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危險區域(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2023-06-17 16:38:59 1
巴基斯坦,一個只能跟印度「以命相搏」的國家。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巴基斯坦實在太弱小了,無論是國土、人口、經濟、軍事,哪一方面都不能印度相比,而印度卻有「併吞宇宙」之志,因此巴基斯坦擔心的可不是一點點,每一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都必須拼盡全力「以命相搏」加上呼叫外援才行。
可為什麼巴基斯坦要把自己的首都從繁榮的喀拉蚩,遷都到距離克什米爾不足50公裡的伊斯蘭瑪巴德呢?難道這樣不是更危險嗎?要知道印巴在克什米爾可是三天一鬧,五天一打,其實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政府大有深意,不僅是軍事問題,還有國內政治問題。
印巴分治,喀拉蚩,無奈的選擇:甘地和真納,已經在英屬印度鬧了很多年了,眼見女王王冠上的珍珠保不住了,英國不得不派出蒙巴頓前往印度收拾殘局。
蒙巴頓假惺惺地同甘地和真納協商,希望二人重歸於好,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無果後,他對二人說: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寸土地,只為二位留下兩個圈圈,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世上本無印度,因為英國殖民太久了,所以有了印度。世上更無巴基斯坦,只因在英國的教唆下,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已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組裝起來了巴基斯坦。
都說印度是個沒有歷史的國家,巴基斯坦更是沒有歷史,對於新生的巴基斯坦建都於何地呢?
英屬印度的統治核心在現在的印度,擁有肥沃的恆河平原,人口稠密、土地肥沃,這是英國人重點開發地區,因此有加爾各答、孟買、新德裡等多個經濟繁榮的城市。
而巴基斯坦除了喀拉蚩、拉合爾、達卡之外並沒有什麼大城市,而達卡位於東巴,要知道1971年之前的巴基斯坦權力主要掌握在西巴人手裡的,所以不可能建都於東巴的。那麼就只從剩下的喀拉蚩和拉合爾兩座城市中選一座。拉合爾距離印巴邊界實在太近了,面對印巴不可調和的矛盾,真納實在不敢選擇定都這裡,與此同時,信德省放出話來歡迎定都喀拉蚩。
面對著內部動蕩,外部強敵虎視眈眈的情況,只能無奈地選擇喀拉蚩。為什麼說無奈?因為喀拉蚩有著天生劣勢,而這個劣勢跟巴基斯坦整體劣勢融合,就足以產生亡國之憂。
喀拉蚩位於印度洋沿岸,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港外有一條長16公裡的礁石構成了天然防波堤。
1839年以前的喀拉蚩只是一個小漁村,由於缺乏疏浚航道只是偶爾有商船入港避風。1839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喀拉蚩,發現了這座天然港口,隨著英國吞併了信德省、旁遮普,喀拉蚩的位置愈發重要,於是大力開發喀拉蚩,1845年建成了一座現代化港口。
1861年,英國人修建了喀拉蚩至戈特裡的鐵路線,並延伸到了旁遮普的木爾坦,旁遮普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經濟基地,這樣喀拉蚩就同旁遮普聯繫了起來,成為英國人掠奪旁遮普的門戶,至一戰前,喀拉蚩成為英屬印度最大的糧食出口港口。
但這印巴沒有分治之前,印巴分治後,喀拉蚩作為首都的困境就慢慢突顯了。
喀拉蚩困境,三條原因必須遷都:1、經濟,難以輻射全國:
喀拉蚩,位於巴基斯坦南部沿海,是其第一大城市,獨立之初的喀拉蚩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交通中心,糧食出口港口,城市的基礎建設不足,工業也不是很發達,多是港口配套服務。直到巴基斯坦決定建都於此,在國家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下才逐漸成為門類齊全的工業城市。
可以說,喀拉蚩是巴基斯坦集全國之力建成的城市,1839年,英國佔領這裡的時候,人口僅有1.4萬人,到了1941年,喀拉蚩已經發展成為一座36萬人的大城市。
獨立之後,喀拉蚩被定為首都之後,更多的人口湧向這裡,吸引了國內外的投資,70年代末,喀拉蚩成為了巴基斯坦最大的工業中心,一座城市的工業產值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國家建設了它,它對國家的整體經濟輻射能力卻有限。比如上海,如果只是一個單獨的上海一個城市,沒有內地的經濟支撐,是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而上海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經濟相當繁榮且面積廣的腹地,所以國家提出長三角一體化。
喀拉蚩跟巴基斯坦其他地域很難一體化,為什麼呢?
