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主題曲徵集活動(唱響江西旋律)
2023-04-12 10:38:23
江西主題曲徵集活動?□ 祝海濤自20世紀初中國新音樂運動以來,我國歌曲創作出現了3次高潮第一次是以抗日救亡歌曲為主流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第三次是改革開放以來至今方興未艾的40多年,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江西主題曲徵集活動?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江西主題曲徵集活動
□ 祝海濤
自20世紀初中國新音樂運動以來,我國歌曲創作出現了3次高潮。第一次是以抗日救亡歌曲為主流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第三次是改革開放以來至今方興未艾的40多年。
回眸江西的歌曲創作,大體也是這樣的軌跡。江西歌曲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是在中央蘇區時期廣泛開展的紅色歌謠傳唱。這些紅色歌謠一部分是人們的自覺創作,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黨的文化工作者對傳統歌謠的再創作。中央蘇區編制出版了大量歌謠集,這些歌謠多由地方民歌改編,內容多為宣傳革命、鼓勵生產、擴紅支前等。
新中國成立後,江西歌曲創作蓬勃。這個時期的歌曲大多以社會主義建設為背景,抒發了豪邁雄壯、朝氣蓬勃、鬥志昂揚的情緒。主題有反映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畫卷等。整體而言,這些歌曲風格多樣、題材多元,比較抒情,大多從個人角度抒發對時代、對生活的感受,特別是對民間曲調和民歌素材的運用,把江西民間音樂帶向了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代表作有《請茶歌》《江西是個好地方》《打支山歌過橫排》等。
之後,江西的歌曲創作不斷取得突破,推出了《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蘇區幹部好作風》《八月桂花遍地開》《井岡山上太陽紅》《三灣來了毛委員》,兒歌《井岡山下種南瓜》等傳唱度很高的作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藝創作更加活躍,江西的詞曲作家在保持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表達方式,歌曲題材明顯擴展,江西歌曲創作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這些歌曲題材多元,技法豐富,藝術歌曲、通俗歌曲日趨活躍。一批高校音樂教師也加入了創作隊伍。良好的環境為歌曲創作提供了豐沛的土壤,各類全國、全省性的徵歌活動廣泛開展,推動著江西歌曲創作的發展。
縱觀江西歌曲創作的發展歷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深刻反映了江西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遷。「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每位藝術家都身處特定的時代,任何文藝都隨時代而不斷變化。新世紀以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審美的變化與提高,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方式、傳播方式、受眾特點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知名音樂家喬羽提倡,不為積習所蔽,不為時尚所惑。新時代語境下,江西歌曲創作者們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
緊扣時代脈搏,主旋律創作融入當代思考。古往今來,但凡經典,無不是善於捕捉歷史前進中最具震撼力的時代特徵。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為歌曲創作提供了廣闊舞臺。近年來,我省湧現了大量的重大主題創作,其中的一些歌曲還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如大型原創交響組歌《井岡頌》,以當下視角弘揚井岡山精神,在業界引起熱烈反響;聲樂套曲《幸福歡歌》旋律悠揚,其中的歌曲《是你一直想著我》入選中宣部第九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在央視等媒體廣泛傳播,新華社脫貧攻堅題材視頻將歌名作為標題,並將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全網累計點擊量達數億次。
在我省主旋律歌曲創作中,紅色題材是永恆的主題。近年來,江西歌曲創作者較好把握了紅色題材的傳承與創新,以新視角去追憶、歌頌,用富有時代氣息的音樂講述江西的紅色歷史,這也是江西主旋律歌曲的優勢和特點,如《永遠的井岡山》《又是八月桂花開》等,榮獲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等重要獎項。
鄉村題材貼近百姓,講述百姓故事、江西故事。以群眾化的視角,用熱情洋溢、悠揚婉轉的語言彰顯贛鄱大地的秀美山川、歷史文化,展現出濃鬱的贛鄱風情,是江西歌曲創作的另一大特點。這些歌曲語言質樸雋永,旋律歡快舒展,如《把城裡的哥哥娶回家》(獲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半邊街的月亮》(獲第四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央視春晚歌曲《美麗中國走起來》等。它們以點帶面、以小見大,接地氣,大量使用江西本土音樂、民歌元素,反映了江西廣大農村物阜民豐的新氣象。
堅持江西特色,做好民歌的傳承與時代轉化。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民歌依然有強大而獨特的生命力。江西民歌豐富,多反映生產生活,如贛北地區民歌純樸、親切、田園韻味濃鬱,贛南客家山歌高亢奔放、舒展抒情等。革命戰爭時期,贛南蘇區普遍運用原有民歌曲調填新詞的方式創作了大量紅色歌謠,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擴紅支前、鼓舞鬥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客家山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1年,電視劇《長徵》熱播,片尾曲《十送紅軍》風靡全國。《十送紅軍》以贛南採茶戲曲調《送郎調》為原型,優美的民歌旋律與革命內容有機融合,可謂民歌與紅歌結合的典範。一直以來,江西音樂創作者肩負著傳承和弘揚江西文化的歷史使命,在歌曲創作中廣泛應用江西民歌元素,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詞曲作者筆下,江西民歌素材的運用既保留著其民間性的精髓和韻味,又巧妙地融合、跨界,將江西風味與現代技法聯姻。如歌曲《那一片紅》巧妙地以一段《十送紅軍》嗩吶獨奏為前奏,濃濃的江西地域特點,拉近了聽眾與歌曲的距離。此外,大型原創民俗風情組歌《贛鄱謠》參加「2008國際民歌博覽音樂周」,在國家大劇院驚豔亮相,這是新世紀江西民歌的一次集體「出圈」。那次音樂周共有23個國家的24個藝術團和國內13個省市代表團參演,《贛鄱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成為江西文化的一張名片。
創新表現形式,生產主體與傳播渠道多元化。隨著數位化技術的發展,歌曲製作的時間和物質成本大為降低,各類音樂工作室、獨立音樂創作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文藝群體加入創作隊伍,這對於壯大創作隊伍、活躍創作氣氛、豐富音樂形式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逐漸成為我省歌曲創作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來,網絡歌曲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類作品通常曲風明快,歌詞簡短,具有很強的傳唱性和感染力,如《你笑起來真好看》《聽我說謝謝你》等。網際網路語境下,各類音樂軟體和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的興起,重塑了歌曲的傳播模式,聽眾對歌曲的參與度更強,這也為時下的歌曲創作與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如脫貧攻堅題材歌曲《是你一直想著我》,藉助網絡達到了很好的傳唱效果。此外,影視作品也是歌曲傳播推廣的有效路徑,如電視劇《井岡山》的主題曲《紅軍阿哥你慢慢走》,電視劇《可愛的中國》的主題曲《可愛的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講演節目《閃亮的坐標》的主題曲《杜鵑花開》等,和影視作品一道深深打動了觀眾。
綜上,新世紀以來的江西歌曲創作,在傳承以往特點和優勢的同時,更加注重題材、形式、傳播媒介的多元化,滿足了廣大群眾多樣化的音樂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