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設立的地級市(最詳細的建國以來我國新設立的建制城市和撤銷的建制市名單大全)
2023-07-03 03:04:23 2
中國最早的城市可追朔到公元前2500年,古代中國的城市體系在唐代達到頂峰。從西周時期(公元前1100~公元771 年)到清末(1911年),古代中國大約建設了600座城市(府以上駐地)和3000座縣城。歷史上,中國的城市均是一些行政中心駐地,如縣城、州或府城以及省城,而不是自治行政實體。而現代的中國城市,則是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非農業人口和經濟活動集聚的行政實體(行政區),當然它們有時也具有其它的功能,例如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等。
中國的市鎮建制開始於本世紀初。北洋政府曾於1912年頒布《市鄉組織法》試圖建立歐洲式的市鎮制度。1921年內務部又以「大總統赦令」的形式頒布了《市自治制》,從國家意義上正式開創了中國城市的市建制,並設立了南京、上海兩個特別市,無錫、杭州、寧波、安慶、南昌、漢口(武漢)、廣州和梧州為普通市。事實上,由於處在內戰時期,這些城市並沒有成立它們的地方政府。直到1925年,華南革命政府設置了廣州市,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市。但嚴格說來,這一時期設置的廣州市,只是一種自治團體,不是一級地方行政實體。
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對原來的市建制進行了改革。1928年頒布《特別市組織法》和《普通市組織法》。按照這兩個法令,城市被確定為地方行政區域,兼為自治團體。從此以後,中國的設市就成為一種自治的行政實體。而且,城市必須由政府設置。
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一般被看作為總人口超過1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至少達到70%的居民點;也有一些國家或區域的重要戰略中心被設置為城市。儘管中國設市的標準已經修訂了4次,但城市的定義自1955年以來並沒有改變。
建國72年來,我國城市數量增長迅速,到2021年8月,我國的建制城市數已達691個。特大城市數量增長較快,但城市數和城市人口佔全國的比重變化不大;大城市數和城市人口佔全國城市的比重經過上升過程後又逐漸下降;中、小城市數和人口近年來開始呈迅速增長趨勢。我國城市等級體系結構已從大城市發展期進入小城市發展期。
一、1949—1965年全國新設和復設的市:
清江、常熟、宿城、漳州、泉州、吉安、上饒、張周、淄博、商丘、汝南、黃石、湘潭、旅大、邵陽、洪江、常德、津市、益陽、北海、萬縣、瀘州、南充、遵義、河口、麻慄坡、天水、平涼、臨夏、吳忠、長治、陽泉、通遼、金華、淮南、安慶、威海、襄樊、老河口、株洲、北碚,內江、宜賓、雅安、五通橋、個舊、下關、邯鄲、合川、遵義、鹹陽、伊寧、喀什、通州、漢沽、邢臺、泊頭、延吉、周口、駐馬店、信陽、南陽、襄樊、津市、潮州、石歧、榆次、撫州、臨清、峰峰、玉門、集寧、雞西、巴彥浩特、葫蘆島、公主嶺、雙鴨山、馬鞍山、銅陵、南平、焦作、憑祥、伊春、平頂山、鶴壁、三門峽、侯馬、赤峰、朝陽、白城、臨沂、泰山、聊城、惠州、肇慶、安順、都勻、東川、銅川、白銀、張掖、酒泉、德烏魯、克拉瑪依、濉溪、茂名、漢沽、宣化、巴彥高勒、渾江、安達、北安、三明、新餘、萍鄉、棗莊、菏澤、新汶、鄂城、沙洋、郴州、六枝、拉薩、格爾木、大柴旦、冷湖、石嘴山、青銅峽、滄州、邢臺、海勃灣、烏達、嶽陽、婁底、冷江、冷水灘、東江、安江、肇慶、憑祥、哈密、泰州、惠州、北海、圖們、渡口、嘉峪關。
二、1966—1976年全國新設和復設的市
榆次、臨汾、侯馬、二連浩特、伊春、七臺河、烏海、綏芬河、阜陽、屯溪、撫州、平頂山、十堰、嶽陽、冷水江、綿陽、達縣、安順、都勻、延安、石河子、奎屯。1966—1976年更名的市:1971年濉溪更名淮北。
三、1988—1992年全國新設和復設的市:
武安、朔州、古交、開原、集安、九臺、梓甸、大安、龍井、琿春、富錦、鐵力、密山、尚志、雙城、宜興、東陽、義烏、慈谿、奉化、貴池、寧德、豐城、樟樹、萊州、滕州、文登、榮成、樂陵、汝州、濟源、禹州、衛輝、鄧州、輝縣、棗陽、廣水、潛江、當陽、沅江、汕尾、陽江、清遠、河源、貴港、廣漢、江油,榆林*、都江堪、峨眉山、商州、安康、德令哈、藁城、黃驊、霍州、蛟河、海倫、崑山、啟東、諸暨、黃巖、界首、武夷山、福安、瑞昌、即墨、平度、沁陽、霸州、河間、豐鎮、榆樹、新訴、溧陽、龍泉、福清、漳平、德興、萊西、膠南、舞鋼、黃州、韶山、赤水、華陰、晉州、安國、普蘭店、凌源、如皋、高郵、平湖、蓬萊、招遠、鞏義、揭陽、閬中、遵化、新樂、介休、孝義、莊河、大石橋、蓋州、松原、舒蘭、海林、訥河、吳江、邳州、泰興、建德、永康、上虞、晉江、建甌、樂平、肥城、章丘、兗州、部城、鍾祥、臨湘、順德、臺山、番禹、南海、雲浮、新會、瓊海、永川、合川、江津、清鎮、瑞麗、阜康。
四、1993—1994年全國新設的市:
