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簡介(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
2023-06-10 03:32:56 1
會展北兩岸金融中心。(黃嶸 航拍器攝)
中國日報福州12月15日電(記者 胡美東) 廈門充分發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不負使命、勇立潮頭,從昔日海防前線小島變成一座經濟蓬勃發展、對外交流密切、人民安居樂業的「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40年來,廈門經濟總量從個億級向千億級跨越,從2006年跨上1000億元,用14年時間跨越五個千億臺階至2020年6384.02億元。
跨境電商之跨境電商產業園。(供圖)
城市發展成效顯著
一是綜合實力不斷增強。40年前,廈門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裡,地區生產總值6.40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1.83億元,城市人口不到33萬人。40年來,廈門經濟、面積、人口等方面都發生重大變化。廈門經濟發展從高速度到高質量,GDP年均增長15.0%,常住人均GDP達12.40萬元;財政總收入從1.83億元上升至1351.29億元,年均增長18.1%,佔GDP比重21.2%。
強力巨彩LED光電產業園SMT生產車間。(張奇輝 攝)
二是空間格局不斷拓展。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1700.61平方公裡,形成「一島一帶多中心」的空間格局,一體化同城化輻射帶動進一步增強。
三是人口發展不斷提升。2020年常住人口518萬人,平均年齡36.8歲、為全省最年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9.4%。四是對全省發展貢獻突出。廈門以佔全省1.4%的土地面積,創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財政收入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充分詮釋著特區發展的「廈門速度」。
翔安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朱毅力 攝)
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40年前,廈門的工農業總產值才11億元,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生產技術水平低下。40年來,廈門產業結構、能級、主體及新經濟等方面都獲得快速發展。
一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改革開放初期26.5∶51.6∶21.9調整為2020年0.4∶39.5∶60.1,形成了以「三產為主導,二產為支撐」的格局,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三安光電研發場景。(廈門市科技局供圖)
二是產業能級不斷高進。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1980年2.05億元增加到2020年28.89億元;工業「壓艙石」支撐穩固,規上工業總產值從1990年76.55億元增加到2020年6861.21億元,全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4.3%。
三是產業主體不斷壯大。2020年末,全市法人單位20.63萬個,「四上」企業9637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282家,上市企業58家,世界500強3家,中國500強5家。四是新興經濟不斷湧現。規上高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佔規上工業的39.8%、33.9%,限上網絡零售483.32億元。
廈門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供圖)
改革創新釋放活力
40年前,廈門企業發展困難,國有企業問題較多,企業審批低效繁瑣,經濟特區建設無經驗可循。40年來,廈門在重點領域、自貿區及創新要素等方面改革都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率先探索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深化金融改革,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和「多規合一」改革,率先全國試點「一照一碼」商事制度改革等。
市民正在使用「e政務」自助機。(廈門市公安局提供)
二是全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先行。自成立以來,自貿區累計推出448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100項,30項獲全國推廣,5項入選「最佳實踐案例」。
三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模仿到創新、從製造到創造,成為了中國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統集成地之一,先後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等,創新發展面臨全新機遇。
對外開放優勢凸顯
40年前,廈門運輸能力不足、進出口業務少、外資吸引弱。40年來,廈門在經濟外向度、港口城市、「橋梁」「支點」等方面都實現全面拓展。
一是經濟外向度大幅提升。經濟外向度達108%,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1.41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6915.77億元,年均增長18.0%,佔全省比重49.3%;實際使用外資從1983年0.08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166.05億元,年均增長16.9%,佔全省比重47.7%。「廈門製造」已銷往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貿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城市第6位。
廈門港物流。(王協雲 攝)
二是國際化港口城市加快建設。廈門港生產性泊位從1980年22個增加到2020年176個(含漳州),港口貨櫃吞吐量達1140.53萬標箱,居全國第7位、世界第14位。廈門空港現開通運營城市航線175條,含國際(地區)航線36條,與17個國際及境外城市(含香港、澳門、臺北、高雄)通航。
三是「橋梁」「支點」作用充分發揮。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2020年對臺進出口貿易總值達402.36億元;廈金「小三通」航線來往旅客佔兩岸海上直航近九成。持續鞏固「一帶一路」陸海樞紐,中歐班列(廈門)累計發運910列,累計貨值191.72億元。
美麗廈門生態文明
40年前,廈門是個灘地裸露的海灘,島上居民通過挖沙取土、開山取石、圍海造田來謀發展。40年來,廈門在綠色低碳、生態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具有根本性進展。
五緣灣溼地公園。(黃嶸 航拍器攝)
一是綠色低碳全面推進。全市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0.648噸標準煤下降到2020年0.240噸標準煤,萬元GDP耗電、耗水也大幅下降,能源資源利用率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末,全市公園15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6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5.5%。
二是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7%,空氣品質全國第4;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和飲用水源地等水質實現「6個100%」達標,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率全省第一,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
三是精神文明底色彰顯。全民參與突出共建共享,全市志願者74.8萬名、團隊4600餘家、驛站100餘個;常態開展垃圾分類、潔淨家園、志願服務、禮讓斑馬線、無償獻血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先後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中國十大低碳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及「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等榮譽。
白鷺洲。(王火炎 攝)
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40年前,廈門基礎設施落後,百姓住房簡陋、出行不便,生活條件較差。40年來,廈門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成績斐然,成為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之一。
一是人民獲得感日益增進。生活品質持續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0年451元增加到2020年6.13萬元,年均增長13.4%,恩格爾係數比1980年下降31.3個百分點,社保、醫保、養老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都大幅提高。
二是社會民生事業提速發展。固定資產投資40年年均增速21.1%,教育事業均衡發展,擁有各級學校從1980年的738所到2020年的1484所,廈門特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模式向全國推廣。
鷺江兩岸。(王火炎 攝)
三是文體娛樂豐富多彩。文化事業繁榮興旺,鼓浪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體育事業成績喜人,旅遊資源充分挖掘,先後榮獲「中國旅遊最具影響力城市」「全球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國內十佳旅遊目的地」等稱號。
來源:中國日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