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戲說城市能源)
2023-06-18 04:13:16 1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北京的垃圾分類終於要動真格了。
「蒼天饒過誰,終於輪到你北京了,哈哈!」——垃圾分類快一年的上海發來賀電。
從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開始施行。接下來越來越多的城市也要開始垃圾分類了。你準備好了嗎?
垃圾分類運輸車「變形金剛」
5月1日亮相北京朝陽區
為什麼中國這麼急著搞垃圾分類?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因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垃圾製造大國。
中國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高達數億噸,並以大約每年8%的速度遞增。這是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杭州市三年的垃圾可填滿整個西湖。 拿北京來說,2019年北京日均垃圾的產生量2萬多噸,日處理能力3萬多噸,看上去處理能力還有一定富餘對不對?但其中近8000噸處理能力是通過直接填埋的方式進行的!要知道,填埋相當佔地方啊,而且土地也有用完的一天。
在2010年,一部《垃圾圍城》的紀錄片震驚世界。這部紀錄片展示了光鮮亮麗的北京被周圍大大小小的垃圾場包圍,它們組成了北京的「七環」。
和「垃圾圍城」相應的卻是嚴重不足的城市垃圾處理。中國目前有2/3的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而垃圾分類可使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減少2/3。
所以現在才開始垃圾分類,很突然嗎?一點也不早!只能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吧。
畢竟,你對自然所做的事情(好或壞),大自然都記著,並且早晚會返回到你自己身上甚至子孫身上。
北京不少公共場所「上新」了
四個色號的分類垃圾桶
你對垃圾知道多少?
不知道?那麼科普時間到了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的生活每天都產生垃圾,但是我們對身邊無處不在的垃圾了解得太少了!作為媒體,《中國城市能源周刊》關注城市能源轉型、環保低碳,本報記者有幸實地學習了關於垃圾處理的更多案例,並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城市生活垃圾的前世今生》。
我們俗稱的生活垃圾是固體廢物(簡稱「固廢」)的一種,其他的像建築垃圾、廢氣廢水等不屬於咱們分類的範疇。
「限塑令」已經十年,塑膠袋收費已經成為習慣,但白色汙染有增無減。我尋思,原因可能包括一種新事物——外賣餐盒。那傢伙,數量是相當驚人!
但每個人都知道黑色汙染是什麼嗎?黑色汙染是相對白色汙染而言的汙染,主要是指廢橡膠,主要是廢輪胎對環境造成了汙染。
全世界每年有數十億條廢舊輪胎產生,但是回收量及利用率非常低。廢橡膠在自然條件下很難降解,不管是扔了還是埋了,很多年也不會腐爛變質!如果不採取措施直接就堆放或使環境惡化嚴重,堆放時間長了會老化,釋放出有害有毒物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城郊結合處,你都能見到綿延上千米、像小山一樣的廢舊輪胎堆積點。
廢輪胎是有名的「黑色汙染」
越積越多的輪胎長期露天堆放,不僅佔用了大量土地,而且經過日曬雨淋,極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還容易引發火災,釋放有毒氣體,火焰很難撲滅。
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你覺得北京搖號難,可是全國私家車都超過2億輛了,天啊),廢舊輪胎的生成量也跟著增加,汙染造成的危害可能會遠遠大於白色汙染。
目前,對非橡膠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土法煉油,因為分回收成本低,而煉油價值高,利潤相當誘人。然而危害特別大,會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
那麼怎樣環保利用呢?翻新回用可以是主要方式之一,此外還可以裂解製取油氣和化學品,以及轉化成膠粉重新利用,比如摻入瀝青裡面等等。
舉了廢舊輪胎這個例子,咱們也許就能意識到,垃圾,也許真的只是放錯地方的寶貝啊。
垃圾分類後去哪兒啦?
用處大著吶!
對廢品進行回收利用,現在有個詞叫「循環經濟」,可以減少產品材料消耗,從而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減排的主要途徑之一。
記者曾參觀過河南洛陽循環經濟園區,那裡已經形成了「廢機動車一廢鋼一鋼鐵一機械製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一塑料、玻璃、電路板—塑料製品、電子器件」兩條循環經濟產業鏈。真的是上面那句「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財富」~
「低碳」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後變成人人熟悉的詞,但是你知道嗎?每一噸垃圾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後,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高達半噸,貢獻老大了!這也是垃圾分類的價值所在。
有用的垃圾回收利用,有害的垃圾單獨處理,那麼剩下的大部分垃圾能幹啥?
焚燒發電呀!
你知道嗎?全國每年光焚燒垃圾發的電就有幾十億度呢,非常可觀的量。
但是垃圾發電最讓人害怕的就是「二噁英」這個傢伙,這是210種有毒化合物的合稱,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化合物,有致癌性。
「垃圾發電是利國利民,建在你家門口試試?」
這些是老百姓對於垃圾焚燒發電想支持,卻都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的最大顧慮——鄰避效應啊。
記者曾去河南、湖北的兩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採訪,都是在遠離聚集點的工業園區。記者仔細觀察煙囪和水質,問了又問,替大家放心了:因為現在環保特別嚴,他們所有的煙囪都接入生態環境部在線監測,一旦數據超標就會吃到嚴厲的罰單。所以大家基本不用擔心環保或者健康問題。
垃圾分類之前,環衛運來的垃圾啥都有:果皮,塑料,剩飯……運到發電廠之後要先堆積起來「晾一晾」,否則水分太大,燃燒熱值很低。堆積時流下來的水叫滲濾液,也是有毒有害的,經過處理之後就在廠子裡循環利用了。而且燃燒剩下的殘渣細灰會進行做成環保磚來用於鋪路等。
這麼物盡其用,真是個小機靈鬼呢!
經過處理後的滲濾液對比
奧地利維也納的垃圾發電廠也可以美得像童話城堡。圖片來自網絡。
然鵝,並不是全部所有垃圾適合燃燒,比如廚餘垃圾水分特別大,更適合回收進行以資源化利用(比如生產肥料,但是大骨頭不行,太硬會把粉碎機的「牙」硌壞的,記得放到「其他垃圾」裡哦),真正適合燃燒發電的只有幹垃圾。
所以如果真的將前端垃圾分類、中端的循環利用、後端的發電銜接起來,實現最大化利用和環保,那麼受益的還是咱們自己。
講真的,不要嫌麻煩,垃圾分類這點兒舉手之勞的「小事」,沒準咱們可以成為拯救地球的英雄呢,你說是不是?
最後,不來點兒乾貨怎麼對得起你認真看到這裡呢?垃圾傻傻分不清楚怎麼辦?奉上北京垃圾分類官方小程序「垃分寶典」一部!
在這款神奇的小程序裡,輸入垃圾名稱,就會顯示查詢的垃圾屬於哪一類,它的「同類」都有誰、該如何投放等。不僅支持文字搜索,還配有拍照識別和語音查詢功能,直接拍照上傳照片,或是直接說出垃圾名稱,就能迅速查詢啦。
「垃分寶典」小程序界面
責編 | 齊琛冏
猜你想讀
棘手的醫廢,可否在普通垃圾發電廠「變廢為寶」?
一年4800萬度,你丟掉的口罩居然能發這麼多電!
本文為《中國城市能源周刊》原創首發,經授權後方可轉載,聯繫方式010—65369458或直接在後臺留言。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彩,雙周刊,每期4個版面,每周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公眾號:中國城市能源周刊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城市能源周刊,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