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科學家困惑的「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世界是虛擬的
2023-04-01 11:08:59 4
當你看一隻飛行的蚊子時,雖然它一直在飛,但事實上它在每個時間點只會出現在一個地方,這就是粒子的本性。波動也很簡單。當你把一塊小石頭扔在平靜的水平面上,當它落入水中時產生的漣漪是波動的。當你把兩塊小石頭扔在一起時,當它們產生的波紋相互靠近時,就會發生波浪幹擾。
根據我們的常識,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要麼是粒子,要麼是波動。但是在微觀世界中,我們的常識並不那麼好,因為那些微小的粒子,它們具有「波粒二象性」,簡而言之,就是它們的行動方式既可以是波粒性質,也可以是粒子性質。
「雙縫幹涉實驗」是一個演示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實驗。具體方法是連續發射單個電子穿過有兩個間隙的障礙物,最後這些電子落在屏幕上進行觀察,以便於觀察。多次重複該過程後,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結果顯示出幹涉現象,也就是說,電子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波動的性質。它可以以波的形式同時穿過兩個縫隙,並「幹擾自身」。看到這裡,你肯定會認為這不是「混淆」。別擔心,我們會繼續的。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電子,但我們可以通過感應裝置來觀察它們。為了了解電子在這一過程中的運動軌跡,研究人員安裝了能夠觀察兩個間隙中電子的感應裝置,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電子通過了哪個間隙。
然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研究人員安裝了感應裝置並再次進行雙縫實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電子的幹涉條紋消失了。不管發射了多少電子,它們只顯示出粒子的本性。當研究人員移開傳感裝置時,電子的幹涉條紋立即出現。這個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非常困惑。為了確保電子的軌跡不受幹擾,研究人員用照相機觀察電子,但結果和以前一樣。
「嗯,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在確定你已經穿過缺口後給你拍張照片。」研究人員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進行了「延遲雙縫幹涉實驗」。過程是這樣的。當研究人員通過高科技手段確定電子「已經穿過狹縫,但還沒有落在擋板上」時,他們立即用照相機觀察電子。然而,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仍然和以前的實驗一樣。
研究人員並不滿足。他們做了一個更高級的「量子擦除實驗」。這一次,他們的主題是光子。這個實驗利用了光子的偏振和量子糾纏的原理。他們在兩個間隙安裝不同的介質。當一個光子通過一個縫隙時,它的偏振會因為介質的存在而改變。如果這個光子與另一個光子處於量子糾纏狀態,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相應地改變。
簡而言之,在量子糾纏中有一對光子A和B。一名研究人員使用光子B進行實驗,而另一名研究人員通過光子a「秘密」觀察光子B的狀態。由於量子糾纏的遠攝效應,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到實驗中使用的光子,而不會被注意到。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相關研究人員的頭腦,他們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然而,事實上,這個實驗的結果仍然和以前一樣:當有觀察者時,幹涉條紋根本不會出現,當沒有觀察者時,幹涉條紋會詭異地出現!
「雙縫幹涉實驗」有許多升級版本,這裡不再贅述,但這些實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即微觀粒子就像有思想的、無所不知的靈魂。當沒有觀察者時,它們是一個接一個的波函數,當它們知道有人在觀察它時,它們立即只表現出粒子的本性,也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