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經典紀錄片史達林格勒(德版電影史達林格勒)
2023-06-03 15:47:06 1
波瀾壯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戰爭結束後,美、俄、中等戰勝國對戰爭都有深刻的反思,尤以文藝作品為甚,其中電影因為相對與其他文藝作品,有著更強的視覺、聽覺優勢,能夠讓我們獲得更為真實的感受,所以廣受歡迎。期間《中途島》、《拯救大兵瑞恩》、俄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狙擊手》、《鬼子來了》等片,讓我們對戰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厭惡。這些影片都是戰勝國對那場已經結束了75年戰爭的反思,而當年的戰敗國對那場戰爭是如何反省,世人卻是知之甚少。
1993年,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為了反省德國在二戰時期的罪行,製作了《史達林格勒》這部電影,從德國人的角度描述了二戰中史達林格勒戰役。此片是以德國軍官漢斯和他的戰友們的視角來展現這場二戰中最為慘烈的戰役。此戰役是德國人二戰開戰以後最大的失敗,從此盛極而衰,走向失敗之路。
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在拍攝中,始終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用一種寫實的手法,將幾個在北非立國戰功,正於海濱度假,享受生活安逸的德軍下層官兵投入到屍山血海的史達林格勒。
電影不斷用小的故事和寫實的鏡頭去表現德軍心態的變化,其中有人性的考驗,有良心的煎熬、有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死亡的恐懼。導演沒有去讚美劇中的人物,也沒有去譴責戰爭的對錯,只是把德國軍人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故事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們去理解德國人在戰爭中罪與惡,是與非。
對於《史達林格勒》這部經典的影片,
電影開始的時代背景,是德國人在二戰時期最為輝煌的時期。此刻,歐洲已經在德國的鷹爪之下,驕傲的英國人被趕到英倫三島傷心的舔著自己傷痕累累的瘦弱軀體,法國人更是在德國的鐵掌下苟延殘喘還不時向戰勝者拋著媚眼;北非,帝國的驕子「沙漠之狐」隆美爾已把大英帝國在北非的影響限制在亞歷山大附近,帝國的盟友墨索裡尼已無心戰爭,而是專注於他的儀仗隊,他需要用一場盛大的入城儀式,去證明羅馬人的千年輝煌;在蘇聯,雖有莫斯科城下的小小挫折,但是帝國元首又將目光轉向到伏爾加河邊的史達林格勒,這個以對手名字命名的城市,佔領它將是無可置疑的。
此時在德國人的眼裡,戰爭的全面勝利,已經不存在懸念,敲響勝利之之鐘,僅僅需要的也就是一點點時間。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戰爭已經不同與過往,即將發起的戰役將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決死之戰,將是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拼死一戰,將是一場鋼鐵與鋼鐵的碰撞,將是一場用鮮血澆灌土地的比賽。沒有,德國人完全沒有這個意識,他們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這場決定民族命運的戰役,甚至到現在他們還沒有進行全民戰爭總動員。
而此時的俄國人則完全不一樣,開戰以來他們獲得基本都是失敗。靠著嚴冬,勉強的保住了莫斯科。如果喪失了史達林格勒,他們將失去對高加索的控制,那裡有著維持戰爭命脈的石油。失去了石油,他們就沒有去打贏這場戰爭的基本條件。看看那些被火燒掉的房屋,被槍殺、被吊死的同胞,不需要用腦子想,他們都知道戰敗對他們意味著什麼,要麼去屈辱的死,要麼就是悲慘的活下去。
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開始敘述電影《史達林格勒》的故事。
電影開始就用十分鐘的時間,去表現德國人勝利者心態。秋季的海邊,幾個德國軍人一邊沐浴著陽光,一邊享受著醇酒和美女。輕鬆的度假生活,讓觀眾都開始懷疑自己是在看一場戰爭片。不過這種幸福時光在整個電影裡僅僅只有三分鐘後,導演馬上就用急促的軍樂,將這群年輕的德國軍人召集起來,舉行一場授勳儀式。
授勳儀式上一場小的矛盾揭示了德軍內部已經開始存在問題,但是導演沒有將矛盾繼續延伸,而是將這群軍人送到開往蘇聯的軍列上,而後讓軍列進入一條漆黑漫長的隧道,長時間的黑暗,似乎在暗示這將是一次地獄之旅。
