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紀實文學大國魂(長篇紀實小說記得咱的家第一部)
2023-06-12 13:04:47 1
滄州鐵獅子
第一部 苦難的歲月
第一章:二兒生人(3)
天已經泛白,紅彤彤的太陽從村東窪空曠的田地遠處,噴薄而出,整片窪地像披了祥光,村子也熱鬧起來,很多戶人家房頂上的煙囪也冒起了白煙,嫋嫋娜娜的煙霧,瀰漫在這萬丈霞光中,整個村子祥和安逸。仿佛以一種包容的心,接納這個孩子的降臨。
楊大發也一早就跑到他的爹娘那裡,通報了孩子出生的事兒,他的爹娘楊樹起兩口子也連跑帶顛的過來,看了孫子。
新出生的嬰兒7天以內,是最危險的,容易患上疾病。容易患上「7日風」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
二兒健康,楊鄭氏的體力也恢復了許多。當家戶族們知道做月子啦,紛紛拿來家裡最好吃食,僅有的小米、紅糖、雞蛋給她補身子。楊鄭氏節儉的享受著這些「高級營養品」,面色漸漸紅潤了許多。
二兒吃著娘親奶水,也一天一個樣地變化著。原本瘦小的身子,纖細的小胳膊也漸漸長了不少肉。
二兒的出生,給這個農家帶來了喜慶,正好趕上過年,家裡也的門框上,也貼上了紅紅的對聯。
楊大發家的上聯是「天增歲月人增壽」,下聯「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是「喜氣臨門」,增添些許的喜氣祥和的年味。
對聯出自村裡有名的先生騫照池的手筆。先生寫得一筆好毛筆字,幾乎半個村子的過年、婚喪嫁娶的紅白喜事,都是請他來寫聯或擔任帳房先生。
先生沒有一點文人酸腐架子,一求必應,一請即到,也不收半點錢財。求寫對聯的,紙張拿來,按主家要求內容或先生建議內容,即刻裁好紙張,當場就寫;紅白喜事,主家準備好紙張,他會自帶筆墨硯臺前往。
先生楷行隸篆皆通,喜聯、輓聯、帳房從不推辭,從始至終,全場逢迎,每每到飯口時,在主家吃頓便飯或喝杯水酒即可。
往往主家為答謝酬勞,給些錢財或菸酒、喜面饅頭之類,皆被謝絕,先生口碑極佳。以致後來70後後生說起先生,仍記憶猶新。
過年了,人們的裝扮也發生了變化,以往清一色藏青色裝束的人們,也比以前立整了許多,年輕的小媳婦、姑娘們也紮上了紅頭繩,或換上了花點面料的衣服,整個村子也增添了不少的活力。
家家戶戶儘管沒什麼好吃食,也把積攢的小麥磨成麵粉,蒸上一兩鍋饅頭,燉上一鍋白菜粉條,加上幾塊豆腐;日子在過得好一點的,包上點素餡兒餃子、素包子。那時,人們的肉食少,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這就是過年節最好的吃食了。
這時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節,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比以前吃得好一點,大人們的脾氣也較其他時間更緩和些。
莊戶人也都是講究的,這個時節生氣惹惱不吉利,會讓未來的一年不順氣不吉利的話,也不會說,都忌諱著。他們嚮往著美好的生活。
這幾天,人們也是農戶們最清閒的時候。這時的莊稼,只有過冬的小麥還都在土下,都在貓冬,人們也沒有什麼生意可做,只有在家閒著,在這裡叫冬閒。
年後,二兒出生第12天,過十二晌。
老家有個風俗,就是不管日子多艱難,這個12晌,終究還是要慶祝一下的。
那天,楊樹起老兩口也過來了。楊樹起老人高挑的身材,長圓臉,留著一副「八」字胡,是個標準的俊人兒;她的婆娘個子也不低,面色白淨的,模樣周正。在姜屯、西河頭兩個村子出門子的楊大發的兩個妹子,也帶了東西看她們娘家嫂子,也專程看看娘家侄子。
大發的大妹子嫁到和娘家一個鎮子的姜屯村,姑爺姓常;老妹子嫁到大褚村的西河頭村,這兩個村子距離她們的娘家魯安莊村不遠,一個10裡地、一個8裡地,兩個姑太太都是坐家人的驢車趕過來的。
這姐倆兒,一個高個子,一個身材極其矮小。大妹子個子低,老妹子身材魁梧,姐倆兒倒是模樣俊俏得很。
大姑爺是個地道的莊稼漢,不言不語的,到的家來,在楊大發家的灶屋間呆著,沒進的裡屋。
倒是老姑爺敞亮,人還沒有進院子,大嗓門就飄進屋子,走路一股風。
楊大發還有一個弟弟,楊大振。楊大振高挑身材,比大發個子高一些,紅潤臉色。大振的婆娘,是個瘦小女人,自打嫁給大振時,身體就不好,從小就得過哮喘病,每日病怏怏的。但也別說,就這樣的身子骨兒,竟然到92歲才去世。
楊大發、楊大振哥倆兒也都是89歲,楊大發的兩個妹妹也都是80大幾才過世。這在當時,一家人有如此高壽,也不多見。當然這是後話。
日子在一天天過著。糧食照樣是不夠吃的。儘管這樣,楊鄭氏的夥食,自然也是這個貧困農戶中標準最高的。用現在俺的話說,那就是,再窮也不能窮娃的娘,再苦也不能苦了俺的娃。
年節過了,楊大發得想著搞點營生,貼補家用,養活一家四口人。他每天出門前,都要和自己婆娘、躺在炕上的兩個兒子待上一會兒,才充滿激情地出發啦!
