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古鎮算個市嗎(有一個地方叫鎮遠)
2023-06-26 11:50:02
初識鎮遠,緣於好友@泡魚兒一句無心的話語,千年的古鎮---鎮遠的名字便悄然記在心中。今年七月,得以重遊貴州之時,便在遊完梵淨山之後直奔這個想念已久,素未謀面的朋友。在未到達鎮遠之前,腦海之中便時常浮現鎮遠古城的樣子:一帶藍瑩瑩的市河穿街而過,櫓聲唉乃,漾起淺淺的波紋,搖碎了被雨水漂洗得愈加烏黑髮亮的屋瓦,蓮青色的水閣、廊棚、吊樓、河埠頭,以及懸掛在長廊下的如火焰般跳動的燈籠......一切都如詩般地美妙。真正來到鎮遠,站在舞陽河邊看夕陽,走過一條條靜靜街道,才發現,這個千年的古城之美其實遠遠不止一面.......
古人認為:風水「為天地之文章」。在地球上大多數地區還處在蠻荒時代,一支古老的仡佬人便在石屏山下的峽谷中瀕水而居。五千年前,蚩尤部族戰敗遷徙,一支苗人自河南舞陽輾轉逆沅江上溯,進入湘黔邊境的崇山峻岭,與土著融合,並在這一帶建立部落酋長國——羅施國,石屏山下的原始村落,便是這個酋長國的都城,史稱「苗疆古城」。這條生命之河,就叫舞陽河,這個古城,就是未來的鎮遠。迴腸盪氣的舞陽河源自西部大山,自西向東穿流鎮遠,繞了一個巨大的「S」形太極圖,將鎮遠古鎮,貴州鎮遠城區一分為二,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太極圖城市風水,自明至清,更是府(州)衛(縣)同城,縣置南岸「魚眼」稱衛城,府設北岸「魚眼」稱府城,如此陰陽合一的太極城市形態,堪稱得天之獨厚。
鎮遠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長江水系上遊和貴州東南部,處於貴州高原東部武陵山餘脈的崇山峻岭之中。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鎮遠東界湖南新晃,南臨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石阡,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進入鎮遠之前,會經過一個觀景亭,從這裡可以俯看整個鎮遠古城
鎮遠當年作為西南軍事重鎮,綿延不絕的過往軍隊和日益增多的駐軍,激活了鎮遠的商貿業。而緬甸、泰國、越南,乃至印度各國的使臣、商人,取道鎮遠水路,去湖南、入長江、上京城;抑或出洞庭、逆沅江、溯舞水,到鎮遠下船,再沿古驛道出雲南、入緬甸、走暹羅、達印度。這條古驛道的國際通道,就是歷史上頗負盛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一眼望去,仍能想像當年的繁盛之景。
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人文古蹟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僅鎮遠古城就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築50餘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
清晨時分,遛著愛鳥,哼著小調,古城快樂而簡單的一天又開始了
舞陽河風光
兩千年歲月足可把山頭風化融蝕,但鎮遠的古建築仍如美人出浴,風韻猶存。這是一片臨街現代磚瓦結構民居,但那馬頭牆的翹角飛簷,仍執著地堅守著先民的建築特徵。這種模式,是江西婺源與安徽徽州一帶的漢人創造的,歷史上稱為「徽派」建築。這種樣式,以磚牆隔離左鄰右舍,一為防火,二為安全,三為美觀。尤其那凌空欲飛的「馬頭」,別具一格,它與土家吊腳樓一樣受到全世界的讚賞。據傳,鎮遠徽派建築,源自明代徽軍入黔,而大批江浙商人、朝廷命官入主鎮遠,便也帶來家鄉的建築。走進鎮遠古城,你會為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巷古民居而嘆為觀止,自然也會勾起你對那片五彩斑斕的歷史雲霞而心嚮往之。
鎮遠城後是絕崖壁立的石屏山,前方峽谷圍合,舞陽河成了天光一線,此即湘黔交通之咽喉地。古人云:「山川雄竣,據沅湘之上遊,當滇黔之孔道,為西南一大都會。」「星分軫翼,地接荊梁,虎踞雄城,誠滇楚之鎖陰;龍盤峰峻,洵奧蜀之屏藩。……石屏山峭秀逸二仙五老之奇;鎮陽江清流分邛水石潭之派。貴州為四省腹內之區,而鎮郡尤全黔咽吭之地也。」(清欽命貴州提刑按察使姜開陽語)。清末西方一位傳教士說:鎮遠有黔國水城之風貌。
鎮遠有名的老大橋。鎮遠有兩座橋,新大橋和老大橋,新大橋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建的,故稱新大橋;而老大橋,叫祝聖橋。漫步老街,一路走上祝聖橋,踏在刻滿了歲月痕跡的橋上,那一瞬間,滄海桑田,風風雨雨,仿佛都只在一彈指間了。
鎮遠古鎮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與城外文化的融匯,使鎮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稱為「世界文化保護圈」。
雨後倒影在水中的古城
鎮遠古鎮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4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溫煦。鎮遠古鎮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傳統文化的迷宮」、「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的勝地」。集文化名城、名山麗水、自然文化、民族分情為一體。因此也被譽為「完美的山水古城、難得的度假勝地」。
泛舟舞陽河
美麗的鎮遠古城被舞陽河所環繞
孩子們在鎮遠老大橋上的銅像前嬉戲
在古城逛累了,還可以到街旁的小店給雙腳來一次「小魚SPA」
也可以品嘗一下當地正宗的冰甜酒、酸梅湯,保證你大呼過過癮
夜色漸濃,這時的鎮遠才真正熱鬧起來,舞陽河邊的美食排檔全部坐滿了食客,在徐徐微風中品嘗地道的酸湯火鍋
