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loton新ceo否認賣出公司(明星Peloton失利智能健身賽道為何仍值得看好)
2023-06-14 11:35:28 2
文丨小謙
Peloton稱得上智能健身領域的「明星」。
巔峰時刻,Peloton憑藉一款智能動感單車就打造了超3000億元的市值,讓國內外眾多「跟隨者」紛紛下注該賽道。
因此,以一己之力帶火了一個賽道的Peloton,一舉一動都處在高度曝光的狀態下。而近期的一些消息, 也讓很多業者開始思考過往各界對它是否有超乎正常的追捧。
現如今,「一年跌去2500億」的陰霾籠罩在這個「智能健身第一股」身上,不少媒體紛紛猜測,隨著Peloton目前的危機,國內智能健身賽道是否也將迎來退潮期,這也讓一些賽道玩家開始思考自身未來。
其實,單看Peloton這個海外案例的發展,並不能代表國內智能健身賽道的未來。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國外智能健身賽道的發展也並不同步。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客觀分析導致Peloton進入「至暗時刻」的過程,更多都是企業本身內部問題,並不具備行業普遍性。
高管換血、公司重組、戰略失誤,Peloton裁員2800人
2019年9月,成立7年的Peloton在美上市,然而當時「智能健身設備 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的模式還未展現其優勢,資本對其可持續性也保持懷疑。因此上市一周後,原本估值81億美元的Peloton縮水近18億美元。
2020年,疫情肆虐,無法外出,居家成了常態,包括辦公和健身都只能在家解決。這與Peloton居家健身的應用場景正好契合,於是在2020年,Peloton迎來了大爆發,真實享受了一番疫情紅利。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Q4Peloton營收6.07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72%,較預期高出24%,這也是Peloton有史以來第一個實現盈利的季度。
回望Peloton的股價走勢,可以看到在2020整年,都是處於暴漲狀態,更是在2020年底暴漲至500億美元(約人民幣3100億)市值。
不過,從2021年開始,可以看到Peloton股價迅速回落,到了今年更是跌到谷底,相比最高峰已經縮水80%。
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市場如此冷落Peloton?
復盤Peloton在這期間的戰略動態,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在疫情期間爆火之後,Peloton對市場盲目樂觀,迅速非理性擴張,運營成本也直線上升,包括購買臺灣工廠、在美國自建產出園、擴大自營供應鏈、逾4億美金收購全球第二大健身器材生產商Precor等。
同時在產品上,因為想要破圈,推出了很多產品,比如Bike 以及兩款跑步機 Tread和 Tread ,甚至機頂盒,然而這些新產品的市場反饋都不及預期。
而在此期間, 公司員工更是從2900人急速擴張到14000人。
對於戰略判斷上的失誤,讓Peloton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
今年開年,Peloton管理層大換血,創始人John Foley卸任CEO,由Barry McCarthy新任。除了CEO變動之外,Peloton管理層以及董事會成員,都發生了不少變化。
當然,Peloton新年遭遇的變動還不止這些,包括公司重組計劃以及裁員2800人,都讓Peloton陷入輿論漩渦。
為了扭轉局勢,Peloton新任CEO——Barry McCarthy迅速做出戰略調整。Barry McCarth曾任奈飛、Spotify的CFO,來自網際網路內容公司,精於財務管理,而這正是Peloton上一任CEO所缺乏的。換手如換刀,Peloton的調整已經開始措施,比如:
1、終止原計劃在美國本土建設Peloton產出園,並在23財年結束前出售該建築和土地,減少2022年支出;
2、優化物流網絡,合併減少自有倉儲數量和物流配送團隊規模,同時擴大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
3、將產品價格增加了運輸配送費;
4、裁員2800人,降低運營成本。
這一系列開源節流的舉措,無疑將會逐漸讓Peloton回到正軌。
本質上來看,Peloton在疫情期間提前「透支」市場滲透率,因為受到外部的刺激而影響了一個企業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對於國內智能健身賽道或者居家健身賽道而言,Peloton目前的窘況,並不代表國內賽道玩家的未來。
(圖為 Peloton 續費人數月流失率.來源: Peloton 2019-2021公開財務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拋開Peloton戰略失誤不談,其業務模式版塊中,會員續費率一直很高,留存率高達92%,疫情前、疫情中和疫情後的續費率幾乎沒有差別。根據Peloton 公開的財務數據顯示,相比美國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個季度(2019年第四季度),Peloton最新一個季度(2021年第四季度)實現了硬體收入109%的增長,總體收入143%的增長。這也恰好說明市場需求一直是在穩定增長的。
未來,在Peloton展開一系列調整之後,成本控制和會員增長雙向舉措下,資本市場或許也將逐漸改變對其看法。
Peloton「因病降溫」澆滅不了資本熱情,國內智能健身賽道依舊火熱
單從Peloton一家企業的發展來預判整個智能健身或者居家健身賽道的未來,自然是不可取的。從國內外市場來看,智能健身賽道依舊火熱,Peloton短暫的失利澆滅不了資本的熱情,更不會抹殺人們健身運動的日常需求。
據媒體公開報導,在美國,智能健身內容服務商「FitOn」完成4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 Delta-v Capital 領投;數字健身教練服務公司「Future」完成7500萬美元C輪融資、由SC.Holdings和Trustbridge Partners領投。此外, Tiger Global,Durable Capital, Eminence Capital 等基金也紛紛在Peloton 股價下滑後增持Peloton.