楊鄭氏雖沒有躺在炕上,真正的「坐月子」,但也還沒有出門做活。一則好好將養身體,二則照看2個幼小的孩子。那時的老人不像現在一樣,兒媳婦生了孫子,婆婆忙前忙後照料著,楊鄭氏的婆婆只是偶爾過來看看。
那時候,做媳婦的地位低下。就是一家人吃飯,媳婦都是不上桌的,也不是和公公婆婆同時就餐,一般都是等人家都吃完了,才湊合著吃點。
自有了弟弟,柱兒很是開心,終於有人可以和他玩了。平時不是瘋跑的時候,就把小腦袋湊到幼小的弟弟的臉旁,時不時親熱地用鼻涕浪蕩的小嘴兒,親吻一下自己的弟弟,還小大人似的和弟弟說上幾句話,這幾乎成了這個孩子這一天的主要遊戲。
楊大發每天出去找活計。這個時節青黃不接的,不到收穫季節,也沒有收割打短、沒人蓋房搭屋,天氣還很冷,沒有脫坯等之類的差事,也找不到太多的活計。這幾日,都是給村裡或鄰村的莊戶人家,幹些鍘草之類兩天的短工。
大碗玉米粥
楊大發每每一早吃上一碗棒子粥,帶個褡褳,腰間紮上一根布腰帶就出發啦!
褡褳
一碗粥怎能讓一個33歲的漢子吃得飽呢?他只是自己少吃一點,多留一點吃食給婆娘和柱兒吃,更何況婆娘還要奶孩子。這奶水是不是夠吃,真的取決於大人的吃食。
一般僱主家是管一頓晌午飯的。鍘草,就是用鍘刀,類似影視劇中看到的包公的三口鍘一樣的農具,把長長的棒子秸、穀子杆等農作物秸稈,切割成短小的小段,作為飼料,以便於牛、馬、驢、騾子等牲畜食用。
鍘草
這是一個體力活,需要臂力、身體的力量、和大腿的力量,共同協作才能完成,不是一般漢子能支撐得了的。
鍘草需要兩人配合完成,趕上和善的蓄草配合者,每次蓄草少一些,下鍘刀時會省力一些;要是合不來的蓄草人,把很多粗草都蓄進去,就會下較大氣力。一天下來,整個胳膊膀子疼、渾身腰酸腿痛是正常的事。
鍘草
楊大發回家來,已是掌燈時分了。婆娘早早就把晚上的飯食做好了。
她今天特意貼了幾個棒子麵餅子,把兩個芥菜疙瘩切成絲,用給孩子過「十二晌」家族人送的剩下的僅有的一個雞蛋拌好,在鍋裡蒸了個雞蛋鹹菜。
她心疼自己的男人,男人在外辛苦,勞累,身體骨兒金貴。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魯 楊
魯楊,自幼酷愛文學寫作,某直轄市作家協會會員,省級單位媒體特約記者,在軍地媒體發布《山中那座軍營》《兵之初》《中國藍盔》等中短篇小說、散文、新聞等作品近400篇,100餘萬字。目前受邀致力於創造長篇小說《記得咱的家》。
滄州鐵獅圖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