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靖難時期這六位名將的結局)
2023-06-06 00:43:51 2
45集歷史電視劇《山河月明》,最終在前兩天的星期五迎來了尾聲。
《山河月明》海報
相信看過它的朋友們都知道,該劇遭遇了大量的剪輯刪減,導致前後劇情的銜接問題很大,併兼有不尊重史實的蒙古「白月光女」的多餘戲份,可以說一定程度上讓人大失所望。
但對於筆者個人而言,該劇還是略有亮點。
其中一個亮點,是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經過何晟銘老師的傾情演繹,一個仁慈敦厚、果敢自信的太子形象在熒幕上活靈活現,也彌補了朱標在歷史上相對模糊的記憶。
持重有謀的懿文太子朱標
而另一個亮點,則是靖難之役時的戲份,這一時段的劇情相比之前要更加連貫,不僅場面宏大,而且對靖難名將的著墨也比同類題材的影視劇要多。
張玉在朱棣這邊的陣營裡,最先出場的靖難名將是張玉,他最開始的身份是北元的樞密院知院(符合真實歷史),後來投效朱棣麾下,並隨後者在靖難之役中鞠躬盡瘁,最終在東昌之戰中為救朱棣而不屈身死,他犧牲的鏡頭可以說是十分讓人血脈噴張。
張玉不屈身死
鐵鉉反觀建文帝這一邊的人物,劇中則對鐵鉉著墨頗多,他最初登場時是姚廣孝的徒弟,隨即與青年朱棣產生了不少交集,後面又參與了皇太孫立儲,最終與朱棣交惡。(全屬演繹情節)
靖難之役爆發後,他站在了朝廷這一邊,並以山東布政使的身份在濟南重挫朱棣,讓後者結結實實地吃到了自起兵以來的第一大敗仗。戰爭結束後,鐵鉉不屈身死,而在真實的歷史中,他的死是更加慘烈的磔刑。
劇中鐵鉉請求朱棣賜死的鏡頭
該劇結尾時,除了張玉、鐵鉉以外,僅對陳亨、丘福、徐輝祖這些名將的結局有所交代,但不知道是因為剪輯刪減太多的原因,還是因為劇情已不再需要。像盛庸、朱能這些名將的結局大都未能提及。下面,筆者就為大家列舉一下:
盛庸盛庸在劇中登場時的形象是北元降將,並做出過出賣張玉的苟且行為。
實際上,這一段並不符合歷史真實,因為盛庸在洪武年間就已做到了都指揮使,吃的完全是大明皇糧。
「盛庸,不知何許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揮。」
——《明史•盛庸傳》
濟南之戰開始後,盛庸同鐵鉉一道攔擊燕軍。他巧妙總結了燕軍的作戰思路,使朱棣嘗到了第一次敗績,隨後在東昌之戰中又讓朱棣痛失愛將張玉,使後者消極了一段時間。
東昌之戰後,盛庸的事跡便再未交待。實際上他還曾在夾河之戰中大破燕軍,並斬殺朱棣愛將譚淵,威赫一時。無奈燕軍一路避實擊虛,越戰越勇,盛庸苦戰不敵,只好退守南京,最終在南京城陷後率餘部投降。
永樂元年(1403),盛庸辭官歸隱,卻無奈被人誣告而情緒低落,不久自殺,一代名將也就此隕落。
朱能歷史上的朱能比朱棣小了整整十歲,他是通過承襲父職而效力於朱棣帳下,也是燕王藩邸中年齡最小的將領。
而在該劇中,朱能搖身一變,反倒成了朱棣微服從軍時的好大哥,也是引來了不少吐槽。
在朱棣身邊的日子裡,朱能任勞任怨,逐漸成為了前者的心腹猛將。靖難起兵時,他與張武、張玉等人也是對朱棣竭盡輔佐之能事。
當劇集進入到張玉在東昌之戰中深陷包圍時,出現了這樣一幕:朱能拼死攔下想要回身救援的朱棣,並曉之以情。這一幕也讓人十分動容。
靖難之役結束以後,朱能受封為成國公,餘下事跡再未展現。他的最終結局是在南徵安南的路途中染病而亡,年僅37歲。朱棣特意為他輟朝五日,並追封他為東平王。
「永樂四年七月詔能佩徵夷將軍印,由廣西、雲南分道討安南,帝親送之龍江。十月行次龍州,卒於軍。年三十七。能於諸將中年最少,善戰。」
——《明史•朱能傳》
相較於丘福、張玉、譚淵這些靖難起兵的手足兄弟,英年早逝的朱能比起他們居然還算善終,這也算是十分弔詭了。
張武歷史上的張武是軍戶出身,因為勇猛豁達,他不僅做到了燕山右護衛百戶,而且也收穫了朱棣的青睞。
但在該劇中登場時,張武的身份就成了鳳陽的屯田百戶。因朱棣要調查勳貴貪腐案,他被頂掉了職位,從而對前者暗生嫌隙。好在誤解很快消除,他便從此追效在朱棣左右。
靖難戰爭爆發後,張武緊跟在朱棣身後,並隨軍相繼攻克了薊州、雄縣、鄚州。又在真定之戰中大敗老將耿炳文,累功卓著。
尤其是攻取雄縣之戰,劇中對張武有過一段特殊刻畫。只見張武帶領一眾敢死隊士兵,趁南軍守將喝酒鬆懈之機,用鉤繩奪城而入。這一段鏡頭充分展現了張武果敢自信的一面。
「成祖即位,論功封成陽侯,祿千五百石,位次朱能下。」
——《明史•張武傳》
