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層高樓講解(從1米高度看城市)
2023-07-02 23:24:34 1
在城市建設與治理中引入兒童視角——
從「1米高度看城市」 讓「花朵」快樂綻放
編者按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讓每一位少年兒童茁壯成長,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心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年兒童成長,強調「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
當前,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開展了哪些探索、積累了怎樣的經驗?應如何繼續發力,全面保障兒童權利,讓祖國的花朵鮮豔綻放?「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我們邀請四位「護花人」講述親歷故事,並請學者分析建言。
江蘇淮安,小朋友們在參加「泡沫派對」活動。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為了孩子的笑臉,當好「開路先鋒」
講述人:深圳市婦女聯合會一級主任科員 彭 源
近年來,建設兒童友好城市逐漸在全國推開。作為這項工作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深感振奮和自豪。
回想起剛接觸聯合國提出的「兒童友好型城市(CFC)」概念時,我深深感到,擁有約3億兒童的我國,應該為此積極努力;而深圳,這個富有改革創新特質的城市,更應先行先試,在打造兒童友好城市上先行一步。
於是,在市婦聯領導帶領下,我們婦兒工委辦公室成了推動這項工作的「先頭部隊」。
這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對國內外先進經驗的考察學習,我們逐漸明晰了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要求、目標任務和推進路徑。
漸漸地,架子搭了起來。我們提出從「1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建設與治理中引入兒童視角,並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搭建起黨政主導,各部門齊抓共建,市、區、街道、社區上下聯動,層層落實的工作機制;搭建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家庭、兒童、媒體、公眾等多元參與的共建平臺。同時,著手編制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
我們從與兒童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母嬰室入手開展試點建設,擴展至公園、出行、參與、實踐基地等9大領域,並推出各領域建設指引,指導全市全域推進。
比如,福田區精心打造百花兒童友好街區,在老舊狹窄的片區開闢出帶狀主題社區公園,讓生活在城市「鋼鐵叢林」中的孩子們找到了遊戲的樂園;羅湖區在棚改和舊城改造中落實兒童友好空間建設,還建成了由轄區兒童參與設計的人行天橋。孩子們每天走在自己設計的人行天橋上,感到了作為城市小主人的幸福與自豪;南山區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建立「南山兒童科普聯盟」,為兒童搭建起接觸前沿科技、學習科學知識的平臺;龍華區推動閱讀空間創新,打造少兒流動圖書館共享圖書項目,載滿圖書的巴士循環穿梭於各個社區和學校,方便了轄區兒童,特別是城中村兒童遨遊書海。
如今,兒童友好的深圳創新實踐已遍布各區、各層級、各領域。展望未來,為了孩子們的笑臉,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城市「小主人」,釋放「大力量」
講述人:湖南省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王慧芳
2014年,《長沙2049》戰略規劃啟動。我們探索通過認知地圖、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鼓勵兒童為城市發展建言、在城市規劃中發聲。因為在我們看來,聆聽童夢、汲取童智,可以讓規劃更加貼近城市未來小主人的所思所想,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們發現,「小主人」有「大力量」,孩子們的參與為城市增添了生機活力,我們也深感應該為兒童做更多工作。
孩子們在安徽省淮北市郊外公園遊玩。新華社發
2015年,長沙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次年起,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連續多年被寫進長沙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在一次涉及近萬人的問卷調查中,超過90%的參與者表示,願意為「兒童友好」而接受城市的改變。於是,全國首條愛心斑馬線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門前亮相,其他校園周邊的愛心斑馬線也陸續落地。
2018年,我們發布了長沙第一個「兒童友好型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年,我們發布了以「兒童友好型城市」為主題的官方白皮書;2020年,長沙市「兒童友好型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如今,一批兒童友好型校區、社區、示範「兒童之家」、愛心斑馬線、公共場所標準母嬰室陸續建成……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實現「兒童友好」,大膽創意、專業考量、通力協作、匯聚民意缺一不可。比如,我們和城市規劃學會合作翻譯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兒童友好型城市規劃手冊》,在社區舉辦「小小規劃師」活動,發起「兒童空間微改造設計競賽」,孩子們從「1米的高度」發現了社區規劃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議。隨著各方力量不斷匯集,空間友好、政策友好和服務友好水平不斷提升,可以說,「兒童友好」已經成為長沙人心中的城市價值,成為「長沙式幸福」的重要部分。
