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老司城詳細介紹(景區優秀講解詞湘西州老司城景區)
2023-06-26 09:10:24 1
編者按:
一份優秀的講解詞,是景區對市場的「敲門磚」。今年,2022湖南省等級旅遊景區講解員大賽面向全省553家等級旅遊景區,首次開展「優秀講解詞評選」,全面摸底現狀,以賽促優,以評選出的16件「優秀講解詞」,立標打樣作示範,加強景區講解詞的撰寫與規範表達,講好湖南故事。
即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優秀講解詞」展播專欄,將湖南等級旅遊景區的故事講給你聽。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觀光旅遊。
老司城是湖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地,興建於南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核心區面積25萬平方米,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它是永順彭氏政權統治古溪州地區近600年的治所,是古溪州政治、經濟、生活、文化和軍事中心,遺存年代涵蓋了五代梁、唐、晉、漢、周及宋、元、明、清等諸朝。縱橫交錯的八街九巷一顯當年「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的繁華。其澗溝與山嶺環抱,山川形勝、易守難攻,譽有「五溪之巨鎮,萬裡之邊城」。如今斷壁殘垣間,透露著遙遠神秘的歷史。
2001年,老司城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和「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它既是物質文化遺產,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靜止的文物,又是活著的文化;既是獨立的考古遺址,又是復活的遺產體系。這裡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蹟,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老司城與周邊清奇的山水融為一體,體現了文化與自然緊密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極具多元立體展示。這裡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館」,也是一處尋幽覓古的旅遊勝地。
老司城留存遺址很多,現成為遊客、專家、學者了解研究土家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的人文景觀。主要有祖師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宮、土司古墓群等。現在,就由我來和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老司城吧。
一、老司城貴族生活區
這裡是貴族生活區,它整個呈橢圓形,周長有400米左右,從東、西、北三面保存完好的城牆,可以看出當年土司宮城的恢宏氣勢,它分為金鑾殿、太極宮、壽宮、娛樂宮、丞相府等。公元1135年彭福石寵遷治所於福石城,其後繁榮昌盛近六百餘年之久,直到1724年,第34任士司彭肇懷將治所遷往新司城,福石城因治所遷至「新司城」,得到了"老司城」的稱謂。據專家考證老司城雖然沒有外城牆,但以山為障,以水為池,已構成了堅固的防禦,在通往老司城的各個山道隘口,還設有「八關一口一界」,防禦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由此可見,老司城選址在這裡,其主要目的在於軍事上的防禦。如今,老司城遺址只剩下了殘垣斷壁,保留下來的「排水系統」。至今還能用,在這裡,「排水系統」不僅能排洩雨水,生活用水,它的高度能讓一個成年人貓著腰身通行過去,如遇敵軍來犯或重大事件可通過這條通道逃生。「排水溝」上的城牆,這是遺址區中保存最完整的老牆體,其建造是用石灰,糯米漿,桐油,棉花等膠結而成,再用石塊鵝卵石鑲砌其中,保存到至今仍非常堅固,可見其古人的智慧。
二、老司城的衙署區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老司城的衙署區。它東北高、西南低,面積近9000平方米。東牆、南牆保存較為完好,殘高1-4米,牆體厚1米左右,最厚處達1.2米,用巖石條、巖石塊、大卵石拌以石灰、棉花等膠結而成,十分堅固。除了與宮殿區西南部、東南部相通的兩個門外,衙署區還有南門和西門。西門仍出露在地面上,沿用至今,以條石作石階,下通正街。衙署區依自然山勢築成八層平臺,從下而上,逐層上升,每一層都保存有保坎牆,一般殘高2米以上,建築遺蹟就分布在這些平臺上。衙署區在改土歸流後一直作為居民區,未經大規模的平土,因此,建築遺蹟保存較好。