德國軍官漢斯和他的戰友們此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走上死亡之旅,依然認為這是下一次休假前的一次短暫冒險。兩名德國士兵漢斯和洛奴還在輕鬆的互相開著玩笑,賭誰會死去。
德軍士兵雖然對戰爭有一些擔憂,但對勝利的結果毋庸置疑,這就是他們此時的心態。
電影在經過一場虐俘事件做鋪墊後,就把漢斯和他的戰友們推到史達林格勒的激戰中。德國軍隊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獲得部分勝利,在他們認為勝利就在眼前的時候,他們陷入到戰爭史上最慘烈的巷戰。
漢斯所在的突擊工兵營在經過一天血戰,已有當初四百人,僅剩下六十五人。巨大的死傷僅僅只佔領工廠的一個房間,堅韌的俄國人還在對面的建築裡與他們對峙。此時的德國人開始有些沮喪。
此時導演用新兵穆內爾誤傷戰友後的消沉,羅路收到郵件後知道自己的老婆與法國戰俘私奔的咆哮,以及漢斯不耐煩地關掉電臺裡正播出元首「慷慨激昂」的演說等畫面來反映德國人心態的變化。
此時的他們已經不再有飽滿的勝利熱情,沮喪的情緒已開始在他們團隊裡發酵。
電影在最後部分,劇中唯一一個臉譜化的反面人物黨衛軍軍官被費茨打死,而後漢斯他們來到軍需品倉庫,在看到倉庫裡豐盛的儲藏後,被飢餓折磨許久的漢斯等人,開始了他們最後的盛宴。
這一段戲比較長,主要是反映德軍心理上的崩潰,其中漢斯與俄軍女兵的爭吵和激情戲,完全不是去寫愛情,而是反映了德軍面對失敗的絕望,和精神崩潰前絕望的發洩。
在他們走出倉庫後,發現德軍已經投降,成群結隊的將領高舉雙手,猶如他們當年向元首的舉手禮一樣。
此時德國人的心態已經如同史達林格勒的冰雪一樣寒冷,並且開始一點點的凝固,他們再沒有勝利者的傲慢,有的只是失敗者的麻木和絕望。
三、鏡頭畫面《史達林格勒》這部片子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在拍攝中,是以上帝的視角儘可能的去客觀反應德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和心態上的變化。但是既然上帝都有感情色彩,導演也有自己對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觀念,這些觀念,他是用鏡頭的取捨去表現的。
1、德國納粹的虐俘。在開赴史達林格勒的車站上,漢斯看到德國士兵虐俘,上前阻止,結果挨了一頓胖揍。逐級上告,找到將軍,誰知將軍竟不為所動。這場戲,導演是用黑夜作為背景,用特寫去表現漢斯被揍時痛苦中夾雜的不理解,而將軍的表情則是一副無動於衷和冷漠。
漢斯,這個初上戰場的小雛鳥,還是一個被納粹信念所蒙蔽的新兵。對人性在戰場上的扭曲,以及人性中獸性的一面還完全沒有理解。此時的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後面殘酷的戰爭將一點點的把他的理想碾碎。
在奪取工廠的戰鬥中,德軍和蘇聯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鬥中新兵穆內爾誤傷了戰友,自責讓他不停的吼叫、流淚,在戰場上無目的奔跑,若不是戰友及時的制止,恐怕早已掛掉。這段戲,導演也用了幾組大特寫鏡頭去表現穆內爾的恐懼和精神的崩潰,背景則是一場血肉橫飛的戰場。此後,導演還多次用空中飛舞的殘肢斷臂,和祈求路過的德軍給自己一槍的德軍傷兵。這一切都是為了表現戰爭的殘酷。
導演表現戰爭殘酷的目的,是想告訴觀眾,德軍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德軍認為戰爭不過是幾輪炮轟,再加上一次衝鋒就能獲取勝利的想法,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中完全破滅。到此刻,他們才知道,戰爭是需用鮮血去澆灌,是需要用新鮮的肉體去供奉,是需要人們拋去所有的人性,像野獸那樣去廝咬、去搏殺。戰爭裡是沒有人性的!
在德軍的潰敗已終成定局之後,出於求生的本能,漢斯和他的戰友企圖用撿到醫生的證明,以傷兵的身份,搭上最後一班軍機,逃離他們傷心之地,也是絕望之地的史達林格勒。
導演此時著重表現德軍破爛的軍服和等候軍機擁擠的隊伍,還有德軍臉上麻木中透出的沮喪。在軍機飛走的一刻,導演更是用大量的長鏡頭去表現士兵們奮力追趕起飛中的軍機。軍機帶走了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命運也註定將被蘇聯的冰天雪地無情摧殘,然後陷入到無盡的黑暗。
導演在這裡想說的不是鏡頭所描述的表面情況,而是在暗示觀眾們,德軍沒有蘇軍的絕死之心,沒有為戰爭拼掉最後一滴血的勇氣,甚至沒有陷入困境,奮力一戰的心理。德國人在與蘇聯的決戰中,無論是物質還是心理都沒有準備好,輸掉這場戰爭不足為奇。
這個剖析的結論是德國人沒有打贏對蘇聯戰爭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