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是誰指揮的戰役(飛奪瀘定橋22勇士結局如何)
2023-06-14 19:30:41 2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瀘定橋全長百米,紅軍到達之時,橋上的橋板大部分都已經被敵人拆掉了。
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中央軍事委員會當機立斷,迅速奪取瀘定橋。
瀘定橋對面,是國民黨以機槍和炮兵各一連人馬組成的高密集火力,目的就是為了封鎖紅軍登上瀘定橋橋面。
紅軍內部進行了戰鬥動員之後,就選出了22名勇士組成了奪橋突擊隊。
不知後來,飛奪瀘定橋的這22勇士各自的結局如何?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於康熙四十四年動工興建,由13根百餘米的大鐵鏈組成,橫跨在大渡河之上,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瀘定橋的橋身便是由這13根鐵索和橋上的木板組成的,整個東西橋臺之間,淨跨百米,橋的寬度不足三米,踏上橋面之時,整個橋身都如泛輕舟一般起伏搖晃,而橋下便是奔流不息的大渡河。
大渡河自北向南而去,水流湍急,兩岸是懸崖峭壁,險峰兀立,地勢險要。
太平天國石達開一生鮮有敗績,卻在1863年轉戰四川時敗於此地,全軍覆沒。
1935年5月25日,紅軍在巧渡金沙江之後,決定繼續北上,準備從大渡河進入四川西北部。
在得知紅軍的計劃之後,國民黨便決定派兵圍堵紅軍。
在派了兩個團的兵力防守瀘定橋之後,國民黨後來又派了兩個旅過去增援,目的就是為了將紅軍消滅在橋頭上,就連在大渡河對面也安排了川軍把守。
紅軍的人數有好幾萬人,但能夠用於渡河的工具卻只有幾隻小船。
想要用這幾隻小船把紅軍全部都送到河對岸去,最快也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夠。
然而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紅軍正處於生死危急的關頭。
若一個不慎,便有可能全軍覆沒。
毛澤東等幾位中央領導人在經過研究後,便當即作出了決定:勢必要奪取瀘定橋。
5月28日,紅四團黃開湘團長及楊成武政委便接到了軍團命令:要用最快的速度和堅決的手段,於明天完成奪取瀘定橋的這一光榮任務。
此時距離29日只剩下二十多個小時的時間了,然而紅四軍距離瀘定橋所在的地點卻還有二百多裡,敵人增援的兵力也正在瀘定橋對岸向紅軍方向行進。
想要順利完成中央布置的任務,關鍵就在於趕在敵人的援兵到來之前便奪取瀘定橋。
為了革命的前程,紅軍是必須拿下瀘定橋的。
當時紅軍的戰鬥部署是由劉伯承和聶榮臻率領的紅一團一師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幾個軍團為左路軍,兩軍隊伍夾河而上,奪取瀘定橋。
當時的天上還下著大雨,紅軍便這樣一邊冒雨行軍,一邊給戰士們作戰鬥前的思想動員。
為了搶在援軍到來之前到達瀘定橋,紅軍既沒有停下來休息,也沒有停下來做飯,餓了就吃生米,渴了就喝涼水,就這樣日夜兼程,在29日凌晨出現在了瀘定橋的西岸邊。
當時一百米長的瀘定橋上面的木板已經大部分都被敵人抽走了,只留下十幾根巨大的鐵索在橋面上晃晃悠悠的,下方便是濁浪滾滾的大渡河,浪頭湧起的時候,差不多都有一丈多高的大浪花,看起來十分瘮人。
在瀘定橋對面的東橋頭高地上,還有國民黨以機槍和炮兵各一連組成的密集火力。
見紅軍到來,敵人還在橋頭放起了火。
在敵人看來,留下這十幾條光溜溜的鐵索在那裡,紅軍是無論如何也跨越不過來的,然而他們卻太低估紅軍的革命精神了。
29日中午的時候,紅軍部隊一邊休整,準備接下來的奪橋任務,紅軍的幹部們也在此時召開了會議,決定先挑選一批勇士,在這場突擊戰中打頭陣。
指揮官還制定了一條挑選的標準:凡是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這些幹部級別以上的戰士,都優先考慮,還有作戰勇敢的、立過功的戰鬥英雄,也要挑出來。
在這些挑出來的人選當中,必須是團員或者黨員的身份。
在這樣的條件下,紅軍最終挑出了21位勇士。
在名單公布出去之後,紅三連的戰士劉金山得知突擊隊伍當中沒有自己的名字,當即便找到指導員,強烈要求參加戰鬥,並且還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按下血印以表示自己的決心。
劉金山是三連的黨支部書記,組織上考慮到他有豐富的近戰殺敵經歷,最終便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這支突擊隊伍,便增加到了22位,由二連連長廖大珠同志擔任突擊隊隊長。
29日下午四點鐘左右,在嘹亮的衝鋒號聲中,紅軍的奪橋戰鬥開始了,黃開湘團長和楊成武政委站在橋頭上,親自指揮戰鬥。
當時劉金山的身上都掛滿了手榴彈,腰間還別著大刀,一邊抓著繩索,一邊就搖搖晃晃地往橋上衝去。
腳下的大渡河在瘋狂地咆哮著,眼前的子彈從臉頰或者耳邊飛過,有些子彈打到鐵索上,當即便火花四濺、叮噹作響,但紅軍戰士卻依然無所畏懼。
在敵人一排排的槍口下,有四名戰士不幸在槍林彈雨中犧牲了,而後便墜入了一瀉千裡的江心裏面。
但這卻並沒有把這些勇士們嚇倒,反而使戰士們奪取瀘定橋的信念變得更加堅定。
