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說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現代文閱讀指導)
2023-06-10 05:40:20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題。
河裡有條大魚
張建忠
「河裡有條大魚,」二狗繪聲繪色地說,「有這麼長。」他用力伸展雙臂比畫著。「啊!」聽眾吐出舌頭半天沒縮回來。
二狗的話,大家還是有點信的。因為他常年在河裡電魚。70歲的李老漢呸口痰,說:「我就不信,我打了一輩子魚,還沒見過米把長的,他二狗子電了幾年魚,就敢說看到大的了?」李老漢望著掛在牆上的破破爛爛的漁網憤憤不平。這話傳到了二狗的耳朵裡。「等哪一天,我電上一條大魚來,讓那老傢伙看看!」二狗胸有成竹。
二狗的話,李老漢也知道了。他吧嗒吧嗒旱菸袋,蹲在牆跟前盯著那些破網出了半天神。
幾天後,李老漢悄悄地把油漆好的破船和修補好的漁網拉到了河裡。他分別在兩岸對稱式地下了網。他暗想:只要二狗說的那條大魚從這兒過,保準它跑不掉。於是他天天劃著小船在兩岸來回巡視。
二狗仍像往常一樣,每天讓妻子劃著小船,他自己兩手拿著網兜立在船頭。他打開電門,兩個網兜在水裡移動,強大的電流使水花翻滾,大大小小的魚兒瞬間漂浮到水面。他用網兜一舀,便把魚兒兜進了網兜,關上電門,把魚往船艙一倒。魚兒躺在船艙,小點兒的僵硬著身子;大點的,翕動著嘴巴,奄奄一息。他每天都能電三四十斤魚,收入十分可觀。
李老漢每每看到二狗就說:「你這叫趕盡殺絕啊!以後你還電啥?」二狗撇撇嘴說:「你打了一輩子魚不還沒打完嗎?現在不又下河打魚?」李老漢只好訕訕地笑。
「我昨晚又看到那條大魚了!」二狗把船劃到李老漢的船邊壞壞地笑著說。
「在哪個地方?」李老漢小心地問。
「就在這附近。」二狗似乎挺嚴肅的樣子。
二狗說的附近,就是李老漢下網的地方。李老漢暗喜:看來我的經驗還是可靠的,大魚出沒就應該在這狹窄的河段。不過,李老漢卻說:「不一定吧!大魚來去無蹤,我這樣死守也不是好辦法,跟蹤或許能捕到。」
「嗯,嗯!」二狗非常贊同。在捕大魚這點上,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
八月十五晚上,一輪明月懸掛天上,大地如同白晝,河面浮光躍銀。
李老漢望望月亮,看看水面。他決定在船上過夜。
二狗望望水面,看看月亮,說:「老婆,看今晚這天氣大魚會出來,我們能電到大魚。」
月亮的腳步款款地移動,寂靜的河面似乎能聽到月光把碎銀子撒向河面的叮叮噹噹的聲音。
李老漢不時地划動小船在兩岸網口觀察。
二狗說:「老婆,你把船劃慢點,輕點,別把大魚趕到老傢伙那兒,讓他白撿了便宜。」
二狗往上遊去電大魚了。他站在船頭,兩個網兜不停地在水裡攪動。很多魚兒漂浮在水面,二狗不管那些魚兒,他今晚一門心思要電大魚。帶電的網兜在水裡電擊的面積達四五平方米,也就是說,只要周圍有大魚,二狗蠻有把握電到它。
「嘎——嘎——」小船驚起了一對水鳥,它們拍打著翅膀飛上岸,嚇得二狗手一哆嗦。突然,一股巨浪湧起,白色的尾鰭在水面上一甩,水花像珍珠一樣撒向四周。「大魚!大魚!」二狗抑制不住激動,壓著嗓子。他妻子用力划動小船去追。
此時,一朵浮雲遮住了月亮,河面頓時朦朧起來。
二狗看到前面一個扁擔一樣長的黑影在水面一閃又消失了。二狗索性把電門一直開著,隨時做好電擊大魚的準備。
浮雲遊走,皓月千裡,水面波光粼粼。
當二狗再次把網兜在水裡攪動時,突然,一股巨浪向河中間湧去。二狗想,不好,魚一旦到深水區,電擊就沒有效果了。於是二狗讓妻子把船劃向河心。
他再次把網兜往深水裡攪動,一串串泡泡從水裡冒出,接著一條大大的尾鰭在水面上攪動。二狗試著用網兜去舀,網兜小了,舀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眼看大魚就要掙脫,情急之下,二狗跳下船就去抱那條大魚,「啊——」二狗慘叫。二狗老婆趕緊關了電門,大喊救命……
聽到救命聲,李老漢趕緊把船划過去,他沒忘記看看二狗的船艙——空空的。等他和二狗的老婆把二狗拖上岸,二狗已經不行了,二狗的老婆在寂靜的岸邊號啕大哭……
第二天,李老漢悄悄地把船和網拖回了家。
別人詢問他有沒有看到二狗說的那條大魚時,他用力伸展雙臂,比畫著嚴肅地說:「有!這麼長!」
(摘自中國作家網,有改動)
1.(分析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中,多處寫到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和雲彩,有什麼作用?請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①寫「明月懸掛天上,大地如同白晝」,渲染了寧靜和美的意境,使二狗和李老漢決定今夜捕魚;②「月亮的腳步款款地移動」「月光把碎銀子撒向河面……」,寫時間的推移和月夜河面的寧靜,側面寫兩人對河水觀察得仔細;③「浮雲遮住了月亮」推進情節發展,二狗看到「扁擔一樣長的黑影在水面一閃」;④「浮雲遊走,皓月千裡」再次渲染寧靜和美的意境,反襯悲劇結局。
