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核心城市發展現狀(短短十幾年成渝是如何)
2023-07-03 05:28:24
前言如今,如果要說中國第四極的位置花落誰家,那麼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呼聲應該是最高的,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是十幾年前,國家對於成渝是怎樣的定位,你可能更想不到成渝是如何「逆襲」長江中遊城市群拿到寶貴的全國第四極的,成渝這一路走來,不禁讓人感嘆太勵志了。
可能有人要反駁我了,成都和重慶都是國家中心城市,而且重慶還是直轄市,定位怎麼可能會低?確實,國家對於重慶或成都單個城市的定位一直都很高,不僅是西部經濟領頭羊,更重要的是極具戰略意義。
但是對於城市群規劃建設來說,十年前,成渝還沒有真正起步,下面我就帶大家一步一步來回望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逆襲之路吧。
2010年,中國第一個國土空間開發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印發,其中提到了推進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優化開發,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推進哈長、江淮、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遊、北部灣、成渝、關中—天水等地區的重點開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此時大家可以看到國家除了針對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優化開發,還提到了推進另外8大城市群,雖然成渝也在其中,但從排序來看可以發現成渝城市群此時的定位並不高,長江中遊等多個城市群的定位都在成渝之上。
其實想想也正常,因為此時成渝城市群的概念都還沒有形成,而長江中遊城市群不僅定位比成渝城市群更靠前,而且體量也比成渝城市群更大,更重要的是中部地區城市群概念的實施也比成渝城市群更早。
早在2009年,國家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其中提到了加快形成沿長江、隴海、京廣和京九「兩橫兩縱」經濟帶,積極培育充滿活力的城市群,而且要深化中部地區省際間合作,區域內經濟聯繫密切的經濟圈、城市群、經濟帶要編制區域合作。
也就是說2009年,中部地區的城市群規劃建設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政策,而2009年,成渝在幹嘛?
2009年,成渝還在組織編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到了2011年5月,國家才正式了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而到了2012年2月,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籤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遊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中明確了要共築「中三角」,加強與長江中遊省份合作,聯手打造長江中遊城市集群,培育全國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三省剛剛籤署完合作協議僅僅6個月後,國家就印發了《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開展戰略合作,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這也是「長江中遊城市群」首次正式進入國家頂層設計。
2012年對中部地區來說簡直是雙喜臨門,長江中遊城市群概念不僅在省級層面被確定,還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12年對於成渝來說,別說城市群了,就成渝經濟區也才批覆一年。
到了2013年,長沙、合肥、南昌、武漢四省會城市達成《武漢共識》,將聯手打造以長江中遊城市群為依託的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看見了嗎,早在2013年,長江中遊城市群就要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而縱觀中國的城市群,在當時,除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以外,長江中遊城市群確實有這個實力。
到了2014年3月,國家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其中明確了要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的發展。
此時城市群已成為城市化協同發展的主流,到了2015年3月,國家正式批覆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值得一提的這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首個國家批覆的跨區域城市群。
而成渝也不是沒有嗅到國家要大力推動城市群發展的趨勢,所以成渝經濟區也到了晉級城市群的時候了,因為成渝城市群比成渝經濟區定位更高,是要建設引領西部的國家級城市群。
所以成渝又經過了一系列的調整和籌備,終於在2016年4月,國家正式批覆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但是仍然比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批覆晚了一年左右。
此時你會發現成渝城市群每一步都比長江中遊城市群慢。
但是時間到了2019年,成渝城市群迎來了拐點,這一年國家印發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文件中提出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紮實開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有序推動哈長、長江中遊、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協調協商機制。
大家發現了嗎,在這份文件裡,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為第一欄,而緊跟著就是成渝城市群單獨為一欄重點說明,並且表明要培育新的重要增長極,而第三欄才是有序推進長江中遊城市群等其他城市群。
隨後到了2020年1月,成渝雙城經濟圈概念被提出,國家確定要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並且上升到國家戰略。
