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親感人故事黃駿夫(1978年黃濟人在父親追悼會上)
2023-04-11 20:10:56 3
1978年,中央為原國民黨軍將領,起義有功人員黃劍夫補辦追悼會。
黃劍夫早年是黃埔5期步兵科畢業,參加過淞滬會戰,憑戰功逐漸升遷至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行列,1949年1月北平和平起義時,身為國民黨軍16軍22師師長的黃劍夫不願意跟隨起義,後來被傅作義用飛機運到了南京,然而在當時情況下,全國解放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儘管黃劍夫後來又被派到了西南,任76軍副軍長,但最終仍在1950年1月率部在四川閬中起義。
相比之下,黃劍夫是幸運的,後來還被劉伯承請到了南京軍事學院任教員
圖|晚年邱行湘一家人合影
黃劍夫將軍的兒子黃濟人在追悼會上,偶遇了來參加追悼會的舅父邱行湘。
邱行湘不僅與黃劍夫有親戚關係,兩人都曾在黃埔5期步兵科學習,關係上也很親近,但邱行湘與黃劍夫不同的是,他是在洛陽戰役中被我軍俘虜。
被俘後的邱行湘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一直到1959年12月與杜聿明、王耀武、陳長捷等人一同獲得特赦。
儘管兩家已經是多年不見,但黃濟人與邱行湘兩人還是聊起了不少過去的事情,邱行湘也把自己在功德林期間的一些情況告訴了黃濟人。
黃濟人本身是四川內江師範學院文學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對發生在舅父身上的事情很感興趣,特別是他從一個國民黨將軍,到後來淪為戰犯,後來又成為新中國的一名普通公民,這當中究竟有著怎樣曲折離奇的故事呢?
「我想寫你們的故事。」
不到一年的功夫,黃濟人就寫成了28萬字的書稿《功德林》,出版時改名為《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後來被改編為電影《決戰之後》,書中故事的主線,主要是圍繞舅父邱行湘展開,慢慢的鋪開到其他人身上……
帶著舅父的介紹信,黃濟人出發了黃濟人小時候,就因為父親影響的緣故,有過很多辛酸往事。
「小的時候不懂事,但已經感受到父輩的憂鬱、寡言和那種莫名的惆悵。」
圖|年輕時的黃濟人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濟人考上了四川內江師範學院文學系,那時的全國範圍內,正流行「傷痕文學」,劉心武的《班主任》、葉辛的《蹉跎歲月》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很大的反響,黃濟人也想嘗試這樣一類的文學體裁,但他認為,跟在別人後面「拾人牙慧」,很難獲得成功。
然而就在第二年,黃濟人在父親的追悼會上遇到了舅父邱行湘,從他那裡聽說了功德林裡的故事,就想著動筆將這些寫下來。
黃濟人儘管只是臨時起意想要寫這個故事,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舅父邱行湘很願意談起當年的事,但這並不代表其他人也願意。邱行湘倒是很樂意幫忙,他為外甥寫了一封介紹信。那時的黃濟人幾乎是身無分文,就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是全家給湊出來的。
1978年暑假,黃濟人帶著舅父給他的介紹信和一書包饅頭出發了。
自1975年,中央宣布將最後一批在押的戰犯特赦後,在押的戰爭罪犯已經全部處理完畢。這些人中有的就留在了祖國大陸,也有的去了美國,大多數後來都安度晚年。儘管黃濟人想要獲得他們的情況輕鬆自如,但想要找到他們卻不容易,畢竟這些人都分散居住在祖國各地。
在南京、北京、上海,幾乎到處都留下了黃濟人的足跡,他採訪了大概二三十人,儘管這部分人只是佔功德林裡的一部分,但管中窺豹,仍可見一斑。
書的序章,講的就是蔣介石三次派飛機將邱行湘請到南京,囑咐他洛陽戰事,邱行湘還拍著胸脯保證:
「除非天塌地陷,洛陽萬無一失。」
圖|邱行湘年輕時