橋對岸的輕重型武器也是火力全開,通通都對準了橋上的紅軍戰士。
紅軍的勇士們便這樣咬緊了牙關,一邊冒著炮火,一邊抱著光溜溜的繩索向橋的另一邊猛撲過去。
有些勇士身上背著槍跟在戰友的後面,一隻手上抱著木板,一隻手上抓著鐵鏈,一邊往橋上面鋪木板,一邊搖搖晃晃地前進。
國民黨的敵人在橋頭的另一邊,看著紅軍戰士就這樣不畏生死地走到了橋中央,竟又重新在橋東頭點起大火來,就連鐵索上也被敵人澆上了煤油,妄圖以烈焰來阻止戰士們奪橋。
橋頭上瞬間便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戰士們的前路就這樣被堵住了,就連橋上的鐵索也被大火燒得十分滾燙。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熊熊大火,黃開湘團長和楊成武政委對著戰士們高喊道,「同志們!這是我們迎接勝利的最後時刻!敵人就要垮掉了!為了黨的革命事業,莫怕這大火!衝呀!」
一時間,軍號聲、槍炮聲以及火燒木頭的噼啪聲,在山澗裡響成一片。
眼見突擊隊隊長廖大珠突然從橋頭上一躍而起,抓著鎖鏈、踏著橋板,絲毫不顧自己的衣服和頭髮被烈焰點燃,瞬間衝上了東橋頭上,與敵人奮戰,勇士們也緊跟著衝了上去,抽出身後的槍枝與大刀,與敵人展開了搏鬥。
楊成武政委率領的隊伍也很快就從橋頭那邊過來了,這場戰鬥僅僅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紅軍便完成了「飛奪瀘定橋」的驚險使命。
在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之後,紅軍還迅速撲滅橋頭的大火,佔領了瀘定城。
激戰過後的瀘定橋,早已是一副面目全非的模樣。
劉伯承元帥事後還在橋面上連連跺腳,感慨萬千:「瀘定橋啊瀘定橋,你可知道,我們為你花了多少心血和精力!」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篇不朽的篇章,這次戰鬥,亦關乎著當時整個紅軍的生死存亡。
新中國的「十大元帥」,其中也有七位在紅軍長徵之時經過了瀘定橋。
這支由22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伍,在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中,一共有4名勇士在此犧牲。
1935年8月29日,中央軍委通報並表彰了「飛奪瀘定橋」的突擊英雄,並獎勵他們一套列寧服、一支鋼筆、一本日記本、一個搪瓷碗以及一雙筷子。
這些物品在今天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價值,然而在當時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獎品卻代表了最高的榮譽。
紅軍戰士們飛奪瀘定橋這樣一個類似於奇蹟的壯舉,很快也就傳得家喻戶曉。
然而因為當時戰事頻繁,在這些勇士當中,很多人的名字都還沒有來得及被記錄下來。
一直以來,人們熟知的,也只有突擊隊長廖大珠和指導員王海雲這兩位同志。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名叫王永模的同志,便決定去尋找這些突擊瀘定橋的英雄。
前前後後一共經歷了二十多年,王永模同志終於確認了包括犧牲的四名勇士在內的十二位勇士的名字和身份。
其中,犧牲的四名勇士分別是: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的魏小三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的劉大貴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的王洪山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的李富仁同志。
另外還有八位沒有犧牲的勇士分別是: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連長、突擊隊長廖大珠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黨支部書記李友林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3連黨支部書記、突擊指導員劉金山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副班長劉梓華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特等機槍手趙長發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共產黨員、戰士楊田銘同志
紅一軍團2師4團1營2連戰士雲貴川同志。
當時劉梓華同志是第一個被確認下來的。
1975年,王永模帶領瀘定縣委成立的調查小組,在江西南昌走訪的時候,在當地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看到了劉梓華同志的照片。
在這張照片底下關於生平介紹的文字當中,便寫到了他當年飛奪瀘定橋的戰鬥。
這一發現對王永模而言是個巨大的驚喜。
遺憾的是,劉梓華早在1951年的時候便已經病逝了。
