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人類影響最大的100人排名(不足300人為什麼能打敗近6000人)
2023-04-12 05:46:15 4
位於江西省西南部的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中國革命的史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紅軍故鄉,革命搖籃」之稱。
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縣為中心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隨之誕生了與井岡山道路連在一起的井岡山精神。
2016年2月1日—3日,在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時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堅定執著追理想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從井岡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之所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勝利,是因為其中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實現目標奮勇拼搏,堅定理想信念永不放棄的精神追求,才使我們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這種精神在井岡山時期的紅軍戰士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可恨奸佞引賊入,烈士命隕紅土埋;井岡處處遺忠骨,松樹風格勵吾儕。」在井岡山的小井村,有這樣一處地方,它距離小井紅軍第四軍醫院僅百米遠,周圍青山綠水,鬱鬱蔥蔥。
如果不是紀念碑的存在,誰會想到在這裡,曾經倒下了一百多位紅軍戰士,在古樸滄桑的樹叢之間,隱含著那個年代的悲憤與忠烈。
1928年12月,湘贛兩省的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第三次「會剿」,1929年1月29日,叛徒陳開恩帶著國民黨軍流竄到了小井村。當時,正在醫院裡養傷的130多位重傷員來不及轉移,由於多次威逼利誘也無法從傷員口中得出紅軍轉移的方向,國民黨軍惱羞成怒,將130多位來不及轉移的重傷員,全部活活槍殺,其中最小的戰士只有14歲。
這就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體現,紅軍戰士們用滿腔熱血捍衛不滅的理想與信念,彰顯了革命者永不屈服的英雄氣概,將南昌起義的星星之火變成燎原之勢,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幾十年後,當人們再次來到井岡山的時候,來到小井村,都會瞻仰這座小井紅軍烈士墓並環繞一周,感受革命歲月中紅軍戰士堅定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正如入黨誓詞中所說的那樣:「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實事求是闖新路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了秋收起義,部隊編為三個團,五千餘人,但在進攻長沙時,起義受到了嚴重的挫折。9月底,起義部隊餘部到達了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部隊只剩下不足千人,由於當時黨在部隊的基層沒有設立組織,加上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使得部隊官兵思想混亂,減員嚴重。
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同志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創造性地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毛澤東對部隊說:「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隻腳,我們也有兩隻腳,賀龍同志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幹不起來嗎?我們都是暴動出來的,一個人可以當敵人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我們現在有這樣幾百人的部隊,還怕什麼?」
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
第一,在組織上進行改編。將「經過戰鬥和艱苦生活考驗的革命者」進行整編,將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部隊縮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下轄七個連,共五百多支槍,團直屬隊設有團部、政治部、輜重隊和衛生隊等單位。
第二,確定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毛澤東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班有小組,連有支部,營、團建立黨委,在連以上各級設置黨代表。
第三,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前,部隊中存在著許多舊軍隊的不良制度和作風,如長官打罵士兵、官兵待遇不平等、長官四菜一湯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士兵的積極性。三灣改編以後,官兵待遇改成完全平等,幹部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改革,使官兵關係更加密切,對幹部的考驗和改造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是毛澤東同志從實際出發,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表現。
艱苦奮鬥攻難關
位於井岡山西北面的黃洋界下面,有一段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羊腸小道,叫做「挑糧小道」,是當年紅軍從寧岡挑糧上山路線的一小段,全長約3.2公裡,崎嶇不平,如今已經成為井岡山紅色教學資源的重要場景。
要體驗朱毛紅軍挑糧小道,就要先了解那段艱苦奮鬥的歷史。1928年底,紅軍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於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物資和糧食奇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紅四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
在毛澤東、朱德同志的親自帶頭下,紅軍靠著肩挑背馱把30多萬斤糧食運上了井岡山,解決了給養問題。這其中,發生的兩則故事在後來廣為流傳。
《毛澤東挑糧上山》
毛澤東和挑糧上山的戰士在樹下休息,毛澤東問戰士:「站在這裡,能看到什麼地方?」戰士們回答:「能看到江西、湖南兩省。」毛澤東一揮手,指向遠處,啟發大家道:「我們應該看得更遠,要到全中國、全世界,我們挑糧上山,就是為了把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進行到底。」