看地形,喀拉蚩東部是沙漠,北部是山脈、南面和西面則是印度洋,只能憑藉著沙漠與山脈之間的一條狹窄走廊與內地相連。在這樣的地形因素下,喀拉蚩同巴基斯坦其他地區被割裂開來,成為無根之木。
不僅如此,隨著大量的移民、難民湧入喀拉蚩,原本就脆弱的城市基礎設施,根本無力承擔如此重的壓力,水源、食物、非常匱乏,城市各項設施都處於超負荷運轉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遷都成為了最佳選擇。
2、安全,難以保障:
印巴分治之前,英屬印度其實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英國直接管轄的各省,這部分受英國殖民影響較深,英國仿照本國,建立議會制度,派出總督管理;另外還有一部分則是王公土邦,這些王公土邦已經在印度存在了千年之久,歷次的外族入侵都難以拔除,英國人顯然不想費力除掉,只要他們不搗亂,承認英國的殖民統治就允許自治,相當於一個國中之國。
1947年按照蒙巴頓的分治方案,建立一個巴基斯坦7000萬人口,一個印度2.25億人口,剩下562個土邦,8100萬人口,則按照人民自決的原則自由選擇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
印度的實力相比巴基斯坦而言,強的不是一點點,所以大多數土邦都選擇了加入印度。對於那些不願加入的則強行併入,比如海德拉巴邦。
克什米爾土邦,同樣面臨抉擇,人民希望加入巴基斯坦,邦主希望加入印度,印巴產生了糾紛,引發為不死不休的戰爭。
克什米爾為什麼這麼重要?
看印巴地形,巴基斯坦西部為山脈,東部為平原,印巴交界的地方地形平坦無險可守。而克什米爾是一個山地地形,巴基斯坦可以據險自守,抵消印度的一部分優勢。
現代戰爭地形還這麼重要?這是必然的,強如蘇聯和美國的超級大國,入侵貧窮的阿富汗,最終也只能鎩羽而歸,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阿富汗地形複雜,侵略者只能佔據城市,廣大的山區無能為力。
克什米爾就是這樣的山地,一旦丟失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將面臨北面和東面兩面夾擊,南面則被海上封鎖,因此克什米爾是巴基斯坦必須「以命相搏」之地。
但是喀拉蚩位於巴基斯坦的最南端,定都於此,需要駐紮大量的部隊在附近,以保衛首都安全,同時克什米爾地區還得與印度對抗,這樣巴基斯坦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因此只能選擇遷都。
我們再來看一下巴基斯坦選擇遷都的時間,1959年,這個時間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1957年,印度從英國買了一艘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這是一艘滿排水量1.95萬噸的輕型航母,可搭載34~52架飛機。儘管是艘二手貨,性能也一般般,但那也要看對誰。
獨立之初的巴基斯坦,從英屬印度殖民地海軍分得了2艘護衛艦和4艘掃雷艇,加上其他搜羅來的艦船,建成了一支14艘艦船,4000餘名官兵的海軍艦隊。
而印度分得了20多艘鐵甲艦,1萬多官兵,這體量直接碾壓巴基斯坦海軍。不過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印度人傻錢多,而且人緣還好,在美蘇兩大國那裡都吃得開,不斷購買新型艦船。控制印度洋一直是印度的一個夢想,讓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