然後到了2021年4月,國家印發了《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其中在健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機制這一欄中提到了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紮實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研究編制長江中遊、北部灣、關中平原等跨省區城市群實施方案。
可以看見在這份文件裡,成渝雙城經濟圈仍然是單獨被列出來說明的,而長江中遊等城市群則緊隨其後。
時間來到2021年10月,國家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知道2020年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概念才被提出,而僅僅1年後就印發了建設規劃綱要,可見國家對成渝地區的重視程度有多高。
相對於成渝城市群,我認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是一次更深入的優化和升級,因為在2016年批覆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裡,對於成渝城市群的定位是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
而到了2021年批覆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裡,對於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定位是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兩份文件對於成渝的定位顯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2021年,國家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確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長江中遊、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地區、哈長、遼中南、北部灣和關中平原8個地區作為組群。
這也是國家首次把成渝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為四極,意義非常非常重大,除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第四極以外,近些年成渝兩地的聯動非常頻繁,並多次在重要會議上提出唱好雙城記,共同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清晰看見成渝是如何一步一步「逆襲」長江中遊城市群拿到中國第四極的位置。
要知道在2019年之前,成渝城市群在國家文件裡相比長江中遊城市群排序更靠後,而且提出城市群概念和批覆城市群規劃也比長江中遊城市群更晚,而且體量也比長江中遊城市群更小,所以不禁讓人感嘆,成渝這一路走來太勵志了。
那麼問題來了,成渝雙城經濟圈是如何實現逆襲的?我們分兩點來看。第一點,成渝兩地經濟增長亮眼,互聯互通頻繁。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雙核無疑是成都和重慶,我們以國家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2010年為時間節點來看成都和重慶的經濟發展,2010年,重慶GDP僅排在全國第7,成都GDP僅排在全國第9。
然後到了國家把成渝雙城經濟圈定位為第4極的2021年,重慶GDP超過了蘇州和天津排到了第5,成都GDP超過了杭州和天津排到了第7,要知道GDP前十名的城市,前進一名都非常困難,更何況重慶和成都攜手前行了2名。
但是打造雙城經濟圈,兩座核心城市經濟高速增長只是基礎,要密切的互聯互通才是關鍵,我就列舉部分成渝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的成績單。
川渝合作共建成渝中線高速鐵路,建成後將是成渝雙城經濟圈最高效連接通道;共建西部科學城;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川渝高竹新區;共建共享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推進川渝電網一體化發展;推進成渝兩地高新區證照異地互辦互發互認;成渝兩地公積金互認互貸。
川渝兩地養老保險關係實現無障礙轉移接續;建立兩地社會保險協同互認機制;四川「天府通辦」和重慶「渝快辦」實現互聯互通和統一身份認證,開設「川渝通辦」線上政務服務專區作為總入口;推行成都、重慶兩市公交和地鐵「一卡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涉稅業務自助通辦;川渝首次聯合辦春晚。
以上還只是我列舉的成渝雙城經濟圈融合的冰山一角,成渝雙城經濟圈展開了規模龐大的道路互通,信息互聯和辦事互認,此時你會發現成都和重慶的聯繫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我想除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以外,在中國可能很難再找出比成渝雙城經濟圈更緊密的城市群了。
第二點,國際環境變幻莫測,成渝雙城經濟圈迎來重大機遇。
在2016年國家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時候,當時規劃背景如下。發展成渝城市群,發揮其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優勢,推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有利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有利於保障國土安全、優化國土布局。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調整,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為成渝地區新一輪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重大機遇。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所以綜上所述,從成渝內部來看,成渝雙城經濟圈積極協同融合發展,從外部的國際環境來看,中國需要西部出現一個強有力的城市群支點,共同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說白了就是成渝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第一點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積極與努力,第二點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重大發展機遇,我想正是以上兩點讓成渝雙城經濟圈上升到了國家第四極的位置,所以順勢也超過了曾經定位更高的長江中遊等多個城市群。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