夜色下的鎮遠在舞陽河五光十色倒影的映襯下,更顯嫵媚動人
河對岸的古建築群就是著名的青龍洞
青龍洞,有「西南懸空寺」之稱。建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初聽"青龍洞"的人,會以為在貴州這個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帶,又多了一個溶洞。其實,從明朝初年開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這塊風水寶地,在山上建起了亭臺樓閣。建還建得奇,幾十座靠崖連洞的古建築都集中在中河山腰寬40米、高低約60米,長約300米的狹長懸崖地帶間,祠廟、道觀、學堂、會館構成了"青龍洞古建築群"。她背依青山,面臨綠水,宛如一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畫卷。
循著石板路,順著復興巷或四方井巷上山,你就會發現,另一個鎮遠出現在你的眼前,歷史的印記在這裡被一一呈現,仿佛瞬間穿越了時光,回到了千年之前的鎮遠
時光在這裡停留下來,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鎮遠古巷,是由一棟棟單體封火圍牆老屋有序排列的距離空間,這空間寬不過五六尺,卻依山坡之勢次級而上,這空間就顯出層次的節奏之美。在古巷尋覓,除了高牆大院那份神秘,就是偶爾擦肩而過的男女,這時,石板就會發出蹄踏之聲,形成一種回音,空曠而遼遠。在鎮遠,這樣的古巷大約還有十來條。鎮遠人說:其實這些巷子,過去都是山街,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高牆大院內面完成的。而最出名的巷子街有六條,照今人說就是「品牌」了,這頭牌、二牌……一直到六牌,還編成順口溜傳說至今:頭牌一枝花,二牌蓋過它,三牌金果鋪,四牌油炸粑,五牌開馬店,六牌賣豆渣。每張「牌」都是一部街巷傳奇。可而今,貴州鎮遠都成了悠遠的回憶。古巷深深深幾許?暮然回首,卻見一豔色女子正從斜門裡走出,便覺有種古典的情調在撥動心音。
可愛的孩子看到我在拍照開心的手舞足蹈起來
古往今來,鎮遠母乳泉———古井泉滋養了一代又一代鎮遠各族人民。她與鎮遠古巷道同類屬於鎮遠文物古蹟的組成部分。有的古巷道就是因有古井泉而得名的,如四方井巷、陳家井巷等等。僅在古城區,而今被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著名古井即有坐落在陽河北岸府城區的四方井、豬槽井、枇杷井、雷家井、陳家井和南岸衛城區的白雲泉、惠泉、元覺井、味泉(味井),號稱九大古井泉。
鎮遠的古井遍布全城、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清澈見底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餘丈的吊井。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且水質極佳,甘洌爽口,養育了世世代代的鎮遠人。當地人還會在井內養上金魚,聽說是為了防止他人在井水裡下毒,可見聰明之極呀。
從這些豪宅老屋門楣上的匾額,就可以大體了解豪宅舊主或祖宗的姓氏、籍貫、身份或文化追求。貴州鎮遠建築,或兩進,或三進,風格不一,均依山而建,皆深牆圍合,具有極強的獨立性盒私秘性,反映了宅主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情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座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門,都不開在正南方,多在東南或西南方的封火牆上切角開門,被戲稱為「歪門邪道」。據說一是財不露白,這是商家們共有的守財心理;二是南方生火,有避煞之意。貴州鎮遠辛辛苦苦攢家聚財,不能一火燒之。
凡鎮遠圍牆老屋,都有其不一般的建築藝術之美。幾乎每個門都有門頭裝飾。《釋名》說:「門,捫也。為人所捫幕也,障衛也。戶,護也,所以謹戶閉塞也。」門,作為宅院的「門面」、「門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直接代表著主人的品第等級盒社會地位,所謂「門第相當」、「門當戶對」,就是這個意思。在古代,家族中如有人加官晉爵則「五世承恩」、「一門衍澤」,家族的「門望」就可抬高,門檻也跟著做得越高。看看鎮遠豪宅之門,有富商之門,有大儒之門,也有高官之門,當然,更多的是貧民之門。豪宅門簷門罩的造型十分講究,翹簷、垂花柱、卷棚、匾額、石門框、門釘、獸面、門簪,乃至門聯等,皆精雕細刻、金碧輝煌。豪宅之門,不獨是屋主的面子,也是鎮遠歷史的面子,更是鎮遠人的面子。
鎮遠古戲臺位於鎮遠萬壽宮內,保存非常完好,雕刻工藝精湛,建造工藝十分高超。由江西富商建造,據說是貴州目前僅剩的,保存完好的兩個古戲臺之一。古戲臺臺口的雕刻《楊家將》,據說在文革期間,當地人用黃泥把這些雕刻填平,再貼上「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文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有人說「鎮遠是一幅畫」,是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的水墨畫,一點不過譽。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祁順曾寫道:鎮遠「多佳山水士大夫南邊多遊焉,或不得遊則有為恨者矣。」民國年間鎮遠專員戰鬥英雄華光也稱:鎮遠「有勝水名山,令人盤桓而不忍離去。」的確,鎮遠山水迤儷,風光迷人,大自然為鎮遠造就了舞水清、山峰秀、峽谷幽、溶洞奇、瀑布美,使它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人。鎮遠,我還會再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