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寶級渣男導演(日本大師級導演)
2023-06-03 16:26:23 3
是枝裕和作為現代日本最成功的導演之一,憑藉《小偷家族》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桐獎之後,便進入他導演生涯的國際化時期:
他2019年首先赴法國拍攝《真相》;
接著到韓國找來宋康昊、姜棟元、IU李知恩、裴鬥娜等知名演員……
拍攝了近期上映的《掮客》。
《掮客》的日本譯名就叫「嬰兒保護艙」,意思就是棄嬰的戶外保溫箱。
電影以「嬰兒」為起點,保護艙成了嬰兒匿名被放置與被相關人士接受照顧之間的轉運站。
不僅成為故事的起源也呼應了電影片名的內在核心。
嬰兒保護艙最早起源於1198年,第一個設立的國家是義大利,名為「棄嬰輪盤」的設施,讓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養育嬰兒的家長們,能匿名把嬰兒置於其中。
而嬰兒保護艙的箱子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箱體內都配備了溫度調節系統和感應器。
當有嬰兒存放於內,箱子會發出警報,提醒緊急部門需要在5分鐘之內,把被遺棄的嬰兒救起。
一名纖細瘦弱的女子,在滂沱暴雨之中緩步逆行向上,這顆鏡頭加倍渲染了《掮客》的片頭。
導演是枝裕和試圖將抑鬱、絕望堆疊成影像的潮溼底蘊。
……
《掮客》的故事聽起來與是枝裕和過往的作品十分相像,原以為應該具有一定可看性。
但看完全片後才發覺,本片實際上不但未能凸顯導演風格的迷人之處,反而將其創作的弱點暴露無遺。
挑明了,這是一部為了衝擊國際影展而刻意迎合的作品。
在討論《掮客》前,可能得先界定是枝裕和的特色是什麼?他的電影為何迷人?
若單以是枝裕和的創作主題來看,「家庭」是在他作品中一再出現的命題——他刻畫在社會現實下形成的「無血緣關係」家庭尤其深刻,《小偷家族》即是一例。
但當然,單有如此主題並不足以使這位導演成為大師。
更重要的是,他如何運用自己的影像特色去接近這個主題。
是枝裕和的第一部長片《幻之光》,顯現出其善於透過影像捕捉角色的生活日常。
人物們似乎在鏡頭前表演,但一切又是那麼的自然。
於是在「為了演之演」中,電影在真實與虛構間遊移,便巧妙地避開造作的場面調度。
最終扣合「家庭」的命題,取信於觀眾。
而《掮客》最大的問題,即與此有關。
影片一開場,或許就能嗅到一絲「不對勁」。
首先看到素英在暴雨中慢走,一個主觀鏡頭窺視著她把孩子置放於嬰兒保護艙外,接著揭露了原來有兩位警察在遠處監視著她。
由裴鬥娜飾演的刑警秀珍說了一句話:既然沒辦法養,那為什麼還要生?
雖為平和的一句臺詞,但此開場即為是枝裕和在本片的第一次「失手」。
的確,這一句臺詞能迅速地建立秀珍一角的性格和立場,但它的直白卻反讓人疑惑了起來:這真的是是枝裕和嗎?是枝裕和會不會失去了他過往刻畫人物方式的細膩與複雜?
