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與光線的博弈(光線博納休眠)
2023-06-03 11:48:15
走過2022年上半年疫情陰影,下半年的電影市場依然跌跌撞撞。
貓眼專業版顯示,7月1日至10月14日,2022年內地電影達102億,今年2月的月票房為103億。也就是說,即使擁有暑期檔、中秋檔和國慶檔的加持,下半年106天積累的票房,也不及上半年春節檔所在月28天的票房成績。
高票房依然屬於頭部玩家:《獨行月球》《萬裡歸途》和《人生大事》三部影片,拿下了50%以上的票房佔比。上述三部電影的主出品方中,傳統「新五大」民營電影公司(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和北京文化) 不見蹤影。
條件再放寬至前十名,情況也不太樂觀。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下半年電影票房前十名中,老牌民營電影公司主投影片幾乎銷聲匿跡,僅有萬達電影的《哥,你好》擠到第七。與此同時,華策影視、聯瑞影業等新生力量攜電影入局,成為電影市場上的新起之秀。
市場上的玩家格局發生了微妙變化。
老牌公司「休眠」:成熟類型,但不是頭部作品
進入2022年下半年,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和北京文化仿佛集體進入休眠狀態。
光線傳媒主投電影僅有科幻動畫電影《衝出地球》和青春愛情片《我們的樣子像極了愛情》公映。兩部電影票房加起來,也沒能突破3000萬。聯合出品的《狼群》預測票房不超過3000萬。
博納影業主投主控的《海的盡頭是草原》和《平凡英雄》累計票房分別為3521.4萬、1.48億,和上半年斬獲40億票房的《長津湖之水門橋》不可同日而語。
萬達電影主投影片上映數量雖多,但是能撐起票房的寥寥無幾。《你是我的春天》票房表現不及預期,《海底小縱隊:洞穴大冒險》和《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作為低幼動畫,票房收入有限。陳思誠新作《外太空的莫扎特》僅獲2.2億票房。唯一的亮點是拿下中秋檔票房冠軍、國慶檔票房季軍的《哥,你好》,但影片口碑不佳,目前貓眼預測票房未破5億。
光線傳媒、博納影業和萬達電影尚有內容供應市場,宣稱「不躺平」的華誼兄弟下半年還未有主投作品上映。不僅如此,據華誼兄弟2022年半年報,公司年內僅有《月球隕落》一部主投主控院線電影與觀眾見面,且該片投資回報不佳。
被財務問題困擾的北京文化,比華誼兄弟還要落寞,從開年至今始終沒有主投電影上映。
綜合計算,7月1日至10月14日,上述五家電影公司上映的主投電影共計9部,累計票房10.66億。而同時段內,大盤總票房為102.08億。「新五大」(準確說是「三大」)民營電影公司主投項目票房佔比僅為10.44%。
成熟類型的頭部項目影片,曾是老牌電影公司們的「殺手鐧」。從影片內容來看,光線傳媒和博納影業依然在成熟類型上堅守,上映的作品均屬於公司最擅長的製片類型。
光線傳媒秉持其在動畫電影和青春愛情電影方面的優勢。前者曾帶來50億 的爆款,後者雖有票房天花板,但是憑藉低成本的優勢,也能為公司帶來豐厚回報。但《衝出地球》和《我們的樣子像極了愛情》都不是光線傳媒主推的頭部項目,質量平平,很難帶來高票房回報。
博納影業仍在使用「主旋律 香港導演」模式向市場輸出主旋律電影,爾冬陞執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陳國輝執導的《平凡英雄》也是如此。但不是每一部主旋律電影都是《長津湖》,都有巨額成本投入和高額票房回報。
萬達電影一直沒有找到公司擅長的製片類型,拿得出手的僅有「唐人街探案」系列,其餘萬達電影主投項目鮮有口碑票房雙收的佳作。例如喜劇類型片是市場剛需,《哥,你好》又是9月唯一的喜劇,才造就了其堅挺的市場表現。沒有「唐探」IP的加持,萬達電影依然沒能靠製片引領市場。
但2022年下半年,成熟類型的非頭部作品商業表現並不理想。這直接造成老牌電影公司馬失前蹄。
後起之秀「接力」:類型嘗新,彌補觀眾需求
老牌電影公司「存在感」不如往年,電影市場上的高票房電影由後起之秀補足。《萬裡歸途》和《人生大事》背後的華策影視和聯瑞影業,在市場上找到了找到了機會。
首先是國慶檔票房冠軍背後的「電視劇公司」華策影視。由於質量過關且缺少競爭對手,饒曉志執導的《萬裡歸途》一枝獨秀,截至發稿累計票房超12億。這是華策影視自2014年系統做電影以來,第二部票房超10億的主投項目。上一部是2021年春節檔上映的《刺殺小說家》。
目前華策影視還沒有形成某種擅長的製片類型。電影投資上,公司表示將堅持「一二七」創作規劃:10%布局藝術電影、實驗性電影及以培養新導演為目標的電影;20%布局系列化、觀眾喜愛、市場歡迎的正能量商業電影;70%布局小正大(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電影、主旋律、現實題材電影。
另一股新生力量是《人生大事》的出品方聯瑞影業。6月24日上映後,《人生大事》在後續兩個月內超長續航,累計票房超17億,成為今年暑期檔的黑馬。