解放洛陽戰役打響的時候,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在土地貧瘠的大西北上已經接連打了幾場大勝仗,洛川一戰,國民黨軍麾下一個整編軍、兩個整編師師部全軍覆沒。胡宗南驚慌失措之餘,下令調駐紮在隴海鐵路的第五兵團西援,這樣一來,國民黨軍在洛陽防守的兵力就很空虛了。
蔣介石之所以派飛機三請邱行湘到南京,主要也是考慮到了洛陽防守的重要性,要知道當時洛陽以西、潼關以東200餘千米鐵路沿線只有非正規軍守備,洛陽守軍就只有青年軍206師2個旅,儘管青年軍屬於國民黨軍嫡系,裝備上要好的多,但整體實戰經驗不足。
望著城外如同潮水般湧來的解放軍戰士,一度絕望,還想要自殺,但他還沒來得及扣動扳機,手槍就被隨後趕來的解放軍戰士擊落。
有意思的是,在他還沒有被俘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當局,就已經為邱行湘在準備「壯烈成仁」的追悼會了,大概蔣介石也認為,以邱行湘對他的「忠誠」,應該不會活著被俘。
邱行湘在談到這段被俘的經歷時,還提到了一個小故事:
在被押送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之前,邱行湘先是被送到了河南一個叫黃埔村的地方,那裡有解放軍解放軍為訓練國民黨軍被俘的高級軍政人員的漳河訓練班。
一次,邱行湘遇到了一個同樣是國民黨暫編第三縱隊副司令員(根據考證這個國民黨軍暫編第三縱隊,1947年4月在豫北攻勢中被我軍全殲,中將司令孫殿英也被我軍俘虜),他是邱行湘江蘇溧陽的老鄉,但與邱行湘不同的是,這個人當時已經參加了解放軍。
這個原國民黨軍副司令在臨走之前,專門到井陘看望老鄉邱行湘,給他準備了一些自己的衣服,還給了他一部分錢,並囑咐邱行湘:
「你若有機會回到潥陽,請帶我看一眼我的老娘,若身上還有零錢,拜託你給她買幾塊餅乾。」
後來黃濟人將稿子編輯完後,特意拿去給黃維看,然而黃維在看到邱行湘這一節,心情卻很激動,甚至一度落淚,給黃濟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需要指出的是,在黃濟人採訪的絕大多數人中,黃維應該算是最特殊的那一個。
黃維最初被俘到功德林時,一度曾抗拒改造,黃維被俘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杜聿明被圍在陳官莊後,當時解放軍曾動員他們這些被俘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給杜聿明寫勸降信,結果大家都在信上簽名,只有黃維不籤。
有記者曾採訪黃維:「你為什麼不早些投降呢?」黃維大喝一聲拍案而起:「只有戰死的將士,沒有苟活的將軍,我為什麼要投降。」
圖|邱行湘與黃維晚年
黃濟人後來去找黃維,想要獲取一手的資料,黃維一開始是很抗拒的。
一天,黃濟人專程到黃維家中拜訪,偏巧那天下了些雨,到了黃維家以後,鞋也溼了,襪子也溼了,黃維、杜聿明這些老人對黃濟人這樣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後代,一向寬厚疼愛,見黃濟人如此狼狽,立即為他準備了新的鞋襪,好讓他患上。
就在兩人聊天的時候,黃維看著眼前黃濟人穿的衣服鞋子都很破舊,頓時生氣地質問:
「你怎麼這麼窮,是不是好吃懶做。」
黃濟人當然搖頭說「不是」,黃維後來也搖了搖頭,自嘲地說:
「我又有什麼資格來問你。都是我們打了敗仗,才讓你們吃苦。」
一聽黃濟人是來向他要材料的,黃維又搖了搖頭:
「我最看不起的就是文人,不管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歌功頌德都很無聊。你肩膀那麼寬,還是去當木匠吧。」
圖|黃維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心硬如鐵的人,看到邱行湘這個故事時,激動得甚至落淚,黃濟人認為:
「一個戎馬生涯半輩子,在監獄裡關了20多年,並且始終堅持自己的初衷的人,以研究永動機來抗拒改造的人,一個因為妻子找胡璉要撫恤金而大發雷霆的人,一個大小姐出身的妻子為了照顧家庭以致精神失常自殺的人,看到這裡也流下了淚水。也許,這件事觸動到了他內心一直藏得最深的一塊軟肋,那就是親情。」
特別的人,特別的事兒總而言之,邱行湘後來到了功德林以後,性子算是比較活躍的,所以大多數人同他的關係都不錯。不過,讓這些國民黨軍將軍一輩子糊塗的事兒是,他們明明在戰場上很有優勢,可是最後為什麼都失敗了?
