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氣候對中國人口遷移衝擊到底有多大?
2023-03-31 16:34:43 1
1935年,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被簡稱胡煥庸線。這條線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大致傾斜45°。線東南方36%的國土居住著96%的人口;線西北方64%的國土居住著4%的人口。
當然,胡煥庸線是大自然的選擇。氣候與地貌條件配合,使胡煥庸線成為生態界限,沿線是一個生態環境過渡的梯度線。在地貌上,胡煥庸線東南以平原、丘陵為主,農業生產條件好,傳統上為農耕區;西北方或者為沙漠,或者為高原和高山帶,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傳統上為牧業區。在王錚看來,這恰恰是由中國特殊的地理自然稟賦形成的,屬於地理學的第一本性。
「胡煥庸線與中國氣候上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線基本重合,是中國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的分界線。因此,胡煥庸線是氣候變化的產物。」王錚認為。
從上世紀90年代起,王錚就開始鑽研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人口分布變化和社會發展問題。直到今天,他承擔的研究依然涉及這一領域。
事實上,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氣候與人口分布之間的關係,不僅是重大科學問題,而且是需要著重關注的政策問題。
根據中國科學院吳靜副研究員以及王錚通過數值模擬得出的結果看,胡煥庸線是在1240年左右的氣候突變後顯現的。這次變化前中國旱澇分布的等值線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於經線。而在1240年後,旱澇分布等值線出現平行胡煥庸線的方向。王錚說,正是這種降水的差異,導致了農業生產潛力的變化。
對此,王錚給出進一步解釋,氣候地貌差異使降水、日照和土壤條件出現差異,這導致了中國的耕地幾乎都在胡煥庸線以東,並且帶來了供養人口能力的不同,所以有最初人口分布不同的結果。
「到今天為止,胡煥庸線在氣候條件下依然沒有被突破。」王錚堅定地說。
不少科學家對此持相同意見,即胡煥庸線的穩定性將長期存在。中國陸地國土分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乾旱及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除少量河谷地帶以外,一般不適宜於人類日常社會經濟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認為,胡煥庸線西北半壁幾乎包括了乾旱及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這種結構特點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胡煥庸線的穩定性。
王錚補充說,區域進化依賴於它的三次本性。自然稟賦只是第一次本性,交通和信息化設施是引導突破胡煥庸線的基礎。區域的第一地理本性決定了胡煥庸線的存在,要想突破,只有藉助第二第三次本性了,從這一點看,「一帶一路」戰略很重要。
未來氣候變化或使西部地區人口增加
聯合國糧農組織2月22日發布報告稱,由於自然資源面臨的負擔加大,發展不平等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人類未來自給自足的能力受到威脅。氣候變化將增加降水變率及乾旱洪澇頻率,從而影響糧食生產的各個方面。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儘管現在有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特別是湧入北上廣,但考慮到人所依賴的重要根基依然是農業,科學家們研究氣候變化下中國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從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潛力的影響入手,再從農業生產潛力的變化,推斷人口承載力條件下人口遷移以及社會經濟影響等。
「溫度、降水和光照等氣候條件長時間序列的改變,會影響農業生態條件和生產潛力,進而影響農業產出。計算農業生產潛力,可以估計一個區域可能達到的期望農業產量,從而據此估計區域的人口承載能力,即可得到區域間人口分布狀況和遷移規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孫翊稱。對此,王錚補充說:「有人認為農業生產潛力差的地方可以通過調撥糧食來解決吃飯問題。其實局部地區可以靠調撥糧食,但是大面積區域的人口供養不可能靠調撥糧食解決;再說人們也不可能放著糧食生產條件好的地方不住,跑到糧食生產力不足的地方,等著吃調撥糧食。還有自然稟賦中的水資源,對人口發展和聚集也是決定性的。」
王錚與華東師範大學樂群、夏海斌等,利用典型數值模型對中國2040年至2060年氣候變化趨勢的模擬表明,在氣候變化下,中國西部、北部的降水條件將有所改善,但由於蒸發增加,水資源條件雖有所改善但不太明顯。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潛力分界線——胡煥庸線,對中國農業生產潛力的鎖定可能正在被突破。突破主要在雲南省北部地區和川西地區,農業生產潛力明顯提高。另外,中國農業生產潛力提高最大的區域集中在胡煥庸線兩側,變幅最為明顯的是藏南地區、東北地區和甘肅-寧夏地區。這些地區應該引起重視。
氣候變化下農業生產潛力的變化對中國人口分布的衝擊到底有多大呢?他們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潛力提高的原因,胡煥庸線以西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口遷入(西藏除外),且主要集中在甘肅、青海和寧夏。儘管如此,中國人口遷移主要仍發生在胡煥庸線以東的各省份之間。
王錚認為,氣候變化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東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現象,但依然沒從根本上破壞胡煥庸線的人口分布規律。
值得注意的一個研究結果是,中國西部地區人口或因氣候變化而有所增加。關鍵是要在水資源條件明顯變好的地方,適當推進人口聚集,發展新產業。從歷史上看,氣候的這種作用很明顯,在漢代、唐代,西部人口比例也是較大的。不過,全球變暖對中國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總體影響是不好的。
警惕氣候變化下人口遷移可能產生的多種影響
實際上,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人口遷移可能帶來的影響是複雜的。
不少地區源於氣候要因的大規模人口遷移活動,被學界廣泛關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蔣潔分析認為,未來數十年間,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洶湧而至的氣候移民潮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經濟負擔。
人口遷移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孫翊與華東師範大學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開展的專項研究結果表明,從人口遷移的影響看,氣候變化導致的人口遷移將增加人口遷入地GDP增速,而降低人口遷出地GDP增速。
人口遷移可能會縮小區域間差距,但是區域內部居民收入差異可能會變大,帶來社會、經濟問題。「未來中國的區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些影響。」王錚認為,「如果發生戰亂,這個問題會更嚴重。」
當然,必須清楚的是,研究人員分析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並不是對未來的一種預測。不管是全球氣候變化還是人口遷移,都是極其複雜的問題,且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要精準預測實在是難為科學家。
有難度,並不代表可以不作為。在王錚看來,關鍵在於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給人口遷移帶來影響的可能性估測。若是能夠從定性預估中知道哪些地方因為氣候變化而產生人口紅利,這可能是一些地方發展的機遇。相反,若是通過科學研究掌握人口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決策者則可以更早做出更有利於確保人民福祉安康的決策。
新時期,人類活動和經濟發展與天氣氣候關係更加緊密,我國經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將面臨重大威脅和嚴峻挑戰。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圍繞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森林碳匯、溼地保護與恢復、生態環境、生產安全、人體健康和旅遊等重點領域與特色產業的影響開展評估,完成國家氣候安全評估。
「有了更多相關領域科學成果進行支撐,要知道正在變化的氣候帶給人口遷移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以後會相對容易一些。」王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