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課本上的瀘定橋(小學課本中飛奪瀘定橋)
2023-06-13 22:27:21
1
文/殺手裡昂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歷史曾無數次出現在課本中,算是幾代人共同的回憶。而這段歷史已經被拍成了電影《勇士》。作為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的獻禮片,《勇士》中既有熱血激燃的戰爭場面,又有百裡奔襲的艱苦卓絕,用極具衝擊力的畫面展現紅軍長徵中的艱難,真實而直觀地將紅軍無畏一切的「勇士精神」詮釋到底。

整個長徵之路發生過無數次戰役,但不可能全部都裝進一部電影中,必須選擇一個小的角度。當年,毛主席在延安的時候跟斯諾說過一句話,如果長徵途中大渡河和瀘定橋過不去的話,那紅軍肯定就完了。所以,創作者選擇了大渡河和瀘定橋這段長徵過程中最重要,並且最為觀眾熟知的的環節。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當時渡口只有一條船,幾萬人渡過去要用一個月時間,只能去搶瀘定橋,敵人估計的時間是三天,如果紅軍四團在三天之內到達瀘定橋的話,紅軍就沒有機會去奪瀘定橋,所以紅軍就將敵人估計得三天縮短為兩天,晝夜行軍240裡路,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陸軍行軍的最快紀錄。《勇士》最終從「飛奪瀘定橋」這樣一個角度作為影片的切入點,讓小學課本上認知的東西變成大銀幕的東西。

《勇士》的導演是去年拍過《百團大戰》的導演寧海強。在拍攝《勇士》之前,寧海強決心要打破自己的拍攝思維,要用一種新的合作方式、製作方式、拍攝方式來拍攝這樣一個重大歷史題材。所以這部電影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是和整個商業電影元素緊緊勾連在一起的,不僅要在弘揚主旋律,表現勇士無畏精神的同時,還要讓影片具有觀賞性,這次的《勇士》是對《百團大戰》的一次創新。特別是動作指導羅禮賢為影片加入了很多現代時尚元素進來。因為影片中紅軍基本都處於奔跑之中,羅禮賢的動作指導又為影片的動作增添了許多現代元素,樹林跑酷,竹間穿梭都極具觀賞性,有武俠片中俠者行俠仗義、為國為民的俠者味道。結尾的「飛奪瀘定橋」段落更是將勇士們的熱血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13根鐵索成為連接瀘定橋兩岸的唯一橋梁,更是紅軍在長徵途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23名勇士組成的「敢死隊」用自己的身體築起了這座橋梁,也做到了「勇士精神」的完美詮釋。而對於影片結尾飛奪瀘定橋的段落,更是給演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場戲是在北京將近40度的高溫上拍攝的,演員們每天都在13條鐵鏈子上爬著,吊著威亞,還被扔到永定河裡。

在表現「飛奪瀘定橋」這一歷史片段時,《勇士》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採取了群像的方式,片中有整個紅四團的靈魂人物(李學東 飾演),紅四團主力軍廖大強(于小偉 飾演),神槍手餘振中(宋佳倫 飾)等,各個人物角色鮮明,形象飽滿,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尤其讓人難忘的一個角色是片中的炮手田生才,他之前是一個俘虜,因為有著一門手藝,打炮技術一流被作為技術人才留在紅四團,但他卻身在曹營身在漢,心裡只顧著能和家人早日團聚,直到一個小兵因為背他犧牲之後,他才真正從之前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轉化為為國家民族戰鬥的「大我」。這種人物心理路程的轉變更能反映出人在當時戰爭環境下的真實反應。
為了在大銀幕上高度復原當年那場經典戰役,《勇士》劇組重走長徵道路,遠赴雪山、原始森林以及深山密林、大渡河兩岸及蜀南竹海等多地實景拍攝,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演員們在高原拍攝的每場戲後都需要吸氧。回首80年前的那段歷史,我們除了不要忘記,更要憶苦思甜,珍惜眼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