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自殺的案例(自殺過程1分鐘他用了26年求死)
2023-04-12 04:22:04 6
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時,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傑、馬一德建議,「安樂死」寫入民法典人格權編。李傑說,「重度癌症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鎮痛,往往人到最終沒辦法治療的時候就是癌痛。真正的患者在這個時候只想安樂死,實際上就是給予鎮痛,而現在人格權裡沒有這一條,我認為應該有安寧療法或者是姑息療法。人的最終尊嚴應該受到保護」。
但是當我們把安樂死提上法律,又面臨很多實際的問題。
怎麼確定死亡是病人自己的決定?尤其是對一些晚期病人,死亡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暫時無法忍受痛苦的衝動逃避?是自我的意願,還是為了減少給家人帶來的負擔?或者,甚至是為了逃避照顧他的家人、朋友的做出的決定?
《深海長眠》
《深海長眠》
為了活下去,我們看過太多振奮的故事。也看過很多沒那麼光彩的事。
有的動物會出於本能吃掉同類,螳螂會在交配後吃掉雄性,有的蜘蛛在被孵化後吃掉母親,貧瘠島嶼中的巨蜥吃掉體弱的同類保持種群的強壯。為了活著,地球上的生物一直在和自然抗衡。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不知多少次人吃人的慘劇,在為了活下去這點上,我們和動物很像。
但是作為人,尊嚴有時候比生命更重要。
當你對生命本身抱有無數的期待。事實卻告訴你,這輩子都沒有一絲的希望讓它們成真,沒有別人的幫助你無法完成任何事,關鍵的一點,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備受煎熬,這種時候,活著的意義就變得值得思索了。
我們懼怕死亡,因為不吉利。
可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面對它,對有的人來說,死亡才是生命的溫柔。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 加繆
雷蒙想死,這個念頭持續了26年。
當被問到為什麼想死時,他對前來的女律師說:「死亡是每個人都會去的地方,可為什麼我想死的時候,大家就一片譁然,好像我得了什麼傳染病似的。」
活著沒有尊嚴,就是他想死的全部原因。
原本英俊健康的雷蒙,在一次跳海時遭遇了退潮,海水沒有帶走他的生命,帶走的是他全部的自由,從那以後,雷蒙全身癱瘓,只能躺在床上度過餘生。
他總是不斷回憶起出事那天的種種細節:沙灘、流進腳趾的沙子,大海的呼吸聲,海風卷著頭髮,巖石上有他的影子,還能看到沙灘上的女郎,接著,就是寶石綠色的水面。
這樣的回憶無疑是痛苦的,因為他永遠不能回到那時提醒自己:別跳!別跳!
雷蒙不是悽涼地選擇去死。
他風趣、溫暖,活著的每個時刻都曾讓周圍的人感到舒心。
身邊的家人從來沒有將他看做是負擔,熱心的大嫂馬諾拉、哥哥何塞、父親朱奎恩,還有侄子加維,每個人都愛著他,只要他在那裡,只要他活著就好。
單親媽媽羅薩在看了雷蒙的訪談視頻後來拜訪他,和他交談,並且愛上了他。
前來協助雷蒙申請安樂死的女律師是個美麗的女人,她患有遺傳疾病,深知雷蒙的痛苦。雷蒙愛上了她,每當她出現在房間裡,時間就溫柔地慢了下來。
雷蒙拒絕坐輪椅,對一個高位截癱的人來說,輪椅能給的只是破碎的自由。
他微笑面對每一個人,只有當被不斷勸阻不要選擇安樂死時才變得凝重又嚴肅。