面向未來,我們將持續推進工作,把兒童友好的理念向鄉村延伸、向產業鏈延伸、向其他城市延伸。相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一定能遇見更美好的未來。
「六一」兒童節前夕,雄安悅容小學學生用畫筆,描繪了對這座「未來之城」的憧憬。新華社發
為患兒康復成長保駕護航
講述人:上海市兒童醫院社工部主任 鈕駿
我們醫院的前身——上海難童醫院誕生於抗戰烽火中,是全國第一家兒童專科醫院。
1998年6月1日,醫院在上海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支持下,開闢了專門為白血病患兒提供的學習、娛樂場所——陽光小屋。醫院團委經常組織青年團員在業餘時間陪患兒做遊戲、講故事,剛工作不久的我經常參加。特別是2002年我從事醫院團委工作後,更是把在陽光小屋陪伴患兒作為重要工作。
2006年初,我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為白血病患兒提供志願服務的陽光愛心網站,搭建了醫院和社會志願者溝通的橋梁。很多志願者報名加入,陽光小屋成了他們奉獻愛心的基地。
2012年,我們調研發現,孩子一旦患了白血病等重病,情緒和性格會有很大改變,有些還會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於是,我提出了「患兒成長支持」理念,通過培養患兒興趣愛好、恢復患兒自信,讓患病孩子能跟同齡孩子更好地交流互動。
小朋友們在重慶自然博物館參觀。孫凱芳攝/光明圖片
在各方支持下,我們還組織了「病房學校」「糯米老師繪畫課堂」「音樂教室」等一系列專業志願服務。特別是「病房學校」,由醫院周邊16家學校的老師每周一次輪流來醫院做志願者,為患兒授課。
2014年,醫院開始建設「兒童友好型醫院」,兒童友好的理念漸漸在更多人心裡生根發芽,並融入新院區建設中。比如,我們在公共空間及公共設施的設計中體現了「1米世界」的理念——從兒童的視覺識別高度考慮,所有的卡通形象都保持在離地90釐米至150釐米處,便於兒童觀察、識別。我們還設計製作了「兒童畫展示牆」,把患兒及社會愛心兒童的畫作與愛心志願者的卡通主題畫一起展示,讓患兒產生更多的親近感。醫院社工部還構建了「四葉草」服務模式,建立了以「患兒成長支持」為核心,以「家長成長支持」「志願者成長支持」「醫護工作人員成長支持」為基礎的服務體系,開展了「家暴患兒個案篩查」「疼痛舒緩治療」「彩虹灣病房學校」等項目。
這些年來,在各方努力下,兒童友好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和認可。放眼全國,各地兒童專科醫院都在努力將「尊重兒童權益、保障患兒身心健康」落到實處,讓更多兒童得到社會關愛。
畫出「1米視角」下的文明新圖景
講述人:江蘇省張家港市樂餘鎮樂江社區黨支部書記 李玥
我所在的樂江社區,有一個叫作「樂童空間·未來星站」的地方。一個8歲男孩小磊,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經的小磊非常敏感和怕生。在「樂童空間·未來星站」,兒童社工為小磊量身定製社會融入和能力提升計劃:一邊引導他參與樂童生日會、樂童能量等小組活動,一邊鼓勵他的父親、爺爺、奶奶參加家庭親子教育小組。
慢慢地,包裹在小磊心上的「冰殼」被打碎,他開始積極表達自我、參與活動。父親也越來越多地陪伴他,這讓小磊每天都神採奕奕。
其實,「樂童空間·未來星站」還有一個正式的名字:樂餘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作為兒童友好試點社區,我在這裡見證了很多孩子「星光閃爍」的時刻。
現在,我們正在探索未成年人保護的新模式:一套工作機制、一批服務載體、一個服務網絡、一份工作清單、一個共建聯盟,集結村(社區)、民政、婦聯等機構,醫生、警察、律師、社工等職業人群以及國網張家港市供電公司「電引擎」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等的合力,在城市中架設起「上下同步,多向發力」的兒童友好實施路徑。
山東省濟寧市國網金鄉供電公司志願者為孩子們講解安全用電知識。孫哲攝/光明圖片
樂江社區還設立了「兒童議事會」,讓兒童參與到社區治理和城市管理中來。一次,社區開展復綠行動,在社工的倡議下,孩子們決定組織一場「復綠行動後的樂江社區」繪畫比賽。他們用豐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描繪出了不一樣的樂江社區,家長們深受感染,紛紛加入到社區復綠的行動中來。
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我們在道路上畫下一條彩虹,把童話印上四季變換的牆面,用家風家訓布置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在兒童友好社區創建過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僅兒童感受到被關愛,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幸福與溫暖。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開展兒童友好社區、街區、醫院、學校、公園等試點建設,為兒童成長創造更多更友好的城市環境。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嚴聖禾、龍軍、趙嘉偉、顏維琦、蘇雁、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顧珊珊、杜克成)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1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