李仙洲想不通萊蕪戰役時,粟裕怎麼就斷定他一定要走萊蕪,時隔多年以後他才明白,原來麾下46軍軍長韓練成,壓根就是中共潛伏的地下黨。
黃維也曾在被俘後豪言,不如兩軍各自退開,再打一仗,看看誰勝誰負。
廖耀湘被俘後,劉亞樓專門宴請他吃飯,然而在酒桌上廖耀湘怒目而視,直接表達對戰敗的不服,後來劉亞樓直接請出鄭洞國,這才平息了廖耀湘的怒火。
邱行湘同樣也是這個想法。
然而後來有一個人為他解開了這個疑惑。
當年解放洛陽一戰,負責攻城的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第23團第1營在戰役中首先突破東門,被授予「洛陽營」稱號,當時該營的一名戰士張明,後來被評為全國戰鬥英雄。
張明晚年時定居南京,巧的是與邱行湘住的地方離得不遠,兩人時常攜家帶口前去拜訪,關係還很不錯。
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南京總統官邸,張明與邱行湘聊了很多過去的往事,但他也知道洛陽戰役是邱行湘心裡的一道傷疤,所以沒刻意提這件事,但邱行湘一邊參觀,一邊卻深有感觸的對張明說:
「蔣介石在這裡下達了無數個攻打解放軍的戰鬥命令,這些命令如同廢紙,最後失敗了。我就是在這裡接受蔣介石要我守洛陽的命令的,他還給我封官加薪。我對不起洛陽人民,也對不起解放軍。由於我那時是個『小蔣介石』,十分頑固,讓解放軍受了傷亡。今後,我只有為海峽兩岸溝通多作貢獻了。不過我至今都不明白,洛陽城又高又大,你們是怎麼攻進城的?」
張明給邱行湘耐心地解釋:
「我們解放軍每戰之前,要實行軍事民主,發動大家偵察、想辦法,參戰的幹部、戰士都要畫敵情圖。」
張明的一席話讓邱行湘特別感慨:
」守洛陽就我和老蔣動腦筋,實行不實行軍事民主就是不一樣。」
兩人談著談著,還說到了被俘過來的青年軍206師部分戰士。
話說回來,國民黨軍青年軍的素質,那還是相當高的,這支軍隊最早是在抗戰末期,蔣介石為了鼓勵知識青年當兵上戰場抗日殺敵而組建的,為了吸引知識青年參軍,國民黨當局開出了很優厚的條件,所以整體軍隊的素質非常高。
儘管那時知識青年參加青年軍,都是抱著保家衛國的目的而來的,然而直至參加青年軍後才發現,是受了國民黨當局的欺騙,不僅僅最先答應的條件不能夠得到滿足,就連「參軍打仗,保家衛國」也只是一個「奢侈」的夢想。
青年軍整體裝備上採用美械裝備,是蔣介石花大功夫搞來的,因為美國人一開始並不同意裝備青年軍,但青年軍整體戰鬥力很薄弱,沒有經受過實戰鍛鍊,就連應有的訓練也是「缺胳膊短腿」,諸如青年軍203師等部隊,更是成為官二代的「天堂」。只有青年軍207師在戰鬥力上,要稍強一些。
邱行湘本來是不願意到洛陽的,也是因為蔣介石、蔣經國拉攏才不得已去的,青年軍206師整體戰鬥素質並不高,整個洛陽戰役前後一共也就只有6天,青年軍206師除殲滅的大部分都被俘了。
其中部分有為的知識青年,後來都接受再教育補充到我軍之中。
圖|張明與邱行湘合影
張明在與邱行湘談到青年軍206師的「解放戰士」時,還深有感觸地說:「青年軍的軍事素質不錯,俘虜過來很快就能上前線殺敵了。他們在淮海、渡江、上海戰役及進軍福建、解放舟山等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湧現出不少戰鬥英雄,許多人還提了幹部,最高當到營長呢!」
聽到張明如此說,邱行湘心中忽然一動,好像想到了什麼,於是又問了一句:「聽說206師後來有不少人到過朝鮮戰場,他們表現怎麼樣?」
張明誇讚道:
「他們作戰頑強,有很多人當了戰鬥英雄,提了幹,還有的犧牲在朝鮮戰場,成了中朝人民歌頌的烈士。」
三十年後續寫《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通過不斷地採訪當事人,黃濟人還了解了不少相關秘辛。
總的來看,功德林對於這一批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的改造是很成功的,這一點要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在對待他們的政策上。
比如李仙洲在獲得特赦後,回到了山東老家,被不少青年學生指著鼻子罵「大戰犯」,李仙洲自己從來不辯駁,這事兒被他們老師知道了,特別教育學生,李仙洲如今已經是合法公民了,後來這些學生再見他也不罵了,李仙洲很感慨:
「新舊社會最大的差別,莫過於人們思想覺悟的變化。」
