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有什麼重要影響(傅雷家書的真實結局)
2023-06-14 08:11:52 3
9月3日,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忌日。每年的這個日子,各大讀書app上就要花式推送「中國育兒寶典」——《傅雷家書》。
在國人眼中,傅雷是一個最擅長培養孩子的父親:傅雷的長子傅聰是國際知名鋼琴家,次子傅敏是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傅家佔全了——最高目標是名利雙收,下限是捧鐵飯碗。
不少父母將《傅雷家書》奉為圭臬,在其中尋找教子的方式,也對號入座,透過深情的字句,理解天下父母「為子女計深遠」的苦心。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
「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錢不夠用,望即來信,不能因之在夥食上節省!千萬千萬!」
「漢魏人的胸懷比較更近原始,味道濃,蒼茫一片,千古之下,猶令人緬想不已。」
父親愛子,情深如許,山河亦為之動容。這個父親多麼擅長溝通、靈魂多麼豐滿!記得某乎上有個經典問題:擁有很酷的父母是怎樣的體驗?傅聰如果把家書粘貼上去,肯定點讚無數。
可細讀那些家書,又覺得細思極恐。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
「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那麼相似呢?」
這些話真不是客套。事實上,《傅雷家書》背後另有隱情,確切地說,是字字血淚。
傅家,是真正的「PUA家族」,極端的家庭教育毀了三代人的幸福。
傅雷,1908年生於浦東南匯縣。生在蜜罐中,長在苦水裡。他爹是地主,家業興旺,辛亥革命時被歹人所害,進了監獄。
他是家中長子,當時只有四歲,下面有二弟一妹,上面有年僅24歲的母親。
母親是個剛毅的人,眼見丈夫入獄,多方奔走求救,無暇顧及家中四個孩子。
弟弟妹妹年幼,無人照管,陸續死去,傅雷的父親入獄三月,出獄不久也沒了性命。
傅雷出生地
一個好好的六口之家,突然只剩下孤兒寡母。
母親大受刺激,此後餘生只剩下兩個念想:為丈夫報仇雪恨,將兒子教育成才。
傅雷的人生,從此上了枷鎖,七歲,他在家塾讀《四書》《五經》,又學英文和算術,課業繁重。
母親的教育理念很超前,教育方式很傳統:老師在孩子前面教書,她拿著藤條旁聽。孩子走神,她負責打。
小孩讀書累了,就想早點睡覺,母親不許。一天傅雷睡早了,夢裡肚子疼,醒來看見母親站在身邊,舉著蠟燭,把滾燙的蠟燭油滴在他的肚子上。當時的場景,驚悚蓋過了疼痛。
一年只放三天假,傅雷總想偷溜出去玩。一次被母親抓到,直接被押送到池塘邊。母親說,兒子不爭氣,還不如淹死。
傅雷和母親
傅雷從此有了PTSD,再不敢放鬆學業。他骨子裡相信,母親真的敢把他淹死。
這樣一個母親,孩子多少會有些恨吧?可傅雷沒有。因為母親她是那麼可敬,那麼不容易。
她生小病不請大夫,只是硬扛;她失眠就在夜裡做活,不浪費一分鐘時間;她有腳氣病,腳腫得穿不上鞋,還要管鄉親們打架吵嘴、募捐請願的瑣事,從不在人前示弱。
她堅強勇敢,鄉鄰稱頌;她愛子如命,教子嚴苛。她的一生嚴肅而偉大,尚在人世就活成了一尊聖母像。
傅雷母親
而國家多故,生活堪虞,母子相依為命十六年,傅雷怎麼能不愛她、依賴她、效仿她?