天眼查顯示,聯瑞影業成立於2013年,最初以發行起家,隨後陸續參與到投資、製片等業務。除了《人生大事》,主投電影代表還包括《送你一朵小紅花》和《我的姐姐》。從三個爆款電影來看,聯瑞影業傾向於選擇能勾起強情緒的「生老病死」主題。電影的現實主義題材搭配人氣演員陣容,加上有實力的導演,保證能調動觀眾情緒,也控制了成本。這使得聯瑞影業憑藉「哭片」嶄露頭角。
除了製作公司,以參投方身份介入的貓眼娛樂和阿里影業,也頻繁出現在2022年下半年高票房電影的出品方中。兩家公司以票務平臺服務為人熟知,近年頻繁向行業上遊延伸。
7月以來,幾乎每一部有聲量的電影背後,都有貓眼娛樂或阿里影業的身影。《人生大事》背後有阿里影業和貓眼娛樂參與出品。7月底上映的《獨行月球》票房突破30億,第一出品方是喜劇廠牌開心麻花,阿里影業和貓眼娛樂均在出品方之列。隨後是古天樂公司天下一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的《明日戰記》,票房達6.74億,貓眼娛樂參與其中。8月下旬,通過旗下東陽小宇宙,阿里影業參投的追光動畫出品的《新神榜:楊戩》,累計票房達5.39億。
無論是華策影視的廣泛的布局、聯瑞影業的「哭片」,還是貓眼娛樂和阿里影業參投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在敘事手法、類型題材等多個方面尋求突破。
儘管都是主旋律題材,華策影視依然認為公司作品和博納影業的作品不一樣。9月29日,董事長趙依芳在調研活動中主動談到《萬裡歸途》和電影業務,稱華策影視「對於內容和觀眾的理解、對藝術的追求能夠和博納形成互補」。也有觀眾評論稱,「作為主旋律大片沒有空喊口號,也沒有胡亂煽情,踏踏實實地把這個故事講完就是最大的震撼。」
「哭片」過去多集中於青春愛情類型。但聯瑞影業把焦點放在了親情、放在了社會題材上,產出的作品既煽情,又跳出了青春愛情電影的窠臼。
貓眼娛樂和阿里影業參投作品類型更為豐富。《獨行月球》嘗試全新的「科幻 喜劇」類型,《明日戰記》和《新神榜:楊戩》特效出眾、製作精良。三部影片填補了觀眾對喜劇、動畫和視效大片的剛性需求。
頭部電影待映,市場回歸類型多樣化還要多久?
老牌公司上映的主投項目數量少、票房收入低,新生力量在下半年崛起。然而,現在下結論說行業進入「大洗牌」階段,或許依然為時尚早。
一方面,主投作品不能完全代表電影公司業績表現:參投影片的收入未計入其中,博納影業和萬達電影還有院線業務貢獻營收,光線傳媒則是貓眼娛樂的股東。
不過,對國內電影公司、尤其是製片公司而言,主投主控作品中爆款多寡,依然對公司業績至關重要。例如,《姜子牙》為光線傳媒帶來至少4億收入,佔公司2020年營收三成以上;博納影業投資《長津湖》收入10.1億,佔2021年投資業務收入近七成。
這就指向了另一個原因:爆款作品大多來自頭部項目。光線傳媒、博納影業和萬達電影不是沒有頭部項目,只是這些電影只存在於待映片單。
光線傳媒手中不缺新片。公司在2022年半年報顯示,預計上映的電影項目有15部,其中主投項目有9部。根據光線傳媒4月以來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的回覆,主投影片中,田曉鵬執導的動畫電影《深海》、張藝謀執導的《堅如磐石》、動畫電影《茶啊二中》已經送審,再加上肖央、範丞丞主演的《掃黑·撥雲見日》,光線傳媒提到過的「預計年內上映」的影片至少有4部。
博納影業與光線傳媒境況相似。「中國勝利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無名》也曾傳出將於今年國慶檔上映的消息,該片由程耳執導,梁朝偉、王一博、周迅等出演。9月初,博納影業回復投資者稱《無名》計劃上映,隨後又表示該片檔期未定。
萬達電影的待映片單上是《維和防暴隊》。公司在2022年半年報中表示,該片基本完成拍攝。北京文化也在答投資者問中表示,烏爾善執導的《封神三部曲》中第一部「正在送審階段」。
截至發稿,上述影片均沒有確定上映檔期。在極限定檔、延期上映造就的「要麼不上映,要麼上三月」的環境中,如果頭部作品仍不能上映,老牌電影公司們今年的業績會更加難看。
事實上,影片積壓不能上映,也是後起之秀們的煩惱。例如,貓眼娛樂主出品的電影《平原上的火焰》從去年聖誕夜撤檔後尚無定檔消息。阿里影業參投的《長空之王》即使拿下3000萬預售票房,仍然沒有躲過臨時撤檔的命運。
據貓眼專業版,「2022年待定」條目下共有74部影片。商業片涵蓋喜劇、犯罪、諜戰、動畫、懸疑、災難、運動等多種類型,也有數部文藝電影待映。作為對比的是,國慶至年末之間,幾乎沒有一部重磅新片確認檔期。
市場上不是沒有機會。國慶檔過後,大盤工作日單日票房從5000萬一路下跌至2000萬。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空缺,亟待填補。
就算是在10月至12月的傳統「冷檔期」,也能殺出黑馬。去年貓眼娛樂出品的「劇本殺電影」《揚名立萬》就是成功先例:該片於11月11日上映,豆瓣評分達7.4,累計票房9.26億,位列2021年票房總榜第12名。
7月至10月電影的票房表現說明,觀眾想要看新電影、更想要看好電影、也想要看類型多樣的好電影。當內容儲備逐漸釋放,老玩家的頭部項目、新玩家的創新嘗試同臺競技,守擂者和攻擂者共濟一堂,電影市場或許還會是一片繁榮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