原國民黨中將曹天戈1964年獲特赦,曾在西湖邊上當清潔工,一開始還不好意思,出門都戴著口罩怕碰見熟人,後來才不戴了,以前是他的那些熟人躲著他跑,怕他難堪,後來曹天戈反而追著老熟人跑,一邊追還一邊喊:
「你憑什麼看不起人?勞動光榮,我今天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嗎。」
圖|《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
原軍統少將段克文1975年獲特赦後,去了美國定居,寫了一本《戰犯自述》,裡面大肆造謠污衊,說在功德林的時候被灌辣椒水、老虎凳,文強後來偶然看到這本書,氣得破口大罵,還專門撰文稱段克文的少將軍銜是作假的,是當年段克文偷偷拿他的章蓋在證明上,在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那裡騙來的。
黃濟人將各方收集來的資料,一件件整理起來,寫下了28萬字的草稿,取名《功德林》,並廣泛徵求了各方意見,但他也知道,這樣的文章是不能夠輕易發表的,思來想去,黃濟人決定將書稿寄給公安部。
本來以為已經石沉大海,沒想到隔了一個月,黃濟人收到公安部的回信,要求他到北京去改稿。
當時公安部在接到黃濟人這份書稿時,也考慮了段克文這本《戰犯自述》在國際上的影響,他們也想讓這部書出版,所以為這本書後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據黃濟人回憶:
「他們首先提出標題要改,北京人都知道功德林是關戰犯的地方,認為這本書不要搞灰濛濛的色彩,應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重新取名;其次覺得內容還需要充實,像寫到戰犯三次給毛主席寫了感恩信,這三封信的原件都在公安部,可以補充進去。公安部專門有人給我準備需要的資料。」
圖|黃濟人與沈醉合影
1980年,改名《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的長篇紀實文學在雜誌上公開連載,1982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海內外引發了轟動。
黃濟人晚年接受採訪時曾稱,自己被叫到北京改稿結束後,被推薦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館當了一段時間編輯。他從那時起就在北京,整天與杜聿明等人交流,又獲得了不少一手的資料。
然而,這也讓黃濟人先生卻始終覺得有所缺憾,想要續寫《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一直到晚年以後他才有機會再度重啟的機會。
後來環球人物的記者採訪時問:
「兩次的寫作狀態有什麼不同嗎?」
黃濟人回答:
「雖然寫的內容都是勝利者如何對待失敗者,失敗者如何接受失敗,但顧忌越來越少。如果說30年前,有些語言的表達還是羞羞答答、語焉不詳,現在就能說得直白一些。」
黃濟人說起了當年出版這本書時的一些經歷,事實上就在當年出書時,黃濟人曾請杜聿明題了字,本來是想放到書的封面上,但後來有人批評,說杜聿明是使用過毒氣的戰犯,堅決不同意,黃濟人只好把杜聿明的題字放在扉頁上。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後來也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圖|《決戰之後》劇照
2013年5月,黃濟人續寫的《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完成,與三十年前出版的前半部合併為一部完全本,並公開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1年,由李前寬、肖桂雲執導,改編自黃濟人的影片《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的影片《決戰之後》上映,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然為人所津津樂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