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五個小孩失蹤之謎(根據韓國三大謎案拍攝)
2023-06-18 09:56:39 2
韓國有三大未解懸案,
華城連環殺人案、李炯浩誘拐案、青蛙少年失蹤案。
前幾天,我們剛剛分享了由李炯浩誘拐案改編的電影《那傢伙的聲音》,
今天番茄將再次帶來三大未解懸案中最殘忍的一宗——
《青蛙少年失蹤事件》
說這宗案件最殘忍,
是因為受害者是五位尚未成年的孩子。
1991年,韓國大邱。
時值假期,當地的五名孩子結伴前往山中捉青蛙,
可誰也沒能想到,此行竟然成了孩子們的亡命之旅。
孩子們失蹤後,當地警方調查無果。
隨著事件發酵,警方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共動用了包括軍隊在內的32萬人力展開地毯式的搜索。
然而孩子們依然下落不明。
五年後,失蹤案原本已經被世人所淡忘,可突然有人針對此案又展開了「民間調查」。
主導調查的人,是一位電視臺編導——姜志勝。
志勝原本是首爾的王牌編導,然而他因為節目造假,被電視臺下放到了大邱。
志勝是那種為了收視率不擇手段的人,
此番再次翻出青蛙少年失蹤案,他的目的同樣不是為了讓案子沉冤昭雪,而是妄圖製造噱頭讓自己在業界翻身。
配合志勝「破案」的,是大學教授黃宇赫。
黃教授專攻行為學和心理學,他對當年的案子相當關注,而且憑藉著大量的調查和理論分析他甚至鎖定了嫌疑人。
黃教授堅信,犯罪兇手是鍾浩的父母——即一位「青蛙少年」的家屬。
黃教授的主張並非空穴來風,
他引論據點,向志勝闡述了自己的「破案經過」:
其一,鍾浩母親在孩子失蹤兩個月後曾接到一個來自兒子的電話。
可是其母卻異常平靜,這點有違常理。
其二,鍾浩父親對於黃教授的造訪異常謹慎。
而且當黃教授到茅房如廁時,其父更是故意尾隨監視,顯然心中有鬼。
其三,鍾浩奶奶悄悄向黃教授比劃出詭異的手勢。
基於為行為學的深入分析,黃教授有理由相信這是在指正孩子的父母。
有了這些「鐵證」,黃教授和志勝憑藉著影響力說服了警方,最終警方決定重新調查鍾浩父母。
黃教授甚至信心滿滿的指出了拋屍地——鍾浩家的茅房。
很快,黃教授拉著警方來到鍾浩家尋找屍體,全程還有姜志勝的團隊進行跟蹤報導。
然並卵,
茅房裡的糞便被抽光了;
小院也被掘地三尺;
黃教授和警方卻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所謂的「定案尋屍」完全變為了一場鬧劇。
看著「青蛙少年」的父母們嚎啕大哭,
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的傷疤被再次掀開,而且有人還在上面撒了一把鹽。
禍首,自然就是黃教授和姜導演。
鬧劇之後,姜志勝方才初醒。
對於鍾浩父母的誣陷,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2002年,兩名探險者在大邱的臥龍山上意外發現了一具骸骨。
警方在介入調查後,在此處發現了五具少年的遺骸。
經過確認,這正是「青蛙少年」的屍骨。
時隔整整十一年,孩子們的下落方才重見天日。
無辜的孩子們早已命喪黃泉,這或許是在許多人的意料之中。
可是讓人難以釋懷的是,
經過法醫鑑定,孩子們在遇難前曾遭受過殘忍的虐待。而兇手很可能是一位反社會的精神變態者。
姜志勝作為整個事件的見證者,心中始終對青蛙少年的家屬們心懷愧疚。
此次孩子們的屍骨被意外發現,他依然在全力追蹤進展。只不過此次不為名利,而是為了案件能夠有所突破。
志勝找到了當年調查失蹤案的警方負責人,
後者告訴志勝,其實警方有一個高度懷疑的嫌疑人,不過苦於沒有證據,無法將他繩之以法。
憑藉著警方負責人提供的線索,志勝按圖索驥,竟找到了他的住所。
姜志勝偷偷潛入他的家中,竟然發現此人捆綁書籍的結扣方法和捆綁屍骨的方法完全相同。
不僅如此,姜志勝還發現嫌疑人在屠宰場工作。
他用來殺牛的器具所留下痕跡竟然和青蛙少年頭骨上的傷痕如出一轍。
難道他真的是青蛙少年失蹤案的真兇嗎?
正當姜志勝準備進一步深入跟蹤調查的時候,
敏感的嫌疑人發現了志勝的行動。
而嫌疑人的瘋狂程度超過志勝和觀眾的想像。他並沒有逃,而是選擇了主動出擊。
他不僅暗中跟梢志勝的女兒,還直接向志勝發起了挑釁並將其打得遍體鱗傷。
嫌疑人心知肚明,
無論是警方還是眼前的志勝,都沒有證據將自己定罪。
而此時導演和男主對這個嫌疑人的深入調查也戛然而止,給觀眾留下了一個無聲、無奈、無力的結尾。
《青蛙少年失蹤事件》,豆瓣評分7.5。
真實的青蛙少年失蹤案,1991年孩子失蹤,2002年發現遺體,2006年公訴失效。
在當時,這起案子甚至驚動了韓國總統。經過青瓦臺的特別指示,警方動用了包括軍隊在內的人力約32萬,並印發了約2億張傳單,在全國各地進行調查。
可最終調查沒有任何結果。
影片導演雖然在電影中杜撰出男主對一名嫌疑人的調查,可實際上案件的真兇卻眾說紛紜。
其中既有變態兇手虐殺致死的消息,也有陸軍兵團訓練誤傷等傳言。
然而因為缺少實證,這起震驚全國的失蹤案和另外兩起懸案一樣,無疾而終。
不過這三部由未破解的懸案改編電影,視角和著眼卻完全不同。
《殺人回憶》是警方視角,面對華城變態殺人魔,電影把觀眾完全帶入驚悚的案件之中;
《那傢伙的聲音》是受害者家屬視角,沒有驚心動魄的警匪纏鬥,相反把孩子父母的無助和崩潰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相比之下,番茄覺得《青蛙少年失蹤事件》的視角最為獨特——旁觀者視角。
在面對這樣一起揪心的慘案時,我們作為旁觀者是怎樣的心態呢?
在電影前半段,隨著黃教授和姜導演「破案」,或許觀眾們也在跟著一起抽絲破繭。
我們甚至也曾一度認為:
哦,教授分析的對啊,很有可能是某個孩子的父母賊喊捉賊,殘害了幾個可憐的孩子。
可到後來,我們才發現黃教授只不過是個靠臆測斷案的荒唐專家。
在旁觀者的人群中,
大多數人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在長籲短嘆之後就將事件漸漸淡忘;
可還有些人,他們懷著惡意揣度著真相。他們或為骯髒的利益,或為飄渺的虛榮。
這些人可能是別有用心的編導、道貌岸然的教授,
也可能是狂噴的鍵盤俠、隨意表態的大V。
他們就是險惡的旁觀者,
說這些人在「蘸人血吃饅頭」,恐怕毫不為過吧。
就這樣,懸案變成了一個背景。
背景下有受害者,但更多的是旁觀者。
這種視角和對社會的深入思考,真的是這部作品尤為獨到之處。
而每每看到這種令人揪心的作品時,
番茄總希望世界和平,但這個願望或許太過遠大。
不過今天,番茄只希望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不要當一個冷漠,甚至是心懷惡意的旁觀者。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張際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