解析:本題考查小說中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要先從文中找出描寫月亮和雲彩的具體內容,再結合這些語句在文中出現的具體位置,從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等角度具體分析。
2.(分析概括社會環境的特點)這篇小說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結合小說的內容和當前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1)小說的創作背景是人們對自然資源過度掠奪的當下。小說中二狗用電網捕魚,採用趕盡殺絕的手段,不計後果,最終不但沒有捕到大魚,還丟掉了性命;李老漢雖然堅持用傳統的方式打魚,但也抵制不住利益的誘惑,雖然懾於自然的威力,最後放棄了捕獲大魚,但也相信「河裡有條大魚」。現在我們有很多人認為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事實證明,過度地攫取,最後會危及我們自身。小說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現實。
(2)小說告誡人們不要貪婪。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說,「河裡有條大魚」是一句深含寓意的句子,「河裡」可指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種經營,「大魚」指利益、好處。如果貪慾無限,像小說中的二狗,務求大小不漏,一網打盡,並且越貪越大,就會葬身「河中」,被「大魚」拖下水。堅守傳統理念的李老漢面對更大利益的誘惑,也難以按捺住內心的波動,直到看清二狗的下場才悄悄地收斂,但心裡還念念不忘「河裡有條大魚」,反映了當前人們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浮躁心態。
解析:本題考查小說反映的社會環境。可以從打魚故事本身及其象徵的當前人們的心態兩個方面來分析。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題。
身後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頭野豬。皎潔的月光灑在波瀾起伏的苞谷林上,也灑在對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豬身上。
孩子的眼睛睜得圓圓的。野豬的眼睛也睜得圓圓的。孩子和野豬對視著。孩子的身後是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那是前幾天他的父親忙碌了一個下午的結果。窩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風一吹,譁啦譁啦地響個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緊,他怕自己一洩氣,野豬趁勢佔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親保證了的,他說他會比父親看護得更好。父親回家吃晚飯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飯之後主動向母親提出來換父親的。
野豬的肚子已經多次轟隆隆地響個不停。野豬目露兇光,齜開滿嘴獠牙,向前一連邁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經能聞到撲面而來的野豬的臊氣。
孩子完全可以放開喉嚨喊他的父親母親——家就在不遠的山坡下,但孩子沒有。孩子握著木棒,勇敢地向野豬衝去。儘管只有一小步,這已經讓野豬吃驚不已。野豬沒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擊,嗷嗷嗷地叫個不停。野豬的頭猛地一縮,它準備拼著全身的力氣衝向孩子。
在窩棚的一個角落,一個漢子舉起了獵槍。正在他準備扣動扳機的時候,一雙手攔住了漢子。
漢子是孩子的父親。攔住孩子父親的是孩子的母親。孩子的母親一邊攔住孩子的父親,一邊悄悄地對孩子的父親說,我們只需要一雙眼睛!漢子只好收回那隻蓄勢待發的手。
孩子的父親和母親,眼睛全盯著孩子和野豬。月光灑在孩子父親母親緊張的臉上,他們的擔心暴露無遺。孩子的父親和母親已經躲在窩棚的角落有些時候了。
孩子沒有退縮,也沒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緊牙,舉起木棒嚴陣以待。野豬和孩子對視著。野豬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將手中的木棒插進野豬齜滿獠牙的嘴。野豬呼嚕呼嚕喘著粗氣。聽得見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動。
月光照在孩子的臉上,清幽幽的。一層細汗,從孩子的額頭緩緩地沁出。
野豬的身子立了起來。孩子的木棒舉過了頭頂。他們都在積蓄力量。突然,野豬扭頭,一溜煙兒地跑了。
