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到70年代文學經典再解讀(時代進程的文學檔案)
2023-06-26 04:39:35 1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刊·文藝觀潮】
作者:白燁(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演變而演進,在為變革的時代描形造影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不斷突破與適時更新,以不同代際作家的接力創作,以不同時期各類創作的豐厚實績,書寫了當代文學發展中最為光彩奪目的精彩篇章,成為時代進程厚重而鮮活的文學檔案。
從文壇內外更為看重的小說創作來看,在「傷痕文學」率先登場亮相之後,小說創作就如同破閘而出的滾滾洪流奔騰不息,並在不同時期掀起新的創作浪潮,引領著文學整體上披荊斬棘、奮勇向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小說創作在四十年的波瀾壯闊演進中,收穫了十分豐盈的各類作品,積累了無比豐碩的重要成果,而這些作品又成為創作與生活相隨相伴、文學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最好證明。
2018年12月6日,根據作家阿來同名小說作品改編的歌劇《塵埃落定》在重慶南岸區施光南大劇院首演。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前右一)出演二少爺。
《光明日報》1998年2月19日7版刊發何啟治的文章《終於等來了〈塵埃落定〉》。作者認為,這部小說借獨特、新鮮的藏族社會生活題材,表現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主題,「小說讓人驚嘆的藝術魅力,首先來自它那十分逼真的、具有震撼力的真實感」。孫可夫攝/光明圖片
短篇小說: 小中見大,輕中有重
被人們看作是文學「輕騎兵」的短篇小說,在新時期之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四十年前,文學領域乍暖還寒。就在這個時候,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等短篇小說撲面而來,以直面生活真實尤其是心理真實的寫作,給人們帶來振聾發聵的衝擊。這些作品以及隨後而來的王蒙《最寶貴的》、韓少功《月蘭》、王亞平《神聖的使命》等作品,在對人的坎坷命運的探尋中,既顯示了現實主義的勇氣,又貫注了人道主義的精神。這些作品的基調與底色,使短篇小說這一文體實現了小中見大、輕中有重的藝術追求。
隨後出現的「改革文學」,依然是蔣子龍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開風氣之先,緊接著是柯雲路的《三千萬》、何士光的《鄉場上》、王潤滋的《內當家》等短篇小說相繼而來。這樣的一個寫作傾向,實際上也把「向後看」的文學創作,引到了「向前看」的新路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短篇小說更呈現出題材多元、寫法多樣的寫作趨向。
四十年來,短篇小說都有惹人眼目的優秀之作,更有專心經營的文學名家。比如,談到短篇小說創作,不能忘記汪曾祺、林斤瀾、喬典運等老作家的卓越貢獻,也不能忽略李銳、鄧剛、劉慶邦等實力派的創新性拓展。還應該看到,除去短篇小說的自身成就,短篇小說作為小說創作的基礎文體,在培養新人、演練作家、促動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創作發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〇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012年10月12日《光明日報》5版刊發報導《「中學西漸」過程中一個醒目路標——文學界熱議莫言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雷達表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走向成熟、自我完善的一個象徵。同時,莫言的獲獎是多年來中外文化交流特別是文學交流的一次開花結果。
中篇小說:呈現生活積累與藝術儲備
一直以來,中篇小說數量不是很多,質量也並不突出,有些默默無聞。但自1979年開始,中篇小說異軍突起。究其原因,是它在反映生活和描畫人物上,有較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而我們的作家由於具有堅實的生活積累和厚實的藝術儲備,需要運用中篇小說的形式來表達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篇小說在新時期的崛起,可謂恰逢其時,實屬風雲際會。
因為積累豐厚,有備而來,「歸來者」作家率先在中篇小說創作上表現出獨有的優勢。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蒙的《蝴蝶》、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宗璞的《三生石》、張賢亮的《綠化樹》等。這些作品裡的主人公,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都堪稱「典型環境裡的典型人物」。「知青文學」作家緊跟而來,也紛紛在中篇小說創作中一顯身手,並由此奠定了自己最初的文學地位,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安憶的《流逝》、賈平凹的《臘月·正月》、路遙的《人生》、張承志的《黑駿馬》、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雨》、鐵凝的《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等。軍事文學在新時期的引人矚目,也集中在中篇小說創作上,如鄧友梅的《追趕隊伍的女兵們》、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朱蘇進的《凝眸》、劉兆林的《啊,索倫河的槍聲》等。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劇照。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光明日報》2017年1月3日16版刊發邢小利的文章《關注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人生》。作者認為,《平凡的世界》是嚴格的現實主義作品,同時也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它有冷硬如鐵的現實,更有春天般溫柔的詩意理想。它寫了現實社會的冷峻無情,也寫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麗和生活的溫暖。