朱棣奪位登基後,張武的事跡同樣沒了下文。事實上他在靖難成功的短短一年後便病逝了,身後被朱棣追封為潞國公,諡號「忠毅」。
張武的一生,就同後來的美國名將巴頓一樣,在完成戰場上的使命之後,靜靜地謝幕了。
譚淵朱能承襲父職,張武做到百戶,他們的戰友譚淵則是承襲父職的副千戶。
歷史上的譚淵在靖難之前的事跡鮮有記錄,不過在電視劇裡,他被描述得不少。
在劇中他的身份是錦衣衛指揮使,不但跟在朱棣身邊鞍前馬後,而且在查抄一眾不法勳貴的時候極富智謀,可謂忠心耿耿、兢兢業業。
靖難之役時,譚淵隨燕軍參與了攻破九門、奪取雄縣的戰爭,又在鄚州南部的月漾橋大破建文軍隊,最終官升至都指揮同知。
靖難戰爭的戲份在電視劇中可謂舉足輕重,包括對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濟南之戰、東昌之戰、靈壁之戰等等都有著充分的著墨。但對於發生在東昌之戰以後的夾河之戰,劇中則無一描繪,譚淵正是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
東昌之戰大敗後,朱棣深以為恥,繼續發兵進擊,與南軍爆發了夾河之戰,此時對方的總指揮仍是盛庸。後者將戰陣排列得相當齊整,使燕軍屢屢受挫。
眼見戰事緊張,譚淵的急性子上來了,他縱馬率領一眾士兵橫衝南軍大營,不料馬失前蹄,他在糊裡糊塗中就被敵軍斬殺了。
此時,距離靖難勝利僅有一年時間。朱棣登基後,譚淵被追封為崇安侯,諡號「壯節」。
平安作為南軍方面的絕對大佬,平安在該劇中登場較晚,直到北平之戰開始以前才出現在觀眾視野。
在劇中他的出場身份是濟寧衛指揮僉事,這是符合史實的。因為他也是繼承父職的後起之秀,他父親在世時還是明太祖的養子。
歷史上的平安一直是個讓朱棣無比頭疼的存在,他不僅在濟南、夾河、淝河等幾場戰役中重挫朱棣兵鋒,還屢斬燕軍將領,可以說是建文帝在前線最踏實的依靠。
儘管平安在戰場上並不掉鏈子,但無奈事不由人,一切仿佛都是天命。燕軍南下進逼平安駐紮的靈璧時,發射了三炮進軍的號令,由於此令與南軍一方出發的號令一致,竟導致南軍士兵爭相奔往營門,形勢瞬間大亂。燕軍乘此時機,發起了進攻,南軍大敗。這段情節在該劇中得到了充分的還原。
不過在該段演完以後,平安的戲份隨即結束了。歷史上的平安正是在靈璧之戰結束以後成為了朱棣的俘虜,旋即被後者赦免了死罪,最終被押往北平。
朱棣即位後,平安一度被升任要職,結果才過7年他就自殺了,原因竟是朱棣在巡視北平時不經意的一句話:
「平安還在世嗎?」
「永樂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將至,覽章奏見安名,謂左右曰:平保兒尚在耶?安聞之,遂自殺。命以指揮使祿給其子。」
——《明史•平安傳》
六年以後,素有「明初第一才子」之稱的解縉,也是因為同一句話而被殺。
耿炳文如果不打上人物標註,這劇裡的耿炳文只會讓我聯想到劉伯溫。雖然鄭曉寧老師已演出了一位武將的莊嚴肅殺之氣,但看著還是非常讓人跳戲的。
在最開始的劇情中,耿炳文被拍成了與少年朱棣格格不入的反派。儘管這個橋段與史實不搭,但耿炳文確實是朱棣在戰場上最重要的對手之一。
朱棣靖難南下時,65歲的耿炳文被建文帝委任為北伐軍主帥,與燕軍交鋒,兩軍最終在河北真定遭遇。
耿炳文剛在真定紮營,就遭到了燕軍偷襲,損失慘重,甚至連前來增援的偏將潘忠、楊松也遇伏被俘,幾場戰鬥下來可謂敗績連連。不過他也是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轉而選擇了堅城固守。由於耿炳文本身就以善守而見長,朱棣在前方和南兵僵持三天後就撤兵了。
誰知局勢剛有好轉,建文帝反倒給朱棣送上大禮,他居然派出了能力低下的李景隆來取代耿炳文,最終導致了前方戰事功敗垂成。
關於這一部分的內容,該劇中也有非常詳盡的反映。在拍攝向李景隆交接軍權的畫面時,劇中給到了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耿炳文一個勁地搖頭嘆息,仿佛已預知一切。
這是耿炳文的最後一個畫面。在離開戰場的4年後,也就是永樂元年(1403),他遭受了刑部尚書和都御史的雙重彈劾,自殺身亡,連他的幾個兒子也遭牽連被誅。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他才被追贈興國公,諡號「武愍」。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皆出自電視劇《山河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