顯而易見的是,《掮客》永遠是關於「掮客」的故事,主角永遠是李知恩、宋康昊、姜棟元以及棄嬰。因此,是枝裕和需要安排警方的角色,讓觀眾能夠待在遠處觀看,觀看掮客們的故事。
而這種疏離,更大程度代表的是觀眾的不理解。
在不理解掮客與棄嬰的真正樣貌下,所以請觀眾只能遠觀、只能疏離,以免誤讀。
所以令人失望的是,《掮客》後續只會變本加厲。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更多地為了拍戲而鋪墊的情節。
像是素英與東秀為棄嬰一事爭吵,爭吵結束後,相鉉從背景冒了出來,解釋東秀也是孤兒,他被遺棄的地方還正是素英視野所及的孤兒院大門,所以叫素英別太苛責他。
此段顯然想要激起觀眾的共情與憐憫,卻用了最無聊的方式揭露了此一情節,凸顯本片的情感是多麼的乏力。
更糟的是,電影最終還安排了一場素英向所有主角說「謝謝你的誕生」這句話。
這句臺詞宛如電影海報上的標語——具有聳動、催淚的功能,惟將其置於電影的情節裡,不但不自然,更是刻意製造溫情的故意做作。
這場欠缺醞釀、缺乏真實情感的戲,完全是對是枝裕和以往對人性細膩觀察的一記背叛。
話雖如此,《掮客》仍有差點感動觀眾的幾場安排。
像是摩天輪上素英與東秀的對話,是枝裕和運用角色的肢體傳達了深刻的情感。
不過,本場可惜之處在於結束前又加油添醋了幾句臺詞,打破了原本的克制。
舉例來說,電影雖不吝於給予李知恩銀幕時間,許多觀眾卻在一場關鍵戲碼出戲,那是素英看著一對夫妻與自己的孩子互動良好,自己卻沒有能力給孩子那麼無私的愛,因而意識到自己孩子的未來歸屬就是這對夫妻。
為了傳達矛盾的情緒,是枝裕和以畫外音處理夫妻與嬰兒的聲音。
鏡頭則特寫李知恩凝視著音源處,正在沉思的臉龐——雖然這是本片中少數相信影像、不仰賴臺詞的優良時刻,但我看著李知恩的臉部特寫,心中卻不禁浮出一道疑問:這位演員的氣質,與這麼複雜的角色真得相合嗎?
在這裡絕無其它詆毀的意思,只是單純借電影來說話。
進一步說明,我認為李知恩的演出未對其角色做出相對應的「BUFF加成」。
試想警察探訪其住處一場,那個屋簷底下的所有角色舉手投足與神情之間都與素英有一定落差,殊難想像她們生活於同一地方、身處同一階級。
再者,是枝裕和的大特寫也讓觀眾看見了李知恩細緻無暇的臉蛋,再次提醒了我們這位韓國知名巨星的身份。
她的巨星光芒終究穿透了角色本身。
於是,在觀眾面前的是一位明星,而非演員褪去自我身份後的角色。
不過,李知恩的選角確實對電影帶來強大效益,能吸引大量粉絲買票觀影,仍多少助攻本片票房上的成功,的確是在市場考量下的一個聰明決定。
關於本片卡司,在本屆坎城影展的觀察上,真的想不通宋康昊為何會在坎城影展拿下最佳男演員獎。
宋康昊無疑是一位優秀演員,他在《掮客》的演出雖然四平八穩、遊刃有餘,但《聖蛛》中令人不寒而慄的殺人犯、或是《親密》中的伊登·丹布林驚豔全坎城的演出,顯然都是更好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斯·德霍特的《親密》雖與是枝裕和的影像風格有顯著差異,但起用兒童演員、透過日常化影像捕捉演員真實情感與世界的複雜性等特質,還真令人有點想起是枝裕和。
在同個影展,能看見一個導演躋身大師之林、另一位導演則原地踏步,令人不勝唏噓。
也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李知恩飾演的素英這個角色在這個非典型家庭中的定位,從原本被動的角色,逐漸成為三位男性的救贖,她在路途中時而偽裝成相鉉的妻子,又時而是東秀的妻子,最後更代理了他們生命中缺席的母親一職。
東秀在摩天輪上和素英提議以這些成員組成家庭重新開始,他願意做羽星的爸爸,素英笑回:「這是求婚才會說的話。」
摩天輪作為一個遠離塵囂的載體,讓他們能暫時忘卻現實,展開這段有點浪漫的對話。
但卻也因為身在高處的不安全感而導致了恐懼,素英害怕這樣飄渺的幸福,東秀用手遮住她的雙眼。
