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的紅與黑背景是什麼(讀司湯達紅與黑)
2023-05-28 22:53:36 1
《紅與黑》,司湯達的傳世之作,法國最著名的批判現世主義小說之一,心理描寫的教科書級著作,我懷著嚴肅的心情展書拜讀。
可老實說,讀完之後卻感到一種戛然而止的迷茫或者說是對情節預判後的情理之中的平庸。沒有接受到心靈本該帶來的衝擊或震動。
於是,我反思良久。重新梳理故事的主人公於連從二十歲獨自闖蕩社會到二十三歲鋃鐺入獄後被槍決的跌宕人生。
一個聰慧、高傲、坦誠、可愛、視尊嚴為生命的青年以耀目的形式重新躍然眼前。
平凡而不平庸,偽善而不造作,熱情而不盲目,尚權但不墮落,才是於連。那個生在平民階層卻有著貴族般高傲的心靈,敢於衝破階層的枷鎖時刻要求生命平等、愛情平等,並懷揣著偉大的夢想,把拿破崙的小像藏在身邊視若珍寶,捨身奮鬥的青年於連。
是我沒有讀懂他,反而被他身邊不斷湧現的法國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的階層歧視、政權鬥爭、各種黑暗現實以及他的糾葛愛情吸引了注意力。
譯者鄭克魯先生在序言中說,「紅與黑」的解釋有很多種,一般大家普遍認可的是:「紅」代表軍服的象徵,即對第一帝國的嚮往,也就是於連崇拜的拿破崙帝國的勝利;
「黑」代表教士黑袍,即教會及復闢時期的反動統治,也就是書中暗藏的對復闢王朝時期的黑暗腐敗統治的揭露。
我理解的紅與黑,是從主人公於連個人角度出發的。「紅」代表他真實的一面,熱情、聰明、充滿抱負和激情,以及他的坦誠和敢於直面自己內心的勇氣;
「黑」代表他陰暗的一面,驕傲、過度自尊、偽善、飛黃騰達的野心、為步入上流社會所做的讓步和妥協。
而於連這個小人物的真正偉大之處,恰恰在於借作者之手,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最真實飽滿的於連。
我們不僅能看到輕鬆全文背誦《聖經》的他,思考的他,做祈禱的他,講課的他,光芒四射的他。也能看到為得到一筆意外財產欣喜若狂的他,為徵服貴族小姐故意調情的他,算計的他,內心惡意揣測別人的他。
如此真實,把鮮活飽滿而又血淋淋的真相亮給觀眾,把話語權和評價交給讀者。在小說冗長的敘述中,穿插了大量於連隨處可見的最真實不過的心理描寫,這些陰暗、算計和遊移不定,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卻不一定有直面和剖白的勇氣。
正因如此,才體現了司湯達塑造人物的高超之處,多元立體又充滿複雜性。
因為人本身就是複雜的,很少有單一絕對的善和惡,這也可以作為評判一部作品是否值得反覆閱讀和探究的標準之一。
當我把視野完全集中在於連身上時,聽著他的心理旁白一起體味他的頭腦風暴時,感受到兩個貴族小姐愛上他或者鄙視他時的心靈動蕩,跟著他的腳步,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他所處的虛偽腐敗、社會黑暗、貴族和平民矛盾尖銳,並充滿變數的時代時,我才讀懂了《紅與黑》。
或者說,必須要對法國的幾次革命和政權更迭的背景更加了解時,才能真正進入《紅與黑》的世界。
以愛情為主線,又絕不僅僅是愛情。
於連,作為一個維裡耶爾小城一名普通木匠的兒子,和貴族、權力、財產、勳爵本應沒有絲毫關係。但因他不妥協的性格對成功的渴望早已超越了來自平民階層的自卑,因此他以拿破崙為偶像和目標,「心裡藏著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起初,他認為做神父可以幫助他獲得成功,於是他付出了切實的行動,把《聖經》背的滾瓜爛熟,並掌握了拉丁文,很快在這一行小有名氣。
後來,他被舉薦給市長做家庭教師,這是他第一次步入貴族階層。也正是在這裡,他和市長的妻子德·雷納爾夫人產生了愛情(儘管這愛情起初有抱復貴族的心理,但在他臨死前正視到自己真正的愛情和渴望在於德·雷納爾夫人)。
當他們的偷情到了不得不敗露的地步時,於連又被當地的神父安排到了貝桑松神學院躲避社會輿論的壓力,在這裡他的才華和智慧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和顯現,經由院長皮拉爾神父的引薦,他被進一步安排在德·拉莫爾侯爵府上做抄寫員工作。
這一次意味著他跨越階層更為實質意義上的成功,除了工作上的青雲直上,他還獲得了侯爵女兒馬蒂爾德的愛情,最終侯爵迫於無奈還給了他軍階以及一大筆財產。
然而他與德·拉莫爾小姐的愛情與德·雷納爾夫人的不同,缺少愛情本身的溫存、歡樂和真誠,而是充滿了猜忌和防備。
於連想要利用她的貴族小姐身份做跳板獲得金錢和權力,馬蒂爾德則想要利用他的優秀、不凡和尊嚴獲得一段驚世駭俗的英雄式的愛情。
兩人貌合神離,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痛苦和折磨把他們搞得疲憊不堪。
更像是兩個獨孤求敗的強者都想要徵服對方,但又絕不會放下自己的驕傲和自尊,更不願看到對方的示弱和被愛情攫住心靈的樣子,因此兩人的愛情有些畸形。(一旦馬蒂爾德小姐從於連身上看到他陷入愛情的幸福和柔情中時,她的愛情便杳無蹤跡了。)
最終,德·雷納爾夫人的一封揭露信送到了德·拉莫爾侯爵手中,於是,於連將要到手的愛情、婚姻、軍銜、財產、榮譽、貴族身份全都化為了泡影。
他在憤怒中,衝到教堂襲擊了德·雷納爾夫人,但好在兩槍都不是致命的,市長夫人很快恢復了健康,但於連卻被押解入獄,並最終執行槍決,結束了他年輕又耀眼的生命。
於連這個人物帶給人的震撼和感動是恆久的,他敢於反抗階層的內在力量是珍而貴之的。
對於生命平等的反覆強調是平民階層中小人物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同時,他的野心和超強的行動力更是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
至於他為什麼失敗呢?
於連臨終前在獄中的感悟也許能讓我們窺到一點端倪。他信仰的天主,他追求的真理,在死亡的最後時刻向他顯露出了偽善和騙局的醜陋面目。
他對這個社會和時代失望了,甚至發出了「人不能相信人」的悲觀論調,殘酷又真實,他就像一個無法左右自己生命的浮遊,獵人的靴子就能夠輕易地帶走他的生命。
同時,「孤獨」也是於連在獄中反覆體味到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他不常有,因為他過去一直有著強大的責任感,這種自己規定的責任驅使他不斷地去奮鬥,使得他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自怨自艾或陷入到某種阻礙他成功的情感中。
可是現在,一切都不同了。他在潮溼陰冷的獄中,無比渴望德·雷納爾夫人的愛情和溫暖,這種孤獨使得他暫時忘卻了他的一切抱負和野心。
然而,於連前進的步伐停止了,卻留下了自由反抗的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