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好客的故事,王安石對待達官貴人不失原則
2023-04-01 14:50:37 2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待人接客的方式,顯現著一個人的修為。北宋時王安石待客的故事,講述了身在相位的王安石,用便飯招待蕭公子的故事,顯現了王安石的高中品質。王安石待客的故事,看似一則小事情,實則反映了一個大道理,一起來了解下。
王安石性情淡泊,喜清靜平淡的生活,對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從來是嗤之以鼻,不願意理睬的。從王安石待客的故事,可以看到王安石的這一品性,那便對方是權貴之人,王安石同樣會堅守自己的原則,不為所改變。
王安石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卻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
《王安石待客》的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
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王安石待客》的譯文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兒媳家的親戚蕭家的一個兒子來京城,於是這個蕭公子就來拜會王安石,王安石就約他吃飯。
第二天,蕭公子穿著華麗的衣服來了,他以為王安石一定會盛宴款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入席,果品蔬菜之類的菜都沒有準備,那個蕭公子心裡就有些責怪王安石了。
酒過三巡後,先上了兩枚胡餅,又上了幾塊切成小塊的豬肉,旁邊只擺著菜湯。
蕭公子平時非常嬌慣任性,這時候也就不再舉筷子吃菜了,只是吃了胡餅中間很少的一部分,而餅的四邊他動也不動。
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餅拿過來自己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的告辭了。
王安石的主要事跡及性格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進士。
性格: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喜好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他以直言勇諫出名,也因此招致罵名,但其錚錚風骨,千世留存。
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
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
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 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
王荊公作為一代名相,孤傲高潔,遠見卓識。他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
署名蘇洵但普遍認為是偽作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