但選擇看不見(忽視現實)並不會比較好過,在那隻手的背後,素英早已淚流滿面。
就像我表達了自己對《掮客》的欣賞,但不代表這部電影毫無挑剔之處。
《掮客》的缺點,明顯集中在收尾的部分。
一改電影緩慢的敘事節奏,電影最後十分鐘的變卦頓起,叫人一時間有點適應不過來。
而角色的決定與走向亦沒有完整的解釋,唯有靠觀眾自己強行解讀,但總是有點跟前情銜接不了的感覺。
因此在觀影過後,我聽到有不少觀眾都對開放式結局的處理感到有點莫名。
相比起《小偷家族》不只完整,而且結局成功將電影淡然的哀愁無限延伸下去,《掮客》則是相反地以斷然終結收尾。
《掮客》很巧妙地融合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與韓國電影的敘事方式,作為韓國市場的起步作品,《掮客》看似打下四平八穩的地基,但卻是有隱憂的。
整體來說,電影有「說得太多,拍得太少」的問題。
過去我們只能從是枝裕和其他的作品中感受日常對話所傳遞的溫暖與深意。
但《掮客》把不需要說的話都說了,當觀眾透過演員表演已經讀懂了訊息,臺詞就變成了二次提醒,減低了不少觀影趣味。
我原本對《掮客》的選題頗有興趣,一位母親拋棄小孩之後又反悔、甚至和掮客踏上一段尋找最佳父母的旅途。
這是一位母親最後的溫柔,但同時我也想看到她選擇拋棄孩子的原因以及反悔的契機。
但接下來要說的這點是全片我最不喜歡的設計,電影將素英塑造為殺人犯,因為不想讓羽星成為殺人犯的孩子,因此選擇拋棄對方。其中還穿插了刑事組破案、外遇對象妻子耍狠的橋段,這些情節非常多餘且不知所謂,還打斷了整體節奏與情緒,但令我最不解的是:一位母親選擇拋棄親生小孩的理由,難道非得是「殺人」的行為才行嗎?
2020年西班牙有部電影,故事講述一位少女幫助另一位少女突破重重關卡去墮胎,我非常喜歡這個作品,因為它將女性的堅強與脆弱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就在她們墮胎的醫院門口,聚集了一大群抗議墮胎的人群。
當有人高喊珍惜生命,有誰曾想過女孩的生活?
這部電影用極度日常的片段描繪了一個偉大而了不起的故事。
但《掮客》讓女主角變成了殺人犯,合理化棄子的行動,這是非常投機取巧的方式。
先不論素英殺死親生父親的動機是否具說服力,明明在這個角色身上有那麼多可以深究的元素(未婚生子、性交易、外遇等等),最後卻選擇用一個讓人無可辯解的殺人案來為素英定罪,大大減低女性角色與故事的深度。
近幾日美國發生「推翻羅訴韋德案「事件,也讓人敲響了警鐘。
在《掮客》中,是枝裕和以素英這位因性交易而誕下孩子的未婚母親為主角,對於墮胎的觀點卻非常模糊。
裴鬥娜曾質問:「既然沒辦法養,那為什麼還要生!」
她瞪大雙眼回應:「拿掉?小孩生下來後拋棄他是犯罪,生下來前拿掉就不算殺人?」
是的,又回到了「生命」這個宏觀主題上。
若把墮胎或拋棄孩子的行為簡化為「扼殺生命」,那是完全沒考慮女性權益才有的思維,《掮客》一直在蜻蜓點水地用幾句臺詞帶過觀點的建立,這並不是說電影非得選邊站或安排辯論,而是基本的人物觀點過於狹隘、動機過於單薄,以至於觀眾無法同理角色的難處,更無法引出更多思考空間。
這是我覺得拍過那麼多好電影的是枝裕和做得讓老影迷特別失望的一點。
整體而言,是枝裕和在《掮客》的主題上,確實重複了他過往「棄嬰」的命題。
但在執行上,卻與他過去的作品大相逕庭。
必須強調的是,本文的觀點並非要求導演不能改變其風格。
而是在改變之時,仍需要提供有效的操作,那才是身為一位導演的成長過程。
所以《掮客》空有同樣的命題卻無相對應的形式支撐,敘事上亦無法將情節順利流轉至人物的情感,一個導演便失去他最優秀的特質,電影也就變成了一個為煽情而煽情、為催淚而催淚的空殼了。
它絕對不會是是枝裕和或宋康昊最好的作品,但或許是IU李知恩目前以演員身份展現最佳演技的作品。
不管怎麼說,還是支持一下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