澀的苦果。
契丹、北宋籤訂澶淵之盟
契丹皇帝每次出行都需在某地住上一段時間,停留本部只要帳篷和馬奶酒就行,契丹人把該地稱為「捺缽」。
一入南境,皇帝就會換個模樣,鶯歌燕舞自不可少,同樣會用烈酒和美女裝點太平天下,而在這裡的居所則裝飾得金碧輝煌,被稱「行在」。
總之,一路向漢是契丹人的主旋律——不知道這是契丹王朝的歷史跨越還是他們的悲哀?
時間飛流,契丹人丟棄了自己的母文化,雖然發明過契丹文字,但文書和公函等大多被漢字取而代之。
1125年,當金國大軍攻到京都,契丹王朝關門歇業那一天,荒淫無度的遼順帝耶律延禧在戰俘營裡依舊找不著北。
一夜間泱泱大契丹灰飛煙滅,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信物,消失得無影無蹤。那麼問題來了,契丹軍隊,契丹文化還有那900萬契丹子民呢?
契丹捺缽
近千年來,這個問題讓專家學者們無比懊惱。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一天,內蒙古通遼政府組織老百姓修水庫,挖掘途中似乎有座神秘古墓。老百姓不敢擅自作主,於是報告當地政府。
當專業人員帶著手電筒進入墓室時,幾乎被眼前的景象驚呆。
這座古墓保存完好,沒有絲毫被盜跡象,墓邊擺放著玉石、瑪瑙、珍珠翡翠等稀世精品,樣樣價值連城,關鍵是千年後依然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根據墓中文獻推敲,專家認定這應該是一座契丹貴族的陵墓——當另一間墓室打開,一具女性屍骨再次驚豔全場。
屍骨保存完好,銀絲衣物極其豪華,從姿態上看,沒有半分痛苦,就像當年睡著了一樣。
契丹文字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文物在多地展出,全國上下掀起契丹狂熱。
與此同時,結合另一條線索——百年前外國傳教士在內蒙發現的文字,兩者對照,那個在馬上馳騁自由狂野的民族終於露出真身。
勿容置疑,這就是契丹,這就是讓人們苦尋了近千年的契丹。
人們常說,記錄歷史優選的方式是宗教、建築和文化,但最具穿透力的還是文字,因為文字可以穿越時空,高度還原那些年的真實。
契丹大墓出土文物
相關文獻記載,契丹滅亡後,耶律延禧被帶到遙遠的金國,受盡屈辱,待遇幾乎和日後的宋徽宗一模一樣,兩人還常常在戰俘營裡神侃,一起品著作為階下囚的滋味。
在這裡,和兩位亡國之君開個玩笑——進入主題,耶律延禧有了歸宿,那其他呢?
趁金國還沒站穩腳跟,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契丹王朝唯一的進士一一耶律大石收拾殘兵,重振旗鼓,亂局中扶持耶律淳火線即位。
期間北宋大舉反攻,誓言奪回燕雲十六州。
大廈已傾,亡國之時民心離散,契丹王朝缺乏一位定軍人物,但不斷內卷貴族大佬們並不買耶律大石的帳。
1124年夏,耶律大石殺死蕭乙薛、坡裡括二位大將,領著200契丹勇士向西逃亡。
請注意,200勇士在漫漫黃沙中一騎絕塵、銳不可擋,定都八剌沙袞後橫掃西亞,領土一度東至高昌、西抵裏海,建國87年,史稱西遼一一活脫脫一個契丹2.0版。
筆者認為,如果把耶律阿保機稱作草原上的雄主,那麼耶律大石和他的200勇士無異於洞穿西境的狂人。
他們讓俄羅斯、中亞等穆斯林國家把契丹這個名字刻在了心尖上。
耶律大石影視劇照
耶律大石帶走的200勇士在900萬人口中僅蒼海一粟。
前文己有引子,金國在滅遼過程中瘋狂屠戮,徹底摧毀了契丹人的宮殿、廟宇和文化,甚至文字和語言,發誓抹掉一切痕跡。
所以舊土上的原住民只得隱姓埋名,與母文化再次割裂,據說如今山西雁門、河北一帶就存留著大量契丹族後裔,只是改了名換了姓而己。
但,由於沒有正式文獻記載,這部分人的身份還有待商榷。
雁門關圖片
為此,權威專家想到一個方法一一試圖破解契丹貴族墓碑上的文字,通過走訪沒一個人認識一一文化斷層的負效應使這條路走入死胡同。
契丹人再也找不到了嗎?不,聰明的專家學者想到另一種辦法——從那個美麗的傳說開始吧!
追根溯源,研究人員沿大興安嶺南部西拉木倫和老哈河流域一路住北,發現那裡生活著為數不少的達斡爾原住民,他們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文化與契丹人非常相似,但對契丹歷史和文字等卻一無所知。
不過,這並不打緊,通過與大墓出土的女性屍骨DNA作對對,達斡爾人和這具女性的DNA高度契合,鐵證如山,達斡爾人就是千年前契丹勇士的後裔。
達斡爾人
不久,好訊傳來,四川樂山出土的一具女屍,專家提取了她的頭骨和牙齒等樣本,無意間與達斡爾、蒙古人和漢人的基因作比對,這個女性也與契丹人的基因高度相似。
這說明,契丹後裔或已在西南地區紮根,只是在何時因何種原因進入還待進一步考證。
從東到西,由北往南,不少地方分布著大量契丹後裔。
契丹大墓圖片
隨著考古進一步深入,雲南施甸縣又傳來好消息,工作人員在當地村莊的宗祠裡發現了一塊刻有契丹文字的牌匾,上面醒目地寫著「耶律」二字。
只是除了「耶律」這兩個字之外,其它文字沒有一個人認識。但村民們為什麼要把這塊牌匾世世代代供奉在祠堂上呢?
原來,他們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一一阿蘇魯一一阿蘇魯是純正的契丹人後裔,遼國滅亡後被迫投靠蒙古,和蒙古軍隊一同往西南地區平叛。
戰後,阿蘇魯選擇留在了當地,所以雲南有些地方也流淌著契丹後裔的血液。
綜合所有線索,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就像當年的契丹八部一樣,契丹人並沒有消亡,國破家亡致使他們不得不再次離散一一守故土、去西疆、望雁門,同時聞吸著亞熱帶的風。
他們的骨血記錄著曾經的榮光,甚至可以追憶當年的萬馬奔騰——遺憾的是,他們再也無法認識和閱讀自己的母語了。
契丹文字
在這裡筆者不禁感嘆,好個契丹!!!
歷史像根線繩,仿佛絲織的,彈性十足、耐磨性極好,它可以包容天地,縱貫南北,無論當年的匈奴、鮮卑還是契丹都在上面刻下了一條或大或小的紋。
而這根繩、這些細紋——就是中華!
參考文獻:《遼史》、《魏書》等
圖片:來自頭條圖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