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電影(老電影怒潮與彭德懷)
2023-06-03 04:27:42 1
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老電影《怒潮》,這是八一廠1963年拍攝的,是以湖南農民運動為背景,描述共產黨人領導農民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影片藝術性一般,但其幕前幕後卻有不少故事。
先說劇本,本片一共有三個編劇,分別是吳自立、未央、鄭洪。其中吳自立是老紅軍、開國少將,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吳副司令雖然掛名第一編劇,但並非執筆者,而是影片的總策劃,只不過當時沒有總策劃這種頭銜,就掛上了編劇的名字。吳將軍是平江人,非常熱愛自己故鄉,想搞一部平江撲城的電影,但自己是大老粗,寫不出來,就找省文聯主席周立波幫忙(寫《暴風驟雨》、《山鄉巨變》的大作家),周立波找來青年詩人未央,後來八一廠專業編劇鄭洪也加入進來,三人合作寫成了劇本。因為單寫平江撲城情節太簡單,於是改成從北伐開始,到參加毛委員領導的秋收起義結束。最後完成的劇本與吳自立最初構想差得很遠,甚至可以說面目全非,只有最後攻打縣城一段才能看到平江撲城的影子。
所謂平江撲城又叫三月撲城或二月撲城,因為這次撲城發生在1928年3月,農曆二月。當時平江縣委領導20萬農軍攻打國民黨守備的平江縣城,儘管縣委做了很多準備,但由於敵軍兵力強大武器先進,攻城沒有成功。但這次撲城為彭德懷後來發動平江起義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和群眾基礎。平江起義成立的紅五軍中一半以上都是平江撲城的參與者,比如像開國將領鍾期光、張震、方強、劉志堅等。
文革時江青批判這部電影,說它美化彭德懷、為彭德懷翻案,這純屬捕風捉影,欲加之罪。因為彭德懷領導過平江起義,於是把平江當做彭德懷的符號,一說平江就要聯繫到彭德懷,這實在是形上學猖獗。歷史上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是在1928年7月,而農軍撲城是3月,農軍撲城時彭部還在幾百裡外的湘北地區駐紮,二者怎麼能扯到一塊呢?如果硬要扯,不是神經過敏,就是居心叵測。現在網上有文章談論《怒潮》這部電影,也說是吳自立為給彭德懷打抱不平才寫的劇本,因為吳自立是三軍團出身,是彭的老部下。這也屬於想當然行為。如果認真看完《怒潮》這部電影,就會發現,裡面根本沒有跟彭德懷有關的任何內容。影片的結尾是農軍跟隨毛委員參加秋收起義了,這甭說牽扯彭德懷,就跟平江撲城都沒關係了,因為秋收起義比平江撲城還早半年呢。還有人說影片中那個思想進步、投奔農軍的國軍黃參謀原型就是彭德懷,這也是瞎聯繫,黃參謀和彭德懷身份地位差異太大,除了是國民黨軍官外,兩人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如果真找原型的話,黃參謀原型倒有可能是吳自立本人,因為吳原來就是湘軍軍官,四一二之後憤而離開舊軍隊回到家鄉,參加了共產黨遊擊隊。
下面說說影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原型。
張平飾演的邱金的原型有好幾個,包括邱訓民、餘本健,都是革命烈士。邱訓民當過農協委員長、農民自衛軍隊長,湘鄂贛邊特委常委(書記是滕代遠),紅16軍7師師長,湘鄂贛軍區參謀長、代理司令員。中央紅軍長徵後他留在蘇區,後來犧牲。餘本健當過平江地委書記,縣農協委員長,工農革命軍遊擊總隊長,三月撲城時的暴動總指揮,領導過四次平江撲城。還擔任過湘鄂贛邊特委軍委書記,與黃公略一起領導湘鄂贛邊武裝鬥爭,抗戰期間犧牲。
