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生命奧秘,直面疾病,造福人類社會。
2023-03-31 16:38:04 1
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舉辦的同一個展覽會上,觀眾正在向工作人員學習蛋白質生物技術。郭敬元照片
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進展不僅揭示了生命的新奧秘,而且為新技術的發展、醫學的新突破、生物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過去的30年中,全球生命科學的前景如何基本創新的源泉在哪裡社會各階層如何參與其中見《經濟日報》記者最新報導
10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科技部主辦的2008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400多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的領先科學家,包括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聚集在一起討論生命科學的前沿趨勢。
在科幻電影中,當災難降臨,人類生命危在旦夕時,它常常揭示出現代人對生命走向的擔憂。10月29日,著名主持人李勇的死訊在微博上被熱搜索了好幾天。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這位受歡迎的主持人突然死亡,震驚並引起了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思考。
如今,生命科學領域的進步使我們逐步接近生存之謎,並詢問生命科學在未來將如何造福人類。許多科學家表示,生命科學研究對人類最直接的益處是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
其中,最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成為最受歡迎的癌症免疫療法。耶魯癌症研究中心免疫學系主任陳立平介紹說,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兩個重點領域之一。PD1PDL1抗體屬於免疫抑制通路阻斷藥。治療範圍不再局限於一種或兩種腫瘤,而是可以治療廣譜腫瘤。
與過去的免疫療法相比,PD1/PDL1抗體療法的毒性較低,直接促進了其廣泛應用。PD1PDL1抗體治療可消除相關不良反應。
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批准六種抗PD1PDL1藥物用於治療十多種癌症,並將在未來幾年增加到二十多種癌症。
在20世紀50年代甚至70年代,我們都不知道癌症是遺傳問題還是環境問題。在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大衛·巴爾的摩看來,生命科學研究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自從20世紀60年代分子技術研究以來,它已經改變了人們對生物系統的理解。直到2000年左右,人類基因組測序已經能夠描述和重組DNA。
儘管生物技術的突破和顛覆性的技術不斷湧現,但疾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抗擊疾病的漫長旅程中,基因編輯的出現很快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高頻詞彙。
國立醫學院院長曹文凱說,可以去掉一個不好的基因,用好的基因代替它。目前,學術界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基因編輯研究,其在癌症中的應用研究將進入臨床階段。人類對疾病的新認識。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從事基因編輯科學研究的國家,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Kangle)告訴記者,隨著世界貿易的不斷發展,這種小昆蟲似乎並不顯眼,但它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可能是巨大的。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大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趨勢,人類疾病、動物疾病和植物病蟲害傳播的問題日益突出,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損失巨大。
可愛的生命激勵著幾代科學家仔細觀察和探索,不僅在人類自身,而且在無數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群體中。
研究蝗蟲的福祉30多年,多關注害蟲災害的普遍規律和內在聯繫,我國尚未完全擺脫蝗災的陰影,蝗蟲常在草原、黃河口或沿海地區造成災害。康格爾說,在過去,人類僅僅使用化學殺蟲劑來殺死昆蟲,缺乏對它們與植物的關係的理解。事實上,昆蟲尋找植物食物是非常特殊的。如果它們能控制害蟲,它們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
除了蟲害之外,人們還能從昆蟲那裡得到什麼昆蟲佔世界動物物種的75%,但它們較小,感覺不那麼突出。但是豐富的昆蟲物種為人類提供了巨大的基因庫數據。康格爾說,通過研究昆蟲基因庫,我們可以了解基因組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是如何變化的。n,以及這些基因組在調節昆蟲多樣性和適應性方面如何發揮作用,從而激勵人類。
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創新正在惠及醫療、保護健康、優化環境,並廣泛滲透到現代農業、工業生產等領域,成為新一輪科技的核心。工業和工業的變化。
特別是近十年來,由於品種單一,單季作物面積不斷擴大,容易引起病蟲害,此時大量噴灑農藥,導致新的病蟲害大量出現。超過世界農藥的三分之一。如果育種技術跟不上步伐,農民的損失就會增加。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的研究員何祖華介紹說,中國水稻抗病毒研究水平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抗病蟲育種新資源的開發、新機制的探索和應用的進展都快於國外。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安撫人民,這些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作用。D安全性。一旦育種完成,殺蟲劑的數量將大大減少,人們將從中受益。何祖華透露,他的團隊目前正在與育種家合作制定未來的育種技術,這將進一步打擊新舊害蟲的發生和蔓延。是的。
目前,中國的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居民的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年增加到2017年的76.7年。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農產品供給能力迅速提高,13億多人實現了由低營養向高營養的轉變,面對這些明顯的成就,長壽、心理健康等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正面臨著多種疾病並存、多種健康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說,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是生物技術仍然是引領生物技術應用和轉化的源泉,需要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系主任段樹民關注人的身心健康,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如果睡眠有問題,會進一步導致焦慮、抑鬱等疾病。段樹敏說,中國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你能找到大腦的睡眠目標,你就可以開始精確的治療。不幸的是,目前,科學家只能對動物進行精確的睡眠幹預,而不能直接應用於人類。段樹民認為,睡眠問題的癥結在於大腦。神經系統疾病。莖,包括各種神經精神疾病,對人體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甚至超過了癌症對人類的影響,應引起公眾的重視。
同時,近年來,腦科學領域的研究也迅速促進了科學家對腦神經網絡的理解,甚至激發了人們對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有力結合的憧憬。當人工智慧也能像人一樣思考時。作為回應,段樹民說,科學家們希望在人腦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革命性的突破基礎。大腦是遠遠不夠的。人工智慧的工作模式與人腦的工作模式仍有很大差異。
在現代社會中,生命科學已成為科學的主流。它與大數據、人工智慧、工程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精確醫學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化學和醫學前沿技術,它可以對大樣本人群和特殊疾病進行分析、鑑定、驗證和應用生物標誌物。分型,以便準確找出病因和治療目標。醫生現在通過實驗室結果進行診斷。有時需要多次檢查才能確定病情,但可能仍存在誤診。曹文凱說,準確的醫療可以做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治療建議。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避免病人服用過多的藥物,以免誤診。在更好的治療效果上,我相信這是醫學發展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