三河、高碑店、冀州、高平、原平、新民、東港、凌海、臨匯、和龍、寧安、五常、通州、太倉、靖江、金壇、桐鄉、樂清、天長、南安、龍海、高安、壽光、乳山、禹城、靈寶、長葛、偃師、項城、瀏陽、開平、三水、普寧、羅定、潮陽、高州、花都、高要、鶴山、四會、增城、廉江、防城港、宜州、儋州、資陽、彭州、萬源、巴中、畢節、思茅、景洪、興平、鹿泉、豐南、深州、潞城、河津、永濟、根河、額爾古納、鳳城、德惠、江都、海門、揚中、姜堪、台州、富陽、溫嶺、餘杭、明光、長樂、建陽、瑞金、安丘、高密、昌邑、林州、新密、滎陽、新鄭、登封、荊沙、大冶、宜城、武岡、英德、恩平、從化,澄海、高明、連州、雷州、樂昌、陽春、惠陽、吳川、興寧、化州、北流、桂平、瓊山、簡陽、邛崍、崇州、南川、宣威。
五、1995—1999年全國新設的市:
北寧、磐石、穆稜、句容、武進、錫山、吳縣、嵊州、福鼎、南康、棲霞、松滋、黃閃、陸豐,信宜、岑溪、文昌、什邡、仁懷、安寧、遷安、離石、汾陽、阿爾山、燈塔、雙遼、虎林、大豐、臨安、桐城、貴溪、海陽、孟州、永城、枝江、常寧、南雄、東興、萬寧、綿竹、福泉、潞西、合作、靈武、米泉、烏蘇,寧國、漢川、賀州、東方、廣安。
六、2000年—2009年全國新設的市:
2000年:沒有設立新的縣級市。江西省的吉安市、宜春市臨川市、上饒市,河南省周口市、駐馬店市,安徽省貴池市、宣州市,山東省濱州市、菏澤市,四川省雅安市、巴中市、資陽市,山西省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貴州省安順市、浙江省麗水市、陝西省安康市、雲南省保山市,分別在「撤地設市」中由縣級市成為了地級市。
2001年:沒有設立新的縣級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海拉爾市,陝西省商州市,甘肅省武威市,分別在「撤地設市」中由縣級市成為地級市。
2004年:設立了4個縣級市,分別是新疆兵團的第一師阿拉爾市、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六師五家渠市、第十師北屯市(2011年才正式掛牌)。甘肅省張掖市、平涼市、酒泉市、西峰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賀州市、河池市,分別在「撤地設市」中由縣級市成為地級市。
2003年:沒有設立新的縣級市。山西省離石市,雲南省思茅市,內蒙古自治區臨河市、集寧市,分別在「撤地設市」中由縣級市成為了地級市。
2004年——2009年:沒有新設立建制市。
七、2010年—2021年8月全國新設的市:
2010年:雲南文山市、江西共青城市(新設)。
2011年:貴州銅仁市(地級)、貴州畢節市(地級)。
2012年:兵團鐵門關市(新設)、新疆阿拉山口市(新設)、海南三沙市(地級新設)。
2013年:雲南彌勒市、吉林扶餘市、青海玉樹市、青海海東市(地級)。
2014年:雲南香格裡拉市、兵團雙河市(新設)、新疆霍爾果斯市(新設)、西藏日喀則市(地級)、西藏昌都市(地級)。
2015年:四川康定市、四川馬爾康市、雲南騰衝市、廣西靖西市、黑龍江東寧市、海南儋州市(地級)、西藏林芝市(地級)、新疆吐魯番市(地級)、兵團可克達拉市(新設)。
2016年:江西廬山市、雲南瀘水市、黑龍江撫遠市、西藏山南市(地級)、新疆哈密市(地級)、兵團昆玉市(新設)。
2017年:河北平泉市、浙江玉環市、陝西神木市、四川隆昌市、湖南寧鄉市、貴州盤州市。
2018年:山西懷仁市、陝西彬州市、江蘇海安市、湖北京山市、黑龍江漠河市、青海茫崖市(新設)、河北灤州市、安徽潛山市、山東鄒平市、廣西荔浦市、貴州興仁市、雲南水富市、甘肅華亭市。
八、建國以來我國撤銷的建制市
建國後至今年6月份蓬萊市撤區設區,我國共100個建制市被撤銷,但那些降低或升格行政級別的城市和更名的城市不在統計當中。有些城市在設市時有幾多反覆,我們計為一次。統計範圍僅限我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地區。
1950年3月,撤周村市、與長山合併為長山縣。
1950年3月,撤銷阜城市,併入阜陽縣,即今阜陽市區。
1950年5月,撤當塗市入當塗縣。
1950年5月,撤銷石島市劃歸榮成縣。
1950年5月,撤銷張店市,併入桓臺縣。
1950年8月,撤銷金州市併入金縣。
1950年,三河撤市設區,隸屬肥西縣。
1950年,大通市撤銷,併入銅陵縣。
1950年,毫城市撤銷,併入毫縣。
1950年,撤羊口市改區,屬壽光縣。
1951年,汝南市合併於汝南縣。
1951年8月,撤朱集市與商丘市合併為商丘市,市治原朱集市。
1952年,撤銷山海關市,劃歸秦皇島市。
1952年6月25日,政務院批准, 撤銷宿城市,併入宿縣,改為城關鎮。
1953年3月,北碚市及所轄區建制撤銷,改為重慶市第六區。
1955年,撤銷峰峰市,劃邯鄲市,設峰峰礦區。
1955年,撤銷宣化市,1960年復設,1963年撤銷併入張家口市宣化區。
1955年3月9日,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市,撤銷張周市,4月25日,成立張店區。
1955年12月,雲南麻慄坡市改市為縣。
1955年,雲南河口市改河口縣。
1958年9月,撤下關市,大理縣、鳳儀縣、漾濞縣合為大理市。1960年復設下關市。1983年9月,撤銷大理縣、下關市,合併組建為大理市。
1958年,撤銷河北省漢沽市,併入天津市,1960復設,1962年撤銷改漢沽區。
1958年,北京市撤銷通縣和通州市,合併設立通州區。
1958年,巴彥浩特撤市建鎮。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1953年3月12日設立),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59年3月,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5月,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旅順市建制,建立旅大市旅順口區。
