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太后詔曰(聖旨奉天承運)
2023-06-01 21:45:58 3
奉天承運太后詔曰?你們以為所有的聖旨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告訴你們這是錯誤的電視劇把我們給欺騙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真正的聖旨是什麼樣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奉天承運太后詔曰?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奉天承運太后詔曰
你們以為所有的聖旨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告訴你們這是錯誤的。電視劇把我們給欺騙了,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真正的聖旨是什麼樣子。
聖旨並不都是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你們知道嗎?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從明代才開始的。而在唐代的聖旨,一般都由門下省審核頒行,故而其所頒行的聖旨正文開頭往往是用「門下」二字,
例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的開頭就是以「門下,天下之本……」
古代的皇帝為天子,天的兒子。則他們大多數喜歡用「天命所歸」之類的詞語作為聖旨的開頭,其效果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其基本性質是一樣的。
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的即位聖旨中多大數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為開頭。天命所歸這類詞語,有時候也能在唐代可以看到,比如肅宗即位時稱:「朕聞聖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德宗即位時稱:「昊天有命,皇王受之」;順宗即位時稱:「朕纂承天序……」。宋代的聖旨格式大致與唐代相同,又有些變化,比如從宋太祖到宋徽宗,即位時下達的旨意都是用「門下」二字開頭,另外喜歡用「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作為聖旨開頭的宋代皇帝也不是少數。
可是到了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用蒙文下達的旨意稱為「聖旨」,用漢文下達的旨意稱為「詔書」。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明是「長生天」,所以在元代不論是「聖旨」還是「詔書」當中,開頭都會加上一句「長生天氣力裡,大福蔭護助裡,皇帝聖旨」作為聖旨的固定開頭用語。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由來。說法一
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大、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便命名為「奉天殿」。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名大會堂。
後來,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篡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又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為由首遷都為北京,又在北京仿建南京城建造了規模更為宏大的紫禁城,也就是現在的故宮,奉天殿當然也被原封不動的從南京「搬到了」北京。這「奉天承運」的說法恰是源於這座奉天殿。
這一說法也曾在清朝治學嚴謹的大學者俞樾的《茶香寶續鈔》中有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得知,這種四字用法最早源於明代的奉天殿。
也就是從奉天殿發出的詔書,所以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說法二
另一種說法為:「奉天承運」這四個字連用就是從朱元璋朱元璋的,不僅是因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因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奉天法祖」這幾個字。
而這一說法則是由明朝萬曆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最早提出來的,在他寫的一本書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明太祖訓中曾經說過,皇帝所執的大圭刻著「奉天法祖」這幾個字,所以皇帝也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布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的稱呼。
大概意思就是我是天子、天的兒子,我奉天命下達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是正確讀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真的還不是正確讀法,奉天承運的意思是:奉:遵照,遵從天意,指皇帝是天子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也就是代表上天傳達旨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並不是時下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讀法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根據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一記載,太祖嘗言:"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
所以,前六個字應該是一個整體,或者連起來念也可以,因為皇帝是代表上天下達旨意,如果中間斷句就不是代表上天下達旨意,所以是錯誤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