控制印度洋就需要打造一支強大海軍,擁有一支遠洋作戰艦隊,航母是必備的。印度有幾把刷子自己還是清楚的,所以選擇了直接購買,這艘建造於1943年的英國 「大力神」號小型航空母艦被印度看上了,1957年被印度購入,在英國的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並於1961年11月駛回印度服役。
這意味著什麼?一旦印巴發生衝突,印度的航空母艦可以直接駛入喀拉蚩外海實施壓制,喀拉蚩面臨空前的危險之中。
所以你看,印度1957年購買航母,巴基斯坦1959年宣布遷都,營建伊斯蘭瑪巴德,並宣布拉瓦爾品第成為臨時首都,1961年「維克蘭特」加入印度海軍,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1967年正式遷都伊斯蘭瑪巴德。
很難說遷都跟這艘航母沒有關係。
3、政治,難以平衡:
這主要是指巴基斯坦國內的政治問題。
喀拉蚩作為信德省的首府,信德省雖然歡迎定都於此,但是想借著首都,帶動信德省的整體經濟發展,一直強調喀拉蚩的經濟輻射能力。但是建都於此後,巴政府為了城市更好管理,想要將喀拉蚩從信德省劃分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大區,這也是所有國家的共同做法,一個國家的首府怎麼能既是首都又是省會呢?這就造成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除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巴基斯坦還存在嚴重的民族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說巴基斯坦有四大民族,旁遮普人,普什圖人,信德人和俾路支人,其中旁遮普人佔比最多。
但是印巴分治之後,大批原本生活在印度的穆斯林居民從印度逃到了巴基斯坦,人數超過1000萬,他們擔心被獨立後的印度打壓,所以逃到了巴基斯坦。這批人大多經濟實力雄厚,是當年推動巴基斯坦獨立的重要力量,被稱為「穆哈吉爾人」,也被視為第五大民族。
儘管人數不是最多的,但是他們大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尤其是喀拉蚩這樣的大城市,而且佔據了獨立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權力,為什麼會這樣?看看當年蔣介石遷臺之後,誰掌握權力就知道原因了。
外省人佔據本國的權力,這在哪裡都讓人不爽,喀拉蚩是信德省的首府,卻是穆哈吉爾人的聚集地。對於巴基斯坦主要民族旁遮普人,穆哈吉爾人一直是打壓狀態,甚至以方言不同為依據,從旁遮普人中單獨劃分出來一個新民族,以降低旁遮普人的整體佔比。
自1956年巴基斯坦選舉首任總統開始(之前元首為總督),巴基斯坦共產生了13位總統,佔比最多的就是從印度移民而來的穆哈吉爾人。
儘管權力掌握在穆哈吉爾人手裡,但是軍隊主要是掌握在旁遮普人和普什圖人手裡。
1958年10月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阿尤布·汗發動了政變,而他是西北邊境省的普什圖人,普什圖人想奪權,但是普什圖人在巴基斯坦佔比也只有11%左右,必須跟最大的民族旁遮普人合作。
奪權之後,如果繼續定都在喀拉蚩顯得有點不合適,因為隨時有可能被重新奪了回去,兩族一商量,遷都吧,這就選了在拉瓦爾品第旁邊營造一個新城作為首都,這就是——伊斯蘭瑪巴德。為什麼選這裡,除了軍事上的因素之外,還有這裡位於普什圖人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人的旁遮普省的中間地帶,達到權力平衡。
1958年阿尤布·汗上臺,1959年初宣布研究首都問題,6月宣布臨時遷都拉瓦爾品第,並營造伊斯蘭瑪巴德,這難道沒關係?
伊斯蘭瑪巴德距離克什米爾不到50公裡,距離印巴分界線不足100公裡,這樣的距離即便是火箭炮都可以覆蓋,為什麼要選擇這裡呢?不怕印軍的一個突擊將首都給端了?