1961年,撤銷沙洋市,併入荊門縣,設沙洋鎮。
1961年,撤銷屯溪市,同年8月恢復,1963年撤銷,1975年復設,1987年11月成立省轄黃山市,屯溪改為市轄區。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4次會議決定,撤銷德烏魯市,復夏河縣。
1962年,撤東江市併入資興縣。
1962年,撤冷江市,併入新化縣。
196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冷水灘市,其行政區域仍劃歸零陵縣管轄。
1963年,撤銷榆次市,恢復榆次縣,1971年,恢復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撤銷晉中地區和縣級榆次市設立地級晉中市。
1963年10月,撤銷安江市,併入黔陽縣。
1964年,撤消大柴旦市,改設大柴旦鎮,由海西自治州直轄。
1964年,撤冷湖市設冷湖鎮。
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併入磴口縣。
1965年,撤新汶市設新汶縣,1982年復設,1983年撤銷與新泰縣合併,設新泰市。
1976年1月10日,撤銷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併成立烏海市。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根據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的請求,同意撤銷鏡泊湖市的建制,原擬劃歸鏡泊湖市管轄的行政區域仍歸寧安縣管轄。
1994年,撤沙市市,設荊沙市沙市區。
1994年,設台州市於椒江,遂撤椒江市,為台州市椒江區。
1994年12月,台州地區撤地易地設市,黃巖撤市設區
1997年,重慶成為中央直轄市。撤銷地級萬縣市,設萬縣移民開發區和萬縣區。
1997年12月20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
1999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畹町市,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瑞麗市。
1999年2月,撤銷地級東川市,正式成立縣級東川區劃歸昆明市,轄區不變。
1999年,撤銷達川地區,設立達州市;撤銷達川市,設立通川區。
2000年,撤縣級東勝市設縣級東勝區。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設立廣州市花都區,行政區劃不變。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以原縣級番禺市的行政區域為番禺區的行政區域。
2000年6月,池州地區撤地建市,撤貴池市設貴池區。
2000年6月23日,撤銷撫州地區和縣級臨川市,設立地級撫州市和臨川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無錫市錫山區和惠山區。
2001年2月,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2001年2月2日,撤銷縣級餘杭市,設立杭州市餘杭區。
2001年2月28日,撤銷吳縣市,分設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
2001年3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蕭山市,成立杭州市蕭山區,行政級別高於縣級,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權限。
200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州市為商州區。
2002年2月,撤銷縣級海拉爾市,設立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2002年4月,撤縣級武進市,設常州市武進區。
2002年6月,慶陽地區撤地設市,西峰市隨之撤市設西峰區。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
2002年8月,撤銷豐南市,設立唐山市豐南區。
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撤銷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
2002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將南莊鎮劃入佛山市禪城區。
2002年12月8日,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
2002年12月8日,撤銷三水市(縣級市),建置佛山市三水區。
2003年1月8日,順德併入佛山,撤縣級順德市設佛山市順德區。
2003年1月29日,撤潮陽市,成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
