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票房不佳的好電影(上映才9天票房令人寒心)
2023-06-03 04:38:25 2
上映9天,累計票房2600多萬。
這是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截至目前的票房成績。
相比較同檔期其他電影,讓人心頭泛起一陣涼意。
基於這部電影的品質,不該得到這樣的結果。
尤其是,自打上映開始,它的排片就非常稀少,導致有些觀眾想要看都沒有機會。
排片少的原因顯而易見——它不是商業片。
在商人逐利的時代,非商業片普遍不受院線的垂青。雖然是情理之中,但難免會讓人想到「劣幣驅逐良幣」……
一部在北影節獲得展映資格並提名最佳影片獎的電影,怎會有如此待遇。
《海的盡頭是草原》由爾冬陞執導,馬蘇、阿雲嘎、陳寶國、王鏘、艾米、王楚然等人參演。
這是一部看完之後,對草原油然升起無限嚮往的電影。
「三千孤兒入內蒙」發生在60年代,是很多國人都不了解的往事,爾冬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導演,對這段塵封在記憶中的故事,又還原了多少呢?
1959到1961年,這幾年對老一輩的中國人來說,永遠無法忘卻。墨君也是從父母那裡聽到當年的細節。總之,「飢餓」是大多數人的關鍵詞。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福利院的孩子也增加了。
然而即便是靠國家養,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量孤兒都面臨著營養不良,甚至死亡的危險。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夫的建議和周總理的決策下,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孤兒,被陸陸續續地送往草原,讓牧民們收養,保證「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
可以說,這段往事許多國人都不太知情,畢竟那個時候能保全自己的饑飽都很困難,誰又知道那些孤兒的命運呢?
爾冬陞把他們搬上了大銀幕,才讓我們了解到了那段蒙漢一家親的真實歷史事件。
故事是從年老的杜思瀚(陳寶國 飾)尋親開始,他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後,決定前往蒙古大草原尋找童年時「失散」的妹妹,了卻心願。
妹妹杜思珩是母親在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送往孤兒院的。
全片以杜思瀚尋親串聯起老人們的回憶,把杜思珩在草原的生活景象逐步展開。
電影拍得如何,看以下幾點:
一、實景
還原60年代的上海並不難,草原實景才是最難拍攝的。
廣袤的草原、原始的蒙古包、駿馬、羊群……組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許多鏡頭猶如風景紀錄片一般,大氣磅礴,讓人對蒙古草原心生嚮往。
為了拍到草原變幻莫測的天氣,找不同的景,劇組在內蒙古跑了幾個月,最後把取景地定在了錫林郭勒盟的烏拉蓋草原。
爾冬陞帶著劇組一邊找景一邊了解民俗,每天走2萬步是常事。
為了還原當年的艱苦環境和草原多變的天氣,連哪個角度的機位最合適都要仔細琢磨,
匠心傾注於此,拍出來的景怎會不壯美遼闊。
二、演員
飾演杜思珩的小女孩,可以用一個「靈」字來形容,調皮不服管教,讓所有人頭疼不已。而馬蘇飾演的薩仁娜,對她傾注了全部的溫柔,一名母親的慈愛形象躍然而出。
歌手阿雲嘎是首次演父親,卻並不突兀。原本就是蒙古族的他,給這個角色增加了更多的可信度,騎馬、講蒙語手到擒來。
要飾演比本身年齡還要大的父親角色,是個很大的挑戰。他就從自己的姨夫身上找靈感,那個在二連浩特當兵,極少參與孩子成長的父親,和伊德爾太像了。
兩年前的《演員請就位》裡,擔任導師的爾冬陞曾向多位演員拋出橄欖枝,表示以後有機會找他們合作,於是在這部電影中就兌現了。馬蘇、王鏘、丁程鑫、王楚然、曹駿等人都是他認可的演員。
他們也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在爾冬陞這裡,演員都會回歸最純粹的狀態,沒有偶像包袱,只有角色本身。