先來看看伊斯蘭瑪巴德的地理位置。
伊斯蘭瑪巴德西邊有一座城市——白沙瓦,白沙瓦西側16公裡處有一個山口——開伯爾山口,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這是哪裡了吧。開伯爾山口,全長53公裡,最窄處不到600米,跟中國的函谷關一樣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歷史上所有的入侵印度的西北遊牧民族,無一不是經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次大陸搶金奪銀,建立莫臥兒帝國的帖木兒六世孫巴布爾,就是在1526年率領大軍經開伯爾山口,來到德裡以北80公裡左右的帕尼帕特,擊敗了德裡蘇丹國,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歷來凡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的民族,在印度次大陸上沒有一個空手而歸的。
開伯爾山口至今仍是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的必經之路,對於這個山口是印度的夢想,因為只有佔據了這個山口才有進入阿富汗,進入中亞,從而成為影響全球的大國。君不見,數千年來,大部分的大國,都會插足重要或者阿富汗,尤其是近代以來的英美蘇。
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巴基斯坦阻斷了印度拿下開伯爾山口的可能,也就斷了印度的夢想,除非印度發動一場滅國之戰。
也許你會說,沒有開伯爾山口,還有克什米爾,只要拿下這裡也可以進入中亞。這也是為何選擇伊斯蘭瑪巴德的第二個原因,克什米爾是巴基斯坦的命門所在,所以必須重兵防守,最高等級的也就是效仿中國的大明朝「天子守國門」。
克什米爾地區,多是高山峽谷,居民多是沿河谷定居,所以想要進入克什米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沿河印度河逆流而上,而伊斯蘭瑪巴德正是處在克什米爾和印度河的結合處,是控制克什米爾的一個最佳戰略要點。
看地圖,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有一座重要的城市——查謨,定都於此,可以威脅查謨,讓印度常年保持大量的兵力駐紮於此,牽制印度。
從中國進入巴基斯坦最便捷的路線是哪裡?就是經新疆,穿越巴控克什米爾,到達伊斯蘭瑪巴德,面對印巴力量失衡的情況,巴基斯坦必須緊靠北方,縮短與北方的距離,伊斯蘭瑪巴德就是最佳選擇。
可是伊斯蘭瑪巴德距離印巴邊界這麼近,不怕印軍打過來嗎?
再看一看地圖,巴基斯坦控制著克什米爾地區山脈的山脊線,距離固然只有幾十公裡,但是要想直線打過去,就得打穿幾十公裡的山脈翻山過去,不過大規模機械化部隊進軍根本行不通,否則就只能老老實實的先打拉合爾,從平原進軍伊斯蘭瑪巴德,這也是每次印巴戰爭印軍的常規路線,就像諸葛亮北伐,每次必出祁山一樣。而且伊斯蘭瑪巴德,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不是那麼容易被攻破的。
當然想要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因為巴基斯坦整體實力不足,當戰爭發生時必須寄託外部幹涉,比如第二次印巴戰爭發生,中國就進兵中印邊界進行策應。
如果戰爭進行到這份上還沒有大國幹涉的話,除非巴基斯坦建都興都庫什山脈以西,否則哪裡都是白搭。
巴基斯坦遷都伊斯蘭瑪巴德,已經是盡最大可能掩蓋了自己因整體實力不足而導致的在克什米爾爭端上的不利地位,強化了攻守兼備的屬性。
世界各國的遷都無一不是花費十幾年幾十年的論證建設,而巴基斯坦,1959年初宣布營建新都,當年就先遷都拉瓦爾品第,顯示了巴基斯坦的決心。1960年正式開工,1967年部分遷入,1970年全部完工,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如今伊斯蘭瑪巴德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拉合爾成為文教中心,喀拉蚩作為全國最大城市成為經濟和商業中心,分別承擔了不同的功能,也分散了風險,促進了內陸國土的開發。
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更是讓伊斯蘭瑪巴德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也許在將來,伊斯蘭瑪巴德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會發展成為一座經濟中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