2003年1月29日,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歸屬汕頭市管轄,原行政區域劃出新溪、外砂兩個鎮歸汕頭市龍湖區。
2003年3月,撤銷縣級惠陽市,設惠州市惠陽區。惠陽區轄原縣級惠陽市的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湧、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等10個鎮。
2003年12月01日,撤銷縣級集寧市,設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2004年6月,呂梁地區撤地設市,離石市撤市設區。
2004年8月26日,撤臨河市設臨河區。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阿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
2006年10月22日,撤銷重慶市所轄南川市,設立重慶市南川區。
2006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合川市,設立重慶市合川區。
200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永川市設永川區。
2006年,撤江津市設江津區。
2009年7月2日,撤銷通州市,設立南通市通州區。
2011年8月22日,根據國務院的批覆,撤銷地級巢湖市。撤銷原地級巢湖市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年10月29日,吳江撤市設區,為蘇州市吳江區。
2012年12月1日,按照國務院的批覆,撤銷青島市黃島區 、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以原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島區的行政區域。
2013年10月,國務院2013年112號文件,撤銷縣級上虞市,設立紹興市上虞區。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區域為上虞區的行政區域。
2013年10月18日,兗州撤市設區,兗州市改稱兗州區,屬山東省濟寧市。
2014年1月25日,撤銷文登市,設立威海市文登區,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鎮、苘山鎮)的行政區域為威海市文登區的行政區域,將原文登市的汪疃鎮、苘山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管轄。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
2014年2月12日,撤銷縣級從化市,設立廣州市從化區,以原從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從化區的行政區域。
2014年5月,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雙城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覆撤銷九臺市(縣級),改為九臺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九臺市建置,設立九臺區。
201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金壇市,設立常州市金壇區,以原金壇市行政區域為金壇區的行政區域。
2015年10月,撤銷縣級普蘭店市,設立大連市普蘭店區,以原普蘭店市的行政區域為普蘭店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國務院關於同意浙江省調整寧波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158號)同意撤銷縣級奉化市,設立寧波市奉化區,以原縣級奉化市的行政區域為奉化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12月22日,撤銷章丘市,設立濟南市章丘區,以原章丘市的行政區劃為濟南市章丘區的行政區域。
2017年8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撤銷縣級臨安市,設立杭州市臨安區,以原臨安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安區的行政區域。
2017年9月20日,國務院、山東省政府批覆了青島市區劃調整的請示,同意撤銷縣級即墨市,設立青島市即墨區。
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地級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
蓬萊市,最新一個撤銷的建制市。2020年6月5日,國務院以國函〔2020〕81號文件批覆山東省,撤銷蓬萊市,長島縣,設立煙臺市蓬萊區,以原蓬萊市、長島縣的行政區域為蓬萊區的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