相較於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在表達生活感受和展現藝術才情上,有較大的空間與一定的優勢,因此成為一個時期青年作家喜歡嘗試的小說文體,這也使一些青年作家嶄露頭角,一些創作傾向破土而出。當時的青年作家莫言,由《透明的紅蘿蔔》和《紅高粱》兩部中篇,成為一個時期的當紅作家。而當時的「先鋒小說」「尋根文學」與「新寫實」等傾向,也都是中篇小說力作,令人印象深刻,引人廣為關注。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蘇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褐色鳥群》、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爸爸爸》、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恆的《伏羲伏羲》等。
1978年2月1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原載於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學》雜誌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長篇小說:解讀時代的典型文本
如果說新時期之初是短篇小說先行,20世紀80年代是中篇小說崛起,那麼,20世紀90年代則是長篇小說的興盛。長篇小說在80年代年產量在百部上下,進入90年代以來,每年都增量百部左右。到20世紀末期,年產量便達到了1000多部。長篇小說長足發展的背後,有商業運作介入的因素,更有從作者到讀者都更為看重長篇小說,並把它視為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標誌的原因。總之,在多種動因的合力促動下,長篇小說保持了一個穩步發展的基本態勢。
長篇小說創作中有影響的作品,主要集中於兩類題材,一是直面改革時代的現實題材,一是包含了古代與近代的歷史題材。在現實題材方面,有影響的作品有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等。而在歷史題材方面,則有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星星草》等。
史鐵生在地壇。
《光明日報》2011年1月16日5版刊發王鳳英的文章《〈我與地壇〉的啟示:何懼於死》。作者認為,地壇是史鐵生的一個精神家園,他在地壇思考,與地壇對話,不斷在這裡追問著生命的答案。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1982年,根據茅盾生前遺願和捐贈稿費設立的茅盾文學獎,在長篇小說的發展中具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那就是長篇小說有了全國最高獎,而能否獲獎成為考量作家創作水準與成就的重要標誌。1982年開評的茅盾文學獎,以每屆評選4部或5部作品的節奏,至今已評選了9屆,表彰了44部作品。不能說這個獎的評選沒有遺珠之憾,但客觀地看,獲獎作品大致上是不同時期作品的選優拔萃,大體上反映了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的發展狀況與藝術水準。
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來觀察長篇小說創作,可以說在題材與寫法的多元多樣中,家族歷史題材的寫作、現實題材的寫作,收穫的佳作較多,文壇內外造成的影響也較大。在家族歷史題材方面,陳忠實的《白鹿原》、阿來的《塵埃落定》等,豐厚的思想意蘊與精湛的藝術表達有機融合,已經被人們視為當代長篇小說的經典之作。現實題材方面,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張平的《抉擇》、賈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劉醒龍的《天行者》、李佩甫的《生命冊》、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張煒的《你在高原》等,都以獨特的生活蘊藏和獨到的藝術視角,使作品打上不同作家鮮明的藝術印記,又使作品成為解讀這個時代的典型文本。
連環畫《喬廠長上任記》內頁。
這部小說塑造了新時期文學「新人」形象,他們肩負著改革的重任,銳意進取,在複雜的環境中開拓出新局面。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網絡小說:類型多樣,受眾廣泛
依託於網絡信息平臺的網絡小說,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嶄露頭角以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與蓄勢,進入新世紀,以不斷走向類型化的演變,找到了合適的路子,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如今已繁衍為類型眾多、作品豐繁、受眾廣泛的超級文學板塊,並在自身不斷進取的同時,給整個文學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
類型文學根據其寫作取向,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傾向。一是虛構性創作,有科幻、玄幻、武俠、仙俠、穿越、架空等;一是寫實性創作,有職場、都市、校園、言情、婚戀、軍事、歷史、諜戰等。在這些大的類型中,還會有小的分類,這使網絡小說的類型豐繁多樣,並仍在不斷衍變。
首屆茅盾文學獎和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現場圖。
1982年12月16日《光明日報》刊發巴金在「茅盾文學獎」首屆授獎大會上的書面發言。他說,希望你們在熟悉生活和借鑑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無愧於我們這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無愧於我們偉大人民的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的好作品來。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網絡小說中影響較大的作品,主要集中於虛構性寫作方面。其中文學成就較高的是科幻小說,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劉慈欣的《三體》、王晉康的《天父地母》等。因為與遊戲、動漫等形式的聯姻,玄幻類作品多被改編,影響也最大,此類作家作品有唐家三少的《鬥羅大陸》、天蠶土豆的《鬥破蒼穹》、我吃西紅柿的《星辰變》、蕭鼎的《誅仙》等。而一些後宮歷史小說,因作者借鑑傳統文學元素又在影視改編上比較成功,作品因而也聲名遠播,如流漣紫的《後宮·甄嬛傳》、桐華的《步步驚心》、海晏的《琅琊榜》、蔣勝男的《羋月傳》等。
相較而言,現實題材作品在網絡小說中數量不多,質量也一般,但這種「一頭沉」狀態近年來也有所改變。之前在網絡小說中很難看到有分量的現實題材作品,但近年現實題材作品數量在逐漸增多,質量也在顯著提高。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阿龍的《復興之路》,齊橙的《大國重工》,郭羽、劉波的《網絡英雄傳》等。這些作品給人們帶來的信息是可喜的,那就是網絡小說寫作也可以在現實題材上有所作為,而且已經蓄勢待發。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16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