《朱德的扁擔》
40多歲的軍長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挑糧上山,戰士們見朱軍長年紀較大,軍事工作又緊張繁忙,為了他的身體考慮,都勸他不要參加。但朱德說,軍事工作可以安排早晚時間處理,挑糧不能不去。戰士們見勸說不了,就把他挑糧的扁擔藏了起來,以為這樣他就挑不成了。哪知朱軍長又讓軍需處重做了一根扁擔,並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上山。
在根據地物資供給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紅軍戰士們只能吃「苦野菜」「南瓜湯」,只能從山下挑糧食上山,但即使這樣,我們仍舊看到,他們積極弘揚艱苦奮鬥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最終攻下革命道路上的一個個難關。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的歷史,保持艱苦奮鬥,不僅意味著在物質層面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更意味著在精神層面保持著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一往無前的思想態度。如今,中國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讓「中國號」巨輪在時代浪潮中行穩致遠,更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勵志篤行、以身踐行。
依靠群眾求勝利
如今的黃洋界,風景秀麗,詩情畫意,舉目遠眺,群山起伏,雲霧瀰漫。
位於井岡山北面的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雄峰聳立,陡不可攀,是井岡山的險要哨口之一,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92年前,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裡。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4軍主力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起第2次「會剿」。
這場戰鬥,是紅軍典型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範例。當時,井岡山紅軍主力第28團、29團南下湘南作戰,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隊乘虛而入,以4個正規團近6000人的兵力直撲井岡山的北大門黃洋界,妄圖一舉拿下黃洋界,踹開根據地大門,然後摧毀根據地。
此時,保衛黃洋界的紅軍是31團的兩個連,不足300人,而且武器彈藥匱乏。面對20倍於己的敵人,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他們最終打退了敵人,守住了黃洋界哨口,保衛了井岡山根據地。
黃洋界哨口工事
那紅軍究竟是怎麼以弱勝強的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毛澤東同志寫下的八個字:「森嚴壁壘」「眾志成城」。通俗一點說,就是黨和紅軍把井岡山的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築成了一道不可戰勝的銅牆鐵壁。
當時,接到敵情後,中共寧岡縣委就按照紅軍的要求,領導大隴、喬林兩個鄉政府發出十萬火急的動員令,布置群眾連夜趕削竹釘,一夜之間就在從大隴、茅坪兩個方向通往山上的兩條小路上都築起了「竹釘陣」,讓敵人無法通過,同時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連夜修築了竹籬笆障礙、滾木擂石、壕溝、射擊掩體等多重防線。
時任紅軍某連黨代表的劉型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況說:「在黃洋界保衛戰中,除了參加戰鬥的正規部隊外,赤衛隊持各種舊式武器夾雜著少數鋼槍,擔任警戒,配合作戰。婦女們組織後勤隊為前線服務。兒童團、少先隊在防務委員會和工農兵政府的領導下,全部動員起來了,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嚴防敵探進出。」
從壯年到兒童,從老人到婦女,整個根據地的人民都動員起來了,在這樣的力量面前,敵人的失敗是可以預料到的。
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造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保住了紅色的革命火種,使其燃遍閩西贛南,燎遍神州大地;黃洋界的炮聲,最終演變成了雄壯的凱歌。
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創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井岡山精神是革命歷史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新時代,井岡山精神仍舊在各個行業放射出新的光芒。
勝利的號角
當今社會,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平臺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閱讀思考、交流評論的重要渠道。很多人都說,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手機,網絡新媒體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個行業裡,新青年創造新媒體,新媒體引領新青年,既是新時代的特點,也是新時代的召喚。
2020年8月10日—15日,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主辦的新媒體企業青年骨幹培訓班來到井岡山,組織來自各大新媒體企業的優秀青年代表重走紅軍道路,感悟紅色文化,以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引領和正能量宣傳能力建設。
視頻來源: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
培訓班分別前往紅軍醫院、毛澤東、朱德舊居、八角樓、烈士陵園等地開展現場教學,通過聆聽歷史故事、重走挑糧小道,自做紅軍餐等方式來體驗紅軍戰士的苦與樂,感受理想和信仰的力量,學習艱苦奮鬥攻難關的不屈精神。
經過六天的培訓,學員們對井岡山精神有了更深的領悟。在體驗過重走朱毛紅軍挑糧小道後,其中一位學員的感悟令人深省:」我們連他們當年千分之一的苦難都感受不到,卻享受了他們帶來的輝煌,他們在井岡山滿天的星辰中,你雖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卻感受到他們永恆的榮耀。「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
編 輯丨周曉琳、陳 葵(中建鐵投集團團委)
校 對丨梁盛皓
校 審丨駱邁京、陳偉星
值班編委丨連李生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ID:zgqshxmtxh)綜合整理自人民網、中國軍網、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來源:共青團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