王永模之後又多方輾轉,終於聯繫上了劉梓華的子女,也從他子女的口中證實了,劉梓華當年便是飛奪瀘定橋活下來的18位勇士之一。
因為常年徵戰,劉梓華身上落下了許多病痛,最終於1951年4月17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年僅39歲。
劉梓華的子女還拿出了劉梓華生前的從軍日記,日記裡也記錄著瀘定橋戰鬥時的經歷。
1986年,王永模又從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羅華生將軍的口中,得知了另一勇士李友林的名字。
李友林是紅軍戰士當中難得的有文化基礎的讀書人,在上一線戰鬥之前,還曾擔任過師部的文書工作。
在完成飛奪瀘定橋的使命之後,李友林還跟著紅軍隊伍繼續長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還先後參加過多場戰役。
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期間,李友林在關東公安總局任局長職位。
1955年,李友林在中南海被授予「上校」軍銜。
李友林一生戎馬,在長徵途中,曾在一次在臘子口戰鬥中小腿中彈,這也是他軍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受傷經歷。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友林還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過。
1997年9月9日,李友林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從2007年的時候開始,尋找飛奪瀘定橋勇士的信息便開始在網絡上傳開了,而後這些勇士的信息也陸陸續續地在世人面前浮現出來。
突擊隊長廖大珠是江西高安人,他留下的生平資料不多,可以確認的是,廖大珠同志也參與了紅軍長徵的全過程,後來是在1935年的陝北戰鬥中不幸犧牲。
王海雲同志的籍貫不詳,但知情的戰士說到,王海雲也是在1935年的陝北戰鬥中犧牲的。
趙長發同志除了一個姓名之外,世人也幾乎沒有找到任何與其相關的資料,就連最後的逝世時間也不詳。
楊田銘的相關資料也不多,是一位中共黨員,於1963年在上海去世。
雲貴川是個來自苗族的小夥子,王永模後來從一些老戰士的回憶中,得知了一些關於他的事情。
奪取瀘定橋戰鬥時,雲貴川才只有十六七歲的年紀,個頭中等,因為常年風餐露宿,因此皮膚也被日頭曬得黝黑,但一雙眼睛卻是炯炯有神的,眉骨和顴骨很高。
奪橋勝利之後,他也繼續跟隨紅軍的腳步,參加完了長徵,後來在臘子口大戰中還立下了一個一等功。
在這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雲貴川的消息了。
還有劉金山同志。
在所有的勇士當中,劉金山算是一位比較幸運的人物。
1929年,劉金山參加了贛州當地的農民暴動,之後還加入赤衛隊,自此開始了自己戎馬一生的戰場生涯。
在之後兩年的時間裡,劉金山還先後入了紅軍和共產黨的隊伍。
紅軍長徵之時,劉金山還拖著自己重傷的身軀跟隨部隊前進。
當時部隊是命令劉金山留下來養傷的,但劉金山卻執意不肯,說道,「我是一個孤兒,部隊就是我的家,讓我離開家人,我還能夠去哪裡?」
憑藉著驚人的意志,劉金山便這樣連拖帶架地跟著長徵的隊伍行進,而後傷勢也開始慢慢地好轉了。
考慮到劉金山重病初愈,因此在挑選飛奪瀘定橋的突擊勇士時,部隊並沒有將劉金山考慮進去,後來還是劉金山自己「以血明誓」,才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機會。
在全民族抗戰的過程中,劉金山所在的隊伍一直都是抗戰的主力部隊。
在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及反五一「大掃蕩」等多個戰鬥中,劉金山不怕犧牲,表現神勇,因此經常而得到上級的表揚。
如此衝鋒陷陣,劉金山身上也是受傷無數,經常與死神擦身而過。
其中受傷最嚴重的一次,便是劉金山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被敵人用刺刀劃破了肚皮,裡面的腸子也隨著噴湧的鮮血一起流出來。
那個時候,劉金山也覺得,自己就要交代在這裡了。
好在那時候白求恩的醫療隊從這裡路過,白求恩冒著被日軍轟炸的危險,第一時間給他做手術,而後終於將他從死亡的邊緣線上拉了回來。
康復之後沒多久,劉金山又繼續在抗日戰場的最前線戰鬥,在後來的黃土嶺戰鬥中也立下了大功。
劉金山醫生一共經歷了將近一百場的戰鬥,功勳卓著。
1955年被授大校軍銜,還曾任過八路軍東北遼南分區團長、司令員職位。
1999 年 9 月,劉金山在蘇州逝世,享年 91 歲。
新華網:八旬老人尋找飛奪瀘定橋22勇士姓名 已確認12位勇士身份
《華夏文化》:飛奪瀘定橋」的歷史事實
《百姓說史》: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劉金山_羅雪梅
《特稿》:長徵精神豐碑永存——記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李友林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