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經典老片英雄兒女(電影經典搬上舞臺)
2023-06-02 02:38:37 3
電影經典老片英雄兒女?電影《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製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這部電影,也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影片中,英雄人物王成向世界喊出了中國軍人的最強音:「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主題曲《英雄讚歌》更是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電影經典老片英雄兒女?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電影經典老片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製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這部電影,也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影片中,英雄人物王成向世界喊出了中國軍人的最強音:「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主題曲《英雄讚歌》更是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作的大型話劇《英雄兒女》,將於10月6日至1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正式上演。這是這部經典電影首次搬上話劇舞臺。從小說到電影,從銀幕到舞臺,這是《英雄兒女》時隔半個多世紀的一次時空對話,是對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揚,也是為上海這座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再次唱響的「英雄讚歌」。
9月6日,話劇《英雄兒女》的主創正式亮相。由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胡宗琪執導。國家一級美術設計那樹楓任舞美設計。賀夢潔(飾 王芳)、劉炫銳(飾 王成)、李超(飾 王文清)、劉鵬(飾 王復標)、陳文波(飾 張振華)、高澤鵬(飾 趙國瑞)、馮嘉燁(飾 凌光華)等演員共同呈現。
「上海——英雄城市」是話劇《英雄兒女》的主題。在這背後,是上海這座英雄城市和《英雄兒女》這部作品之間極為深厚的淵源。
海報設計 鬱斐
巴金兩赴朝鮮採訪寫成小說《團圓》,夏衍力推電影《英雄兒女》拍攝
《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而當年推動電影投拍的中國左翼電影開拓者,也是戲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夏衍,以及影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和主要演員,都來自於上海。
「話劇《英雄兒女》以『上海——英雄城市』為主題,是因為紅色基因和英雄氣質,流淌在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的血脈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惠慶表示,此次上話能夠創排話劇《英雄兒女》,恰逢其時,也感到非常榮幸。
她同時提到,夏衍先生還是上話前身之一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第一任院長。上海人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左翼戲劇聯盟,也曾以救亡演劇隊、抗劇二隊、劇宣九隊、演劇九隊等參與抗日戰爭及解放戰,可見,上話的歷史變遷、成長發展過程中也是不乏紅色文化積澱的。
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上海提出「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物資有物資,要什麼有什麼」,1.8萬多上海青年參加志願軍,其中1683人犧牲在朝鮮。與240餘萬志願軍戰士一道奔赴朝鮮戰場的還有來自上海的800多名醫護人員,1200多名司機,4300名多鐵路工人。在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的一年時間裡,上海捐獻款項達8491億餘元(人民幣舊幣),折合戰鬥機566架,佔全國總捐獻飛機數量(3700架)的15.3%。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軍用物資被源源不斷送往朝鮮前線。
在這其中,上海文藝界也深入參與其間,前後有200多名文藝工作者赴朝參加各種形式的慰問和演出。上海越劇演員徐玉蘭、王文娟,為了赴朝演出,放棄了優厚的待遇,帶領玉蘭劇團的同志集體參軍;作家巴金、靳以、王西彥等都去了朝鮮戰地慰問,創作了許多謳歌志願軍的通訊、散文作品。
小說《團圓》正是巴金1952年和1953年兩次去往朝鮮戰場,在戰壕裡和志願軍指戰員同甘共苦實地採訪之後創作而成。回國後,巴金將採訪到的資料與切身體驗整理吸收,經過若干年的積澱後,在1961年撰成《團圓》這部小說。在小說中,巴金以一位旁觀者即「我」的視角來敘述,再現了他當年親自在朝鮮採訪時候的情形。這部作品因此也可以說是巴金用生命寫就。
《團圓》一經發布便引起巨大反響,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在閱讀後決定讓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其改編成電影,經過數月討論與改編,《團圓》由小說改編為劇本,並改名為《英雄兒女》。3年後,《英雄兒女》正式上映,轟動全國。
導演為青年演員們講述電影《英雄兒女》對他們這代人的意義。
導演帶領全體演員圍讀劇本。
從小說電影到搬上舞臺,話劇將有60%的新創內容
《英雄兒女》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而劇中人物大多都有歷史原型。整個故事都圍繞上海籍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繼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保家衛國展開。哥哥王成壯烈犧牲後,作為文工團女兵的妹妹王芳化悲痛為力量,在師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繼續堅持戰鬥。最終,王芳和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在戰場上重逢和團圓。
如何把這麼經典並且深入人心的電影搬上話劇舞臺,這是留給編劇喻榮軍和導演胡宗琪的課題。
「巴金的小說非常的紮實,然後也很感人。而電影更是影響了我們幾代人。」 喻榮軍也是從小看《英雄兒女》,影片中很多經典的場面,以及那首歌,在他心中一直留下深刻印記。而在對這次創作進行梳理的時候,導演問了他將近80個問題,都是關於劇中四個主人公之間的關係,以及劇中人物和現在觀眾之間的這種聯繫,這也打開了他更多的思路。
為了完成這一次的話劇創作,喻榮軍先後採訪了很多在上海的志願軍老戰士,查閱了很多歷史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真實的細節讓他深受震撼,「整個的創作過程當中有很多東西特別能感染我自己。比如有看到當年戰士們籤的生死協議書,那一個瞬間感到巨大的震撼。這也給了我非常多的創作衝動。」
在整個採訪創作過程中,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為劇組提供了很多歷史細節,而這些細節都有望在劇中體現。據透露,此次話劇中,很多內容都將是電影中沒有的,原創的東西會佔60%左右,但是觀眾依然能從中找到那些經典的熟悉的東西。當年電影當中短短的一兩個鏡頭,可能在話劇舞臺都將會拓展成一場很有情感的戲。
該劇導演胡宗琪也是軍旅出身,此前,他導演的話劇《白鹿原》《黃土謠》等作品在全國引發廣泛影響,這也是他繼《追夢雲天》《貴胄學堂》之後第三次和上話合作。在這次創作開啟之初,他就和劇組分享了《英雄兒女》對他們這代人的影響。而整個劇組演員都在排練之初進行了軍訓,以更好展現英雄風貌。
快板練習
朝鮮族長鼓舞練習
舞美設計那樹楓介紹舞臺置景方案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新的《英雄兒女》是一次精神賡續
據悉,此次話劇《英雄兒女》的創排在上海市委宣傳部關心下,由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指導,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聯合出品。
在劇組的發布會上,上海警備區政治工作局副主任、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張旭偉表示,話劇《英雄兒女》,弘揚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體現的是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特殊品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的生動實踐,也是以文藝作品來謳歌英雄致敬英雄的生動體現。
張旭偉談到,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上海從來不缺英雄。而一個民族對待英雄的態度,也影響塑造著國民的世界觀。「我們當下的時代硝煙散盡,承平太久,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從哪裡來。所以更加需要我們這種英雄的精神,營造致敬英雄的濃厚氛圍。
」如果說現在能夠創作出一部新的《英雄兒女》,跨越時空對話,弘揚精神賡續,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