羅大成的原型有羅納川、毛簡青,也都是烈士。毛簡青是1921年入黨的老黨員,毛澤東好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四一二之後回故鄉平江任縣委書記,是三月撲城的最高領導人。後到蘇聯參加中共六大,是21人主席團成員。回國後到洪湖地區工作,遭老朋友夏曦迫害,含冤病死。羅納川是平江著名農運領袖,曾任工農革命軍遊擊總隊黨代表,平江撲城主要領導人之一。毛簡青離開後他接任縣委書記。後因叛徒告密而犧牲。他犧牲的比較早,所以影片中羅大成也早早犧牲了,連攻打縣城都沒參加。
反面人物閻紫劍原型是國民黨湘軍旅長閻仲儒和反動縣長王紫劍,兩人都是屠殺工農的劊子手,被老百姓並稱為「閻王」。閻仲儒後來因剿匪不力被調離平江,彭德懷所部來平江接防閻旅。閻仲儒這個人在中共黨史上還是有點小名氣的,主要是因為他參與過圍剿井岡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井岡山的鬥爭》裡提到過他,倒不是說他怎麼樣,而是提到畢佔雲起義時捎帶提到他,畢佔雲解放後當過河南省軍區司令,開國中將,當時是閻仲儒手下的一個營長。閻仲儒擔任過湘軍第8軍3師師長,8軍軍長是吳尚。由於井岡山位於湘贛邊界,受到湘軍和贛軍的兩面夾攻,湘軍就是吳尚的8軍,贛軍首領則是朱老總在滇軍時的把兄弟王均、金漢鼎。由於湘軍戰鬥力強,朱毛通常對湘敵進行防禦,而對贛敵採取進攻。滇軍早年曾經很強悍,朱德率領滇軍改編的護國軍與北洋軍作戰時,常常以少勝多。但此時的滇軍(也就是贛軍)與當年大不同了,基層官兵已經大都換成廣東人江西人,雲南猴子那種狡猾和強悍的特性越來越少了,但滇軍的壞毛病他們卻繼承下來,就是吸大煙。打仗時,他們只要菸癮一犯,戰鬥力頓時消失,朱毛熟知他們這個毛病,往往趁他們菸癮發作時進攻,結果不言而喻,呵呵。
本片演員有:張平,周鳳山,關淑珍,張善甫,胡曉光,黃煥光,劉秉章,翟春華,張懷志,王毅、張樟,王孝忠,李巨人(製片人),薛蘊華(剪輯師)。之所以請北影大明星張平來擔任主演,應該是八一廠找不到合適的演員,王心剛、張勇手、於純綿太帥,王潤身與張平相比,多了點匪氣又少了點土氣,而張平氣質比較符合片中人物特點,只是年齡稍大了點。
談到《怒潮》,還必須要說說它的插曲,因為這部影片中的一首插曲比電影本身更廣為人知,這就是著名的《送別》,「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當年風靡一時,現在也飽受歌迷喜愛。除《送別》外,影片還有四首插曲,作為一部非音樂片,這數量可不算少了,這大概跟編劇未央是詩人喜歡作詞有關吧。作曲是鞏志偉,他譜的曲子湖南風味非常濃,旋律也很優美,不過我覺得似乎過於蒼涼,少了一些慷慨激昂,如果說音樂基調是悲壯的話,悲則有之,壯嫌不夠。說實話這幾首歌的歌詞不怎麼樣,文學性不夠,思想性也值得探討,比如老虎學貓那首歌,比喻就不大妥當。
片中插曲的演唱者是孟貴彬,孟貴彬歌曲的特點是抒情、悠長。孟貴彬和另一位歌唱家長影廠的李世榮都是被埋沒的大藝術家,他倆在百姓中的知名度與其音樂成就相比嚴重不符。按說他倆都演唱過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但因為一直躲在幕後而鮮為人知。孟貴彬演唱的著名歌曲有《歌唱二郎山》、《草原之夜》、《蟠龍山高頂著天》等。李世榮更厲害,五六十年代長影拍的電影幾乎都是他唱的,最著名的有《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劉三姐》,《草原晨曲》等,中國歌唱家達到他這個高度的恐怕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