大家請隨我來,眼前的便是衙署區保存完好的彭氏宗祠,它在土司「寢宮的後面,內供歷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態,槽楷如生,還收藏了歷代土司制定的三綱五常法譜。為明代完歷十九年(公元1501)第24代土司彭元錦任宣慰使時所建。從祠堂大門直到正街有一條200多米長的官道,要經過四個平臺和五段石階梯三十餘個石級,逐步高升顯出一種威嚴的氣派。祠堂門口有一對石鼓,估計每隻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間傳說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喝巴從離此百多裡的五官坪一隻手提一隻提到司城來的。祠堂前還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樹,據說是土司時代栽植的,現在這些桂花樹依然蔥蘢,每當八月桂花盛開時節,司城處處桂花漂香。
春天的左街全景(景區供圖)
三、老司城街巷區
現在我們腳踏的地方就是老司城街巷。老司城原來街巷密布、縱橫相通,相傳有八街九巷的格局。由於城內建築變遷以及自然破壞,現在尚有五街仍在使用。現有其名的有:正街(新街)、右街、河街、紙棚街、魚肚街等,其中以正街、右街保存最好。街巷全由紅褐色卵石嵌砌路面,鋪砌有菱形、三角形和直線組成的幾何圖案,整齊勻稱,古樸雅致,頗具民族特色。
正街在老司城宮殿區、衙置區的正前方,南北走向,是老司城土司時期的主要街道。正街保存較好,現仍為村民出入的主要道路。路面總長130餘米,最寬處達6米。
紙棚街是一條連接正街與河街之間的下坡街。民間相傳,紙棚街是買賣香紙的地方,為各地朝拜老司城廟祠服務的。民國至解放初期,河街附近的臺地上還有一些造紙的作坊,浸泡造紙材料的石灰池、石灰渣仍有留存。
老司城航拍圖(景區供圖)
四、紫金山墓葬區
現在我們來到紫金山墓葬區,上面是彭氏土司的家族墓地。墓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現已探明土司及眷屬墓葬共38座。目前確認的土司墓,有彭世麒、彭宗舜、彭翼南墓等。
據考古專家介紹,紫金山古墓基本形式是用土磚拱成半圓形,墓前有石人石馬,四周築有圍牆,進出必經鐵門。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圖案和龍鳳圖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烏黑色,並用鐵鉤懸掛在石室之內。隨葬器物也極為豐富,有金花、金譬、發插、耳環、蓮蓬等金銀飾物,還有各種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顯英、彭冀南等人的墳墓至今尚保存完好。
在考古發掘中,著名土司王彭翼南的墓志銘得以重見天日。墓志銘詳細記載了他率領「土兵」,抗擊倭寇,為國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
大家看,這座牌坊就是翼南牌坊。翼南牌坊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水享」四字翼南牌坊,係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又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僅十八歲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擊倭寇。土兵善使鉤刀,隊列靈活,驍勇善戰,王江徑一役殲敵一千九百餘人,明史稱「自有倭寇以來,東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雲」,立「子孫永享」牌坊以昭紀。
老司城景區(景區供圖)
五、周家灣非物質文化展示區
這個地方就是周家灣。土司時期一位醫術高超的周姓人,被土司聘為土司王族醫官,他盡職盡責,得到了土司嘉獎與表彰,並賜此地為周姓的封地,周姓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為此土司賜此地名為周家灣。
如今,周家灣已成為永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區。在這裡,永順的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有展示,如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瑪神歌、土家族織錦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年、老司城傳說等等。在這裡,您可以打一打餈粑,織一織土家織錦,跳一跳擺手舞,扮一扮茅古斯的角色,唱一唱哭嫁歌……這種參與,這種體驗,這種融合,會讓您享受一生,甜蜜一生,思念一生。
六、老司城的宗教區
這裡是土司時期的宗教區,據地方志並結合考古勘探,可以確認的祠廟有祖師殿、觀音閣、五穀祠、關帝廟、將軍山寺、八部大神廟等十餘處。
大家看,眼前的就是祖師殿。它位於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於明代。正殿柱大數圍,上架木枋處無斧鑿痕跡,相傳為魯班顯靈所建。此殿佔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簷歌山頂長17.5米,寬13米,高20米,全木材結構,永34根大柱支撐屋頂。柱礎用雙疊圓鼓式,殿脊殿簷是圖案精緻的陶磚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龕一座,上供「祖師」神象。殿宇鬥拱雄偉古樸梁架結構頗為特殊,是土家族地區頗具民族特色的建築,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參觀活動已經結束,祝大家旅途開心!世界文化遺產老司城期盼您的再次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