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沒有溫度的物質嗎?
2023-03-31 08:21:43
在物理學中,聲、光、電、力和熱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在古代,許多學者研究「熱現象」。但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最早的1000年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因此,「物質為什麼有溫度」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複雜。到底發生了什麼?
今天,讓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熱量理論
在歐洲中世紀,當時的學者認為「熱現象」的本質是所謂的「熱質」,即熱量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熱是一種類似於空氣體的物質,它看不見、摸不著或附著在物體上,因此物體可以顯示溫度。
這種想法實際上非常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覺,普通人很難反駁這種說法。但它也能解釋一些現象,如熱傳遞。當高溫物體與低溫物體接觸時,熱量最終會變得均勻,這表明部分「熱質」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
然而,後來發現熱量理論也有缺陷。讓我們舉個例子。冬天,天氣相對寒冷。這時,我們會習慣性地搓手。在搓手的過程中,會產生熱量。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物質的轉移,只有手掌之間的相對運動。
熱量的本質是能量。
因此,熱量理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後來,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他們認為熱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種能量。以文章中提到的「搓手」為例,在搓手的過程中,手掌在相對運動時會產生摩擦,在摩擦的方向上會產生位移,即做功,所以熱量來自於摩擦做功。這實際上與鑽木取火的原因相同。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叫焦耳的釀酒師。為了使啤酒味道更好,他做了一個非常棒的溫度計。他對熱現象特別著迷,並且已經研究了很多年。
因為他是一個釀酒師,所以他對能量轉換的問題特別著迷。有必要知道傳熱和作功的方法可以改變物質系統的能量,這意味著傳熱和作功之間存在一定的轉換關係。因此,他最終通過大量實驗建立了轉換關係。
這也被稱為熱的機械等價物。焦耳當時的計算已經相對準確了。後來,我們規定了以下換算關係。
在研究這個過程中,焦耳還得到了眾所周知的能量守恆定律,現在有一種能量單位以他的名字命名。
「熱現象」的微觀解釋
事實上,科學家們並沒有就此止步,對「熱現象」的研究後來更深入了。科學家還從微觀角度發現了「熱現象」的本質。在焦耳時代,他和物理學家開爾文一起工作,獲得熱力學溫標。對應於這個溫標的物理量是開爾文溫度,用符號k表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攝氏溫標,兩者實際上可以相互轉化。開爾文零度是絕對零度,攝氏零下273.15度。因此,兩者之間的轉換關係是:
這個動作會有移動速度。然而,在微觀世界中,粒子如此之多,我們無法一一測量。科學家使用的方法是計算粒子的平均動能。他們發現粒子整體移動得非常快,也就是說,平均動能越高,溫度越高。相反,粒子整體上移動緩慢,即平均能量越低,溫度越低。
這樣,熱現象與微觀粒子聯繫在一起。開爾文溫度的絕對零度實際上是對應於粒子最低平均動能的溫度。(再補充一句,根據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是不可能實現的。)
摘要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回答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物質有溫度?」。
在宇宙中,任何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這意味著粒子中會有動能,所以這個物質的溫度就是組成這個物質的粒子的平均動能。如果根本沒有粒子,那就不是物質,當然也就沒有溫度的概念,例如:空和時間沒有溫度的一面。因此,只要它是一種物質,它就會對應於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