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山城區有什麼發展(鶴壁城市發展故事)
2023-06-27 21:03:05 2
1984年,現任市民政局地名辦主任的張林退伍後沒有回到從小長大的省會城市長春,而是隨父親來到鶴壁。當時鶴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還在大胡(現在的山城區)。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他,對鶴壁的第一印象是:土,很土!可身邊的人告訴他,這已經是中心城區第二次南遷後的樣子。建市之初,鶴壁是座只有幾條主幹道的小城市,接手行政區劃和勘界工作近20年間,張林見證了鶴壁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上演著城市發展變形記:從一座只有幾條街道的小城市,變為道路四通八達、城鎮星羅棋布、城鄉相融共生的豫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1986年,20多歲的李躍進進入鶴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工作。30多年來,作為區劃調整的經歷者、忠實記錄者,他用筆將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進行的5次區劃調整寫進《鶴壁志》。一起被寫進《鶴壁志》的,還有經濟的飛速增長。
2008年,現任市城鄉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耿明傑作為我市首批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來到鶴壁市工作時,恰逢鶴壁市委、市政府作出「兩個構建」決策的關鍵時期。鶴壁市城市總體規劃、南部片區、四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市商務中心區、一河五園、水系……10年過去了,耿明傑看著這些由他們牽頭、指導、把關的規劃從圖樣變成現實,鶴壁也從一座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的豫北小城向中原名城轉變。
張林、李躍進、耿明傑,他們既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城市發展的受益者。「雖然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全部參與,但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對於鶴壁,這是他們的心聲,亦是他們的情懷。作為鶴壁地方史志辦公室市志科科長的李躍進,清楚地記得鶴壁建市以來每次區劃調整以及與其相生相伴的中心城區遷移帶來的經濟社會新變化。翻開《鶴壁志》,改革開放之前的城市發展主要圍繞煤礦:隨著二礦、三礦的建設,1957年12月,中心城區從鶴壁集南移到中山,後來隨著五礦、六礦的建設,1959年,中心城區從中山遷到山城區。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地域有限,此時的大胡發展空間已趨於飽和。同時,地處丘陵,投資環境差,吸引外資能力不強,繼續南遷的呼聲越來越高。
作為歷史的真實記錄者,在李躍進看來,區劃調整不單單是名字上的變化和面積的擴大,而是在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之下,城市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方面的重新組合、融合發展,是城市發展承載能力的提高,是經濟發展平臺的提升。
「區劃調整是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務的。例如,1961年9月是改革開放前最後一次區劃調整,國務院將湯陰縣石林人民公社的48個村以及宜溝人民公社的9個村(執行了7個村)劃歸我市,調整後我市一下子多了55個行政村,為我市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李躍進說。
「現在很多年輕人以為我市中心城區南遷,是市委、市政府在1986年1月國務院將濬縣、淇縣劃歸我市之後才有的想法,其實不然,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便有這想法了,這可以從1985年市本級內區劃調整看出來。」李躍進指著地圖向記者講解,1985年,經省政府批准,我市將鹿樓鄉分設為鹿樓鄉、上峪鄉、龐村鎮,將鶴壁集鄉分設為鶴壁集鄉和姬家山鄉。
在市政協原主席李福州同志的一篇回憶錄中這樣記載:1984年9月14日,市計委在《關於鶴壁市經濟發展戰略的一些想法》中提出「實現城市戰略布局南移,即城市的重心南移到龐村」。
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覆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將安陽市的濬縣、淇縣劃歸我市管轄,為鶴壁市中心城區南遷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
1992年,市委、市政府站在拉動全市發展、促進城市品位提升的戰略高度,決定在全市中心、淇河之濱的大賚店興建鶴壁市淇濱經濟開發區,當年12月獲省政府批准,成為全省首批省級開發區。
「經過幾年的建設,到1997年,淇濱經濟開發區已經初具規模,但當時只是一個經濟發展特區,如果將其作為中心城區,區劃調整勢在必行。1997年7月,省政府批准將淇濱經濟開發區所在地大賚店鄉從濬縣劃歸郊區(現淇濱區)。」李躍進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實現中心城區南移,1998年3月,省政府批准將當時的郊區鶴壁集鄉、姬家山鄉劃歸鶴山區,石林鄉、鹿樓鄉劃歸山城區。2001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鶴壁市郊區更名為淇濱區。
孟母三遷,成就了亞聖孟子;鶴壁主城區3次南遷,則遷出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天地。鶴壁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從起初以煤礦建設為重點到改革開放時期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從進入新世紀提出「兩個提前」「兩個率先」到「兩個構建」再到「兩個跨越」。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住建部原總規劃師唐凱今年8月14日至16日來鶴壁調研時對我市空間規劃管控給予了充分肯定。
功能集合構建,集聚促進集約。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決定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和潛力。短短兩個小時內,耿明傑向記者講述了很多關於各項規劃以及規劃背後的故事。例如,為了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在高質量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和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上更加出彩,我市相繼規劃建設了產業集聚區、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市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街區。隨著這些規劃相繼獲批,2015年,我市按照新型城鎮化、多規合一等新要求,對《鶴壁總規》進行修改完善。「規劃結合了我市近年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融入生態文明、海綿城市建設等先進理念,銜接了產業集聚區、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市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等規劃。」耿明傑解釋。
「現在的中心城市,從空間布局結構來看,共分『一帶四組團片區』,『一帶』即新城區、老城區和淇縣的城市發展帶。『四組團片區』即新城組團、淇河南組團、老城組團、寶山中部組團。每個組團有不同的空間發展戰略和產業選擇重點。」耿明傑說。
隨著城市的變遷,我市的產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從建市之初大力發展煤炭主業到進入新世紀建設全省重要的資源型工業基地、先進位造業基地、食品加工業基地,從「3 2 2」產業布局到今天的「3 2」「2 3」產業格局,三產結構日趨合理,增長動力加快轉換,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一路開拓進取,一路繁花似錦。今天的鶴壁,從建市之初偏居山隅,面積僅有311平方公裡、人口7.6萬,到如今身居要衝,面積2182平方公裡、人口超160萬。其中,建成區面積擴大到近70平方公裡,20萬農民圓了進城夢,城鎮化率全省領先,群眾幸福指數日益提升。如果說中心城區3次南遷,見證了鶴壁人民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艱辛探索,「一核雙星多支點」則記載了城鄉協調一體的華麗嬗變。
「我市於1957年建市後,分別編制了1957年、1959年、1961年、1983年版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區均在老城區。1991年編制了淇濱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1992年淇濱經濟開發區成立,依據規划進行建設,形成了新城區的初步框架。」耿明傑說,「1995年,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時將開發區納入中心城區,確定了煤礦城市轉型的城市發展策略。」
結合我市結合市域面積較小、人口少、城鎮化率相對較高、山水林田湖地形複雜的實際情況,按照「城鄉統籌、全域規劃,構建單元組合型城市」的思路,確定「一核雙星多支點」的城鎮空間格局。為了進一步推進鶴淇一體化,2008年9月,省政府批准將濬縣的鉅橋鎮劃歸淇濱區。
「來鶴壁10年了,親眼見證了市商務中心區,寶山、濬縣、鶴淇、金山產業集聚區的迅速成長,短短幾年這些描繪在規劃圖上的經濟功能區已經變為現實。作為一名參與者,我感到無比自豪。」耿明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