孩子長長地吐了一口氣,一屁股癱在了地上。孩子的父親母親也長長地吐了一口氣,走了過來。父親激動地說:「兒子,你一個人打跑了一頭野豬!」父親的臉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見父親母親從窩棚裡走出來,突然撲向母親的懷抱,號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饒,小拳頭擂在母親的胸上,說:「你們為什麼不幫我打野豬?」一點兒也沒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頑強。
孩子的母親抱起孩子,重複著孩子父親的話,說:「兒子,你一個人打跑了一頭野豬!」母親的臉上全是讚揚。
孩子依然不依不饒,哭著說:「你們為什麼不幫我打野豬?」母親一本正經地說:「我們幫了你啊!我和你父親用眼睛在幫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細地看了又看父親母親的眼睛,父親母親的眼睛和平時一模一樣,怎麼幫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歲。
3.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敘述簡潔,節奏明快,用平實的文字講述了一個孩子獨自打跑了一頭野豬的故事。
B.文章關於父母的筆墨不多,主要通過描寫孩子與野豬對峙,來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
C.文章題目「身後的眼睛」是全文的線索,推動著情節的發展,暗示了文章的主題。
D.父母沒有直接開槍去幫孩子,而是在背後默默地注視著孩子的行動,這是另一種愛的方式。
答案:C
解析:「文章題目『身後的眼睛』是全文的線索,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錯誤,文中只有一處實寫「身後的眼睛」,即「孩子的父親和母親,眼睛全盯著孩子和野豬」,從作用來看,「身後的眼睛」也不是線索。小說主要講述孩子戰勝野豬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推動情節發展的應該是孩子的勇敢。
4.(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參考答案:①開頭「皎潔的月光灑在波瀾起伏的苞谷林上,也灑在對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豬身上」這裡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天色已晚。②「窩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風一吹,譁啦譁啦地響個不停」,渲染了當時環境的可怕,為下文的情節做鋪墊。③「月光灑在孩子父親母親緊張的臉上」「月光照在孩子的臉上,清幽幽的」襯託出了父母的緊張和孩子的害怕。
解析: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找到環境描寫的句子,分析所寫景物的特點,根據景物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情節發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旨表達等方面的作用。小說一開頭「皎潔的月光」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苞谷林」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第二段「茂密的包穀林」「譁啦譁啦地響個不停」,營造了一種令人恐慌的氛圍,為孩子和野豬的對峙設置了情境,為故事的進一步展開做了鋪墊;第九段「月光灑在孩子父親母親緊張的臉上」,第十一段「月光照在孩子的臉上,清幽幽的」,前一句是父母目睹孩子與野豬的對峙,表現出的緊張,後一句是孩子與野豬對峙時的情境,結合後面「一層細汗,從孩子的額頭緩緩地沁出」可知,這裡表現出孩子的緊張。
5.關於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認為是父母,也有人認為是孩子,你覺得是誰?為什麼?
參考答案:觀點一:主人公是父母。①從情節看,正是父母在孩子身後默默支持,才有了孩子打跑野豬這個結局。②從人物形象看,寫那個孩子其實是在寫父母,孩子越是激烈的行為,就越襯託出父母對孩子的愛和良苦用心。③從主題上看,身後的兩雙眼睛,主要表現的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他們的正確的教育方法這個主旨。
觀點二:主人公是孩子。①從情節上看,全文主要圍繞孩子與野豬來展開情節。②從人物形象上看,通過寫孩子與野豬對峙,來表現孩子的勇敢堅強。③從主題上看,文章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面臨許多挑戰,要勇敢面對,才能更好地成長。
解析:本題要求探究小說的主人公是誰。解答此類題目,應從形象的塑造、情節的展開、主題的揭示以及筆墨的多少等方面陳述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