三、細節
除了還原當年情景搭建的教室和供銷社等場地外(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點),部分牧民的衣著都很舊,甚至破爛不堪,可見條件也非常艱苦。
即便如此,牧民們仍然踴躍地認領孤兒們,並視為一種榮耀。至少靠著畜牧生存,不會缺了孩子的吃食。
片中有一幕情景十分寫實,也是細節體現之一:
伊德爾帶回來一盆煮雞蛋分給大家吃,他們嘗試一口後面露嫌棄,對這種東西相當抗拒。
那時候的牧民對家禽是陌生的,更不用說吃到雞蛋。遊牧的生活方式加上有老鷹這種天敵的存在,養雞很難實現。
而杜思珩被領養之後,養母給她做的奶豆腐,也被她吐了出來,還把碗打翻在了桌子上。
草原和平原生活習慣的不同,體現在各種方面,孤兒們剛到草原時,還有孩子對奶製品不耐受,上吐下瀉,這些也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蒙古人對草原的敬畏,就如同漁民對大海的敬畏,沙塵暴、流沙、不時出沒的狼群,在片中均有體現,並且起到了關鍵性轉折作用。
杜思瀚就是在一次沙塵暴中被伊德爾相救,從此開始認了爸。
四、情感
影片裡沒有刻意的煽情片段,卻能夠不知不覺地讓人潺然淚下。
收養杜思瀚的薩仁娜或許藏有某些私心,但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愛是真實的。
她的獨生子那木汗,單純又善良,一邊向爸爸告狀「額吉愛妹妹,多過愛我」,一邊拼了性命的保護妹妹。
他不善言辭,但懂得妹妹的心思。替她找被風吹走的小毛巾,幫忙搭建簡易廁所,為她驅趕狼群……像守護神一樣保護著她。
從他折起杜思瀚畫像的舉動來看,似乎已經超越了兄妹的感情——他希望杜思瀚不僅僅是自己的妹妹
情感的升華自然而然。
薩仁娜和伊德爾對養女的感情十分複雜,不是親生勝過親生。
得知杜思瀚私自離家,薩仁娜難過的對那木汗說:如果她真的想要去上海,那就送她去吧。
牧民們都將領養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教他們騎馬放牧,徹底融入草原生活。
這是一個以點及面的,60年代的特殊畫卷,蒙漢一家親並非只是說說而已。
不要涼了電影人的心看完整部片,心裡暖暖的,它用最質樸的情感和波瀾壯闊的草原景色,勾起了塵封的往事。
那些當年來到草原的孩子們,如今就是陳寶國這樣的年齡。
阿雲嘎說,牧民們從不認為他們是孤兒,也不會叫他們孤兒,他們都是草原兒女,在阿雲嘎眼中,這些來自江南的長輩和其他人都一樣。
片中不少鏡頭都是當地牧民參與拍攝,結婚的那場戲,真的是牧民在舉行婚禮儀式。
最後出場的那位100歲的老額吉,是爾冬陞找牧民交談時偶然發現,覺得很適合演老年馬蘇,就請她來演了。
這位90多歲的老人是第一次拍戲,但每次都是一條就過,精神特別好。
群演就是當地的牧民,說著家鄉話,做著平時也會做的事。
因為真實,所以入心。
但是很遺憾,如此匠心的作品,在院線受到了冷落。
少數民族題材的非商業電影向來不太被關注,幾乎可以預見票房的低迷。
也正是因為如此,爾冬陞願意耗費極大的人力財力去拍攝這部電影,更顯電影人的赤誠之心。
那段真實的歷史事件,不該被遺忘。
牧民們曾說:這是國家的孩子,我們要養好養壯,要比待自己的孩子還要好……
胸中有大愛,方能無私至此。
願意冒著虧損的巨大風險,把那段故事搬上大熒幕,也是電影人回歸本質、遵循內心的體現。
如今不少院線對此片的排片一天僅一兩場,多安排在飯點或者午夜。
有些影院甚至已經沒有排片了。
在這個快餐式時代,大家只關注大明星、大城市的事情,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些「角落」。
與「上山下鄉」一樣,「三千孤兒入內蒙」是同時期發生的事情,動因也是一致的。
上山下鄉頻頻出現在影視題材中,內蒙古草原當年做了那麼大的事情,卻沒有多少人知道。
要知道三千孤兒入內蒙只是一種字面上的表達,實際上進入內蒙古的孤兒遠不止這個數量,據資料考證,可能有3到5萬人。
牧民們救了多少孤兒的命啊,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
將之具象在銀幕上的作品,更不該得到如此的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