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泉流進萬家的城市)
2023-06-17 19:30:58 3
鴨綠江從天池之巔縱身躍下,撒著歡兒地跑出三百公裡,這才顧上喘口氣兒,放慢腳步,在這群山環繞的地界舒展開妙曼弧度,圈出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小城——臨江。
臨江屬於典型的局地小氣候。冬季,冷空氣受山地阻隔,無霜期明顯長於老嶺以北地區;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沿著鴨綠江到達臨江,氣候涼爽溼潤,加之境內森林密布,形成冬無嚴寒、夏鮮酷暑的沿江氣候,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美譽。春則山花爛漫,夏則漫山滴翠,秋則楓葉流丹,冬則白雪皚皚,臨江呈現給世人的是四時盛景、五彩斑斕的美麗畫卷。
4000年前,肅慎、穢貊人就定居於此、繁衍生息,在臨江厚重的史書上寫下序言。
1300多年前的唐朝渤海國時期,臨江就設為西京鴨綠府,稱神州,正式納入封建文化管轄體系。
至20世紀20年代末,臨江憑藉鴨綠江這條黃金水道,已發展成水上交通的重要驛站。每年冬天都有數萬人進山伐木作業,待春暖花開,把運下山的木頭紮成木排,順江漂流直下到丹東,由此誕生出了「木把文化」。當時的臨江,可謂:艚船聚泊,商賈雲集,生意興隆,百姓衣食無憂,一派繁華氣象,羨煞周邊百裡城鎮。
臨江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藏,引起日本侵略者的覬覦。1927年春,日本駐安東領事館,企圖在臨江設立領事分館,消息傳出後,臨江數萬民眾舉行示威遊行,誓死抵抗。這一行動很快得到全東北乃至全國人民的聲援。經過兩年多的頑強鬥爭,日本人不得不取消設領,臨江人民取得了拒日設領的最終勝利。
1945年8月18日凌晨,末代皇帝溥儀,在臨江市大慄子宣詔退位,標誌著偽滿洲國的徹底終結。
抗日的烽火在臨江這片熱土上熊熊燃燒。1934年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臨江板石溝宣告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這是東北抗聯史上的一個大事件。
為了鞏固南滿根據地,牽制國民黨主力攻打北滿,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肖勁光、肖華的直接指揮下,打退國民黨10萬軍隊的進犯,取得了「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原瀋陽軍區一位首長長期深入考察研究,總結出:「四保臨江」戰役是中國解放戰爭的起點,是中國革命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轉折點,是我軍政治工作的閃光點。在這次戰役中,老區人民積極參戰支前,做軍鞋,救傷員,運送彈藥,非凡的覺悟,時人感動,後人銘記。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臨江再次成為支援前線的大後方。臨江人民為子弟兵騰房子、燒炕、做飯、拆洗衣服,自願捐獻燒柴、甘草和飛機、大炮款。戰勤大隊、民工大隊積極配合志願軍搭設水面浮橋,赴朝鮮戰場搶修公路,修復橋梁,甚至冒著敵機轟炸掃射,千方百計往前沿陣地運送軍用物資,把傷員運到後方醫院,被譽為「打不垮、轟不斷」的鋼鐵運輸隊。
鴨綠江水承載著歲月之舟,不停地流淌。江水的吟唱,早已換成了新時代的旋律和樂章。
勤勞的臨江人民手握畫筆,繪出了今天幸福、和諧、宜居的畫卷。當年矮小的土坯房早已不見了蹤影,如今早已是高樓聳立,霓虹閃爍,柏油路面寬闊平坦,直通千裡邊關。
江心島本是一片沙洲,如今已被改造成一個美麗的公園。有一種誇張的說法,夏日每天臨江市有近一半的市民,會去江心島納涼遊玩。漫步江心島,我喜歡聽江邊婦女浣洗衣服時的棒槌聲,我喜歡看釣魚人釣上一條半斤多重的重唇魚時,手上的忙亂,臉上的欣喜,我喜歡融入遊人們散步、唱歌、打拳、跳舞無意中繪出的「仲夏上島圖」。
臨江如畫,且多是畫中有畫。古有「臨江八景」,今人更是推出臨江「十大景觀」。
登臨老禿頂子,觀朝霞萬道、看百裡雲海;高山之巔,綠草如茵,巨石棋布,散落的牛羊或覓食或小憩,無主般的悠閒;偶見幾棵扭曲的枯樹,倔強地將虯枝伸向天空,定格出生前對命運的掙扎和反抗,像一副蒼涼而又悲壯的畫卷。
而溪谷,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溫婉明媚,賞楓葉、枕碧草、望閒雲,同是高山,卻和老禿頂子各有各的風姿。下得山來,到老三隊泡泡溫泉,凡塵頓消、寵辱皆忘,這來自地心的溫暖是造物主賦予臨江人的厚愛。
至於石林、金銀峽、五棚湖、松嶺雪村、嶺上楓林、珍珠門瀑布……處處皆景,無一不美,窮盡筆力難描繪之萬一。臨江這方小小的山水,仿佛被天使親吻過的明珠,被鄭重地安放於此,所謂地靈人傑,無非於是。
臨江最不缺水了,可前些年竟無礦泉水廠在這落地。時任臨江市委書記張習慶堅信:一定有優質的水源在哪兒等著我們去發現。他親自帶人漫山遍野找水源,終於找到了隱居在七道溝裡大片礦泉群。潺潺湧動的礦泉,日儲量竟達到6.8萬噸!
一番科學的論證、設計之後,市裡迅即啟動了引泉入城工程,直徑近一米的全封閉無汙染輸水管線鋪設了106公裡,工程耗時一年零一個月竣工。工程不但引來了農夫山泉在此建廠,更是讓清純甘甜的山泉水,歡快地流進了每一個臨江百姓家。
「中國最美縣城」「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具開發價值的十大旅遊城市」……臨江,像一位光環籠罩下的仙子,凌波而立,超然除塵,讓世人流連,供人們詠嘆。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編輯:吳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