女律師茱莉婭欣賞雷蒙,他們一起坐在床上抽菸、翻看雷蒙過去的照片。那時候他自由、陽光、臉上是自信又燦爛的笑容。
在臥床的這些年中,雷蒙的想像力是自由的。他寫了很多優美的詩,女律師承諾會把它們送去出版。
這也就是後來的《地獄來信》。雷蒙·桑佩德羅曾是一個真實生活過的人。在看到這本詩集後,西班牙導演的阿曼巴將這漫長的求死之生拍成了《深海長眠》這部電影。
茱莉婭當然是愛著雷蒙的,在乎他的夢想,也曾承諾他一起去死。可是最後,她沒有來。當面對死亡的時候,不管是生是死,每個人都有選擇任何一方的權利。
雷蒙能看到的景色,只有白色窗框玻璃外的山,它們被溼潤氤氳的雲霧包圍著,不時有小鳥來到窗臺,有風吹過,這構成了雷蒙獨處時僅有的動態。白天他謙和地和周圍的人微笑、時不時還說幾句俏皮話逗別人開心。
侄子和父親吵架,他勸說侄子不可以對老人不禮貌,人總是會在未來對曾說過的話後悔。
可是夜晚的時候,當失眠襲來,是他最難熬的時候,也是最常崩潰的時候。
終於,在茱莉婭昏倒在他身後,他連扶起她都做不到的時候,死的念頭又一次迫切起來。
26年後,他第一次出門,為了自己安樂死的權利。法庭外的大部分人高舉著抗議安樂死的標語,法律也再一次駁回了他的請求。
一直愛慕雷蒙的羅薩決定幫助他。雷蒙坐車離開,侄子默默地關上車門,卻在車離開後追著跑出去很遠。
沒有人希望他死,同時所有人也都知道他的痛苦。這種痛苦不是一時的難以忍受,它折磨了雷蒙20多年,是時候解脫了。
在羅薩家,雷蒙看著窗外巨大天空中的晚霞,羅薩的小兒子趴在他的肚子上睡著了。
雷蒙喝下了足量的氫化鉀,長達一分多鐘的死亡裡,他回到了年少的自己,在藍色的海裡自由地遊泳,他喜歡大海,大海帶給他生命,也在最後容納了他的生命。
真實生活中,雷蒙也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服毒自殺。
警察逮捕了他的女友,可是之後幾乎全部的小鎮居民都來到警局「自首」,承認自己協助了雷蒙的自殺。
與《深海長眠》主角相似的還有《潛水鐘與蝴蝶》的主角吉恩(馬修·阿馬立克 飾),腦幹突然中風,引發罕見的閉鎖症候群。曾經家庭事業都讓人羨慕的吉恩,此後只有左眼可以轉動,他不能說話、不能動,好像靜止了一樣。
吉恩形容自己就如同困在潛水鐘裡一般,身體被緊緊箍住,無法動彈,而心靈卻像蝴蝶一樣在廣闊的天地裡自由飛翔。
不過,他選擇的是人們看來更積極正面的方式,憑藉頑強的意志和世界交流。《潛水鐘與蝴蝶》的片名來自吉恩的原型——前《ELLE》雜誌主編、記者多米尼克·波比撰寫的書,這本書是他用左眼寫成的,在靜止中他選擇用想像力去感受生命和表達自己,並在書出版後的十天後離世。
不管是《深海長眠》還是《潛水鐘與蝴蝶》,就像雷蒙所說,我們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他人的痛苦,所以,我們尊重他們的決定。不管這個決定是生還是死。
如果一個人說不想活著,你會怎麼辦?
第一反應當然是極力勸阻他:立刻,馬上,打消這個念頭,活著總有好事發生。
一個人不該為了不成為別人的負擔而死,不該為了生存不易而死,不該為了眼前的痛苦而死,不該為了衝動去死。因為我們要捍衛活著的權利。
《深海長眠》是一個獨白,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告訴我們人是可以行使死亡的權力的,當生命留下的只是痛苦和毫無尊嚴的拖延時間,他們需要可以行使死亡的權利。
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歡迎關注公眾號【影十二】,定期推薦經典OR冷門電影,最新院線電影。為你解讀評論,分享各種與電影相關的好玩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