而權威機構ACSM,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於1月公布的2022全球運動健身趨勢TOP20中,家庭健身房位列第二,居家健身仍舊是不可阻擋的健身發展趨勢。
在國內,與Peloton在海外市場水深火熱的境遇相對應的,是智能健身賽道乘著冬奧會東風迅速升溫的態勢。
資本市場上,近1個月內,國內就有3家相關企業獲得融資:家庭健身科技品牌「麥瑞克」獲得A輪融資、船機品牌ROWWORLD完成Pre-A輪融資、「中國Tonal」數智引力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為何資本依然青睞智能健身賽道?
首先是在於,國內智能健身賽道正處於高速發展期。
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智能運動健身行業市場規模能達到約180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年中國智能運動健身行業的市場規模可以達到820億元人民幣。
其次,疫情同樣助力了居家健身賽道的發展。
長達數月的居家隔離,讓用戶不僅對健康和體態重視逐漸重視,同時也讓他們逐漸適應居家健身環境。另一方面,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開始在線上進行直播,各類健身APP也紛紛擴充內容,推動居家健身供給側升級。
更為關鍵的在於,國內智能健身賽道的增量市場可觀,發展空間較為廣闊。
根據《2020中國健身行業數據報告》顯示,美國健身人口滲透率有30%,而中國只有5%,付費滲透率則更低,僅2.6%。和國外已經十分成熟、滲透率高的發展階段不同,國內的健身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滲透率不高的階段,居民的健身習慣也還處在一個逐步養成的階段。且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未來增長空間更為遼闊。
圍繞居家健身的智能硬體設備,從動感單車、划船機再到健身鏡,產品矩陣逐漸完善,智能迭代也在不斷升級,消費者的接受程度都在逐漸放開——春節期間,智能健身設備甚至「下沉」到智慧社區健身中心。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進軍智能健身賽道,尤其是智能健身鏡領域。自2019年以來,除了賽道本身的垂直玩家FITURE、咕咚、樂刻、億健、YUPP、萬達康外,百度目前也已經推出「添添」智能健身鏡,華為、小米等智能健身鏡產品也即將問世。
千億智能健身增量市場,賽道內玩家護城河有多高?
傳統線下健身房,輻射區域有限,健身房地理位置、教練數量、課程種類等都受到限制,而且讓消費者每天耗費2個小時呆在健身房鍛鍊的時間成本也高。受到疫情影響,加上本身增長天花板問題,目前線下健身房的會員流失率較高。
所以,相比線下健身房,居家健身場景的優勢在於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一方面,作為線下健身房的補充,消費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使用智能健身設備運動;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時空、天氣等客觀因素限制,同時打破課程數量、種類、教練質量等因素,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這也是為何資本看重智能健身賽道。不過在資本催熟賽道的同時,行業內的競爭也將加劇。
回到智能賽道領域本身的業務構成,「智能硬體設備 付費內容 社區服務」的模式本身的護城河還不夠高。賽道內玩家若想搶佔更多增量市場,還需要從技術和內容這兩個方面創造,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不可複製的用戶價值。
在居家健身場景裡,消費者使用智能設備做輔導,需要AI技術教練指導調整運動姿勢,也需要相關課程內容來完成訓練。這就要求智能健身設備中搭載精準的AI識別、交互技術,同時提供多元的課程內容來滿足不同健身愛好者的需求。
然而事實上,目前智能賽道領域供給側提供的產品和內容,距離消費者對於智能健身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對於市面上現有的智能健身設備而言,還存在很大的技術提升空間。在小紅書、知乎等相關話題上,不少消費者質疑設備的智能敏銳性等,則側面反應了這個問題。
基於這兩點,對於國內現有的智能健身賽道玩家而言,面對廣闊增量市場,與其擔心遠在太平洋對面的Peloton影響到自己,不如深耕技術、課程內容和社區服務,「修煉好內功」,進而在行業內走得長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