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學派有著哪些思想主張?具體內容是什麼
2023-04-01 15:35:17 1
墨子的極端道德主義,超出了人的極限,楊朱起來反對他
楊朱取為我,提出全真保性。如同老子對宗教提出質疑,楊朱正式的開始對道德起源的反思質疑,
他認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純,土扣之則濁,道德是習慣風俗強加於人身上的習慣,可以說是最早的從心理角度,發現近代達爾文演化現象的思想家。他很悲觀的指出,既然道德是虛無的,那麼該如何選擇方向,他的弟子子華子僅僅是從個人身體出發,一切有利於生存的都採納,一切違背生存的都要求拋棄,莊周放自然,絕仁義,回歸自然。蓋出於楊朱,這種大逆不道的思想不利於漢代獨尊儒術的需要,也就隨著墨家一樣,消失於兩漢之間了。甚至唯一的留存物《莊子》亦被一個儒家性格的人裁剪。更印證了兩漢劉政權充分考慮了楊朱學說的合理性,表面是尊顏氏之儒,以孝治天下來取代東周消亡的鬼神文化,實際真正的樞紐指南乃不傳之秘術,以楊朱主義為總綱進行陰毒化,妖魔化,蓄奴化
老子主張「身重物輕,無為而治」,楊朱發展了老子的這個思想觀點,形成了「貴己」、「為我」的學術主張,成為中國最早主張個人主義思想的學術宗師。在戰國時期,楊朱的影響力非常大,孟子在世時,曾抱怨說:當時人們發表言論,不是擁護墨子,就是擁護楊朱。其思想可謂甚囂塵上,與墨學並為顯學。
楊朱認為,必須「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從而「樂生」,以「存我為貴」。既不能「損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天下治矣」。不能為貪羨「壽」、「名」、「位」、「貨」所累,從而「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楊朱篇》)。如何實現「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論篇》),這是楊朱學派的思想核心。
由於「為我」的觀點和墨子的主張「兼愛」正好相反,楊朱的思想主張曾遭到過孟子的激烈批評。孟子說,楊朱主張「為我」,連「拔一毛而利天下」都不幹的(《孟子·盡心上篇》),將楊朱描繪成完全自私自利的人,其實是對楊朱「為我」、「貴己」本意的曲解。
此後有告子、巫馬子、孟季子、子華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兒說、公孫龍等皆為楊朱學派。都是楊朱學派的發揚與繼承者,他們主張名實邏輯、推理、節制情慾,講究養生之道,防止疾病的發生,盡其天年。認為生命比「爵為天子」、「富有天下」要寶貴(《呂氏春秋·重己篇》);「道之真,以持身;其餘緒,以為國家」(《呂氏春秋·貴生篇》),把個人利益看得重於國家利益。
子華子主張使「六欲皆得其宜」,他認為使「六欲皆得其宜」的是「全生」,只有部分得其宜的是「虧生」,至於「死」,只是回復到未生以前的無知狀態。如果六欲不能得其宜,受盡委屈和侮辱而活下去,這叫做「迫生」。人生在世界上,最好是「全生」,其次是「虧生」,再其次是「死」,「迫生」是不如「死」的(《呂氏春秋·貴生篇》引《子華子》)。
詹何是主張「重生」而「輕利」的(《呂氏春秋·審為篇》)。他們並不是縱慾恣情的享樂派,而是想通過「全性保真」來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呂氏春秋》的《重己》、《貴生》、《本性》、《盡數》等篇,當即採自子華子、詹何等人的學說。
很奇怪,在2500年前,中國人的思想,不是楊朱的個人主義,就是墨翟的社會主義,分為對立的兩派。直到現在,世界上的人類也是不是個人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在道商謀略學中,道商核心「五圖」理論的根基,就是代表虛無的「無極圖」(老莊派的虛無學說),代表實有的「有極圖」(楊朱的貴己學說),有無相生,互相融合,於是,道學最終產生了「君人南面之術」的黃老帝王學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