儘管童年只見愁容,不聞笑聲;儘管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反封建、鬧革命,屢次被學校開除;儘管19歲遠逃巴黎,可傅雷深知母親的偉大。
傅雷在法國
做船想母親,睡前想母親,做夢夢到母親。每一次他想熬夜、想放縱、不想學習時,就想到母親的諄諄教誨,然後強制自己做一個起居有節、飲食有度、勤奮好學的人。
傅雷的一生,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可在他前方三步,永遠有母親。
母親對傅雷的影響持續了一生,像一種特殊的病毒,蔓延至他的每一根血管、每一條神經。長大後的傅雷,成為了母親想要的兒子。
23歲,他學成回國,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教。
24歲,他和青梅竹馬的表妹朱梅馥結婚。人生轉了兩輪,他就成家立業,受人尊重,達成了中國父母對孩子期待的下限。
母親操勞一生,娶了兒媳婦不久就去世了,想必可以含笑九泉。
母親走後,傅雷承繼了母親的生活態度:嚴謹、勤奮、耿直,強迫症非常嚴重。
家裡有一排暖瓶,壺把必須一律朝向右邊,灌水要從排尾的暖瓶開始罐起,灌反了他就要生氣。
家裡的日曆只有保姆能撕,妻子和兒子都不能動,動了就會受到責罰。
他極少誇人,某次誇了楊絳一句,楊絳謙虛了一下,他當場翻臉。
和朋友打牌,他從來不玩「技巧」,以至於他的牌被別人猜得一清二楚。他輸了牌就生氣,撂臉子,摔牌,久而久之,他一個牌友都找不到了。
不過,這樣嚴謹、不轉圜的性格,對他的事業助力非常大。他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且眼界開闊。當時中國缺少法國文學作品,他就動手翻譯。
他給自己規定,每日翻譯不超千字,務求字字珠璣,句句妥帖。他的一生,以「龜速」翻譯了33部名著,語言精練,措辭巧妙,後人無出其右。
還記得《約翰克利斯朵夫》開篇一句,他翻道:「江聲浩蕩,自屋後升起」。一句封神。
而別人只能翻出:「屋後江河咆哮,向上湧動」。
他對文學深有研究,對音樂、美術也頗有造詣。他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華彩勝過了骨幹;關注莫扎特的苦難和殉道精神;讚美達文西是溫婉慈祥的詩人。
他給人間留下許多珍貴的文藝評論,為那個動蕩時代的懵懂群眾打開一扇藝術之窗,更為教育兒子成為優秀的鋼琴家做好了完全準備。
令人恐懼的是,每當他教育孩子時,就猶如被當年的母親「附身」。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句話,用在傅雷身上再合適不過。他成為了他的母親。
他學著母親,讓孩子們接受嚴格的家教。傅聰和弟弟極小時,喜歡聽大人聊天,被明令禁止。一次他們偷聽父親和客人說話,被父親當場發現。
父親馬上終止談話,把孩子們罵得狗血淋頭。那兩個客人就是錢鍾書和楊絳,眼看著小孩被罵得哇哇大哭,夫妻倆尷尬得腳趾摳地。
後來傅聰稍大,傅雷發現他擁有「絕對音準」,非常驚喜,立志將孩子培養成鋼琴家。
他學著母親,從緊巴的家用中摳出學費,給傅聰租鋼琴、請名師,不計成本。
他也學著母親,在孩子不小心彈錯音時,一拳打得7歲的兒子眼冒金星。
扇巴掌、上藤條、罰跪,都不算什麼,某天傅雷心情不好,對傅聰的練習曲不滿意,抓起一個盤子就摔到傅聰臉上,給孩子的鼻子留下永久的傷疤。
傅聰反抗時,父親的懲罰會變本加厲:把他打得滿身淤血,捆在樹上「示眾」。門外都是老鄰居,傅聰社死無數次,終於成了勤奮的「乖孩子」。
同時,對於小兒子傅敏,傅雷幾乎沒有培養過。
傅敏小時也喜歡音樂,和父親說想拉小提琴,父親想都沒想,就告訴孩子:你不是那塊料。
傅敏初中時,有機會考音樂學校,母親、老師都沒意見,是傅雷出面阻止,說家裡供不起兩個學音樂的孩子,你也沒那個天分。我看你當個老師挺好的。
傅敏大學成績優異,從外交學院畢業,因為環境原因,暫時在中學做英語老師。傅雷的朋友想找他去做文藝雜誌,又是傅雷出來阻撓,說傅聰現在幹得挺好,你別讓他分心了。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過於父權家庭的孩子被父親設限。這樣的孩子幾乎沒有反抗的能力和機會。
很多年後,傅聰成了優秀的鋼琴家,傅敏愛上了初中英語教師這個職業。他們都從事業上獲得了幸福。可是,那本不一定是他們最初想要的人生。
他們原本有機會更加健全、幸福,而父親卻為自己殘害孩子靈魂的行為沾沾自喜。他們受盡苦難,只好原宥了父親的暴力、武斷、殘忍,學會自洽和寬容。
他們不是聖人,他們只是明白人。他們懂得,想獲得幸福,就必須和過去和解,別無他法。
如今再讀《傅雷家書》,就像破譯一個密碼本。
「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逝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
「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手插在上衣袋裡比插在褲袋裡更無禮貌。」
令人窒息的管教。
《傅雷家書》像是一本傅家編年史,將祖、父、子三代的原生家庭悲劇藏在字裡行間。讀者看到了暴力、愛、世俗的成功,糾纏的好與壞、苦與樂讓人不知如何是好,遑論親歷者。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傅雷一家是「雞娃」成功的表率。他們的成就令全國人民羨慕,父子三人年老之時,大概也不後悔當年吃過的苦。
這讓人想到郎朗。剛成名時,郎朗接受採訪,說自己小時不願練琴,父親就讓他跳樓。他後來成了鋼琴家,很感恩父親當年的「逼迫」。
郎朗和父親
為父母者,管教二字,屬實難以拿捏。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是捧著紅心,撞著南牆,想讓孩子獲得最大的幸福和成就。用力過猛,也可理解。
為人父母實難,為人子女亦多艱,但願天下的父母和子女能互相理解,互相原諒,彼此認可,獲得內心的自在和幸福。
但願那些無法與原生家庭和解,活在孤苦和怨憤中的人,能睜開眼睛,多看看世界之大;能逐漸自洽,憶起初心,找回「赤子」的狀態。
因為傅雷有一句話,還是說對了: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