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區域劃分圖(山西省北部3市大同市)
2023-05-28 08:42:09 3
山西忻州區域劃分圖?晉北3市: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山西忻州區域劃分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山西忻州區域劃分圖
晉北3市: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
大同市
戰國屬趙,秦置平城縣。北魏天興元年於此定都。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恆安鎮,北周置雲中縣,隋改雲內縣。唐732年置雲州,742年改雲中郡,758年改為雲州。遼1044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1048年置附郭大同縣。自此,大同縣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總管大同府。元因之為西京路,1288年更名大同路,1309年改屬中都留守司,1311年復屬宣慰司。1265年雲中縣併入大同縣。明1374年為大同府治。抗日戰爭時期分設東、西大同縣。
1949年,察哈爾省設立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1952年,雁北專區由察哈爾省劃歸山西省,專區轄13縣。1958年,雁北專區改設晉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晉北專區轄大同市及原雁北專區所屬天鎮、靈丘等12縣,原忻縣專區所屬忻縣、代縣等17縣劃入晉北專區。由於當年有些縣合併,晉北專區轄大1市15縣。1961年撤銷晉北專區,復設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1958年合併的縣於1961年分置。1970年,雁北專區改稱雁北地區,轄1市13縣,地區駐大同市。
1949年,劃出大同縣城區設立大同市,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大同市劃屬山西省,為山西省轄市。1958年改由晉北專區領導,1961年改為省直轄。1970年改由雁北專區領導,1972年改為省直轄。
1993年,雁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雁北地區;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左雲、大同等7縣劃歸大同市管轄。至2020年末,大同市共轄4區6縣。
平城區:歷史上曾為北魏都平城和遼、金陪都西京,一度是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溝通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樞紐。明初為大同府和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駐地,屬九邊重鎮之一。明嘉靖及隆慶年間為邊貿城鎮,設馬市,成為中原與蒙古、西域貿易集散地和物資交流中心。1949年,劃出原大同縣第一區設立大同市,在城關設4個區。後屢經區劃變更,至1954年將原一、二區合併為城區。2018年,城區更名為平城區。撤銷大同市城區、南郊區、礦區。
雲岡區、新榮區:1949年,為大同市郊及鄰近廠礦、村莊。1966年,設立大同市郊區。1970年,郊區改設南郊區和北郊區。1971年改北郊區為新榮區,因境內新榮村得名(2018年,將南郊區古店鎮併入新榮區)。2018年,劃出原大同市城區、南郊區、礦區各一部分,合併組建大同市雲岡區。
雲州區:原為大同縣。戰國時屬趙。秦置平城縣,新莽改平順縣,東漢復舊。建安末年廢,北魏432年改萬年縣,493年復名平城縣。北齊556年改太平縣,北周改太平縣為雲中縣。隋582年改雲內縣。唐640年廢雲內縣入雲州。682年為默啜所破,州、縣俱廢。730年復為雲中縣。五代晉割入契丹。遼1048年析雲中縣地始置大同縣。元1265年廢雲中縣入大同縣。明、清俱屬大同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後屬省。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屬山西省。1954年懷仁縣併入大同縣,稱大仁縣。1958年大仁縣併入大同市,設立大同市郊區,1960年廢,以原大同縣置古城區。1964年恢復大同縣,屬大同市,1965年改屬雁北專區,1967年改稱雁北地區。1971年與大同市分治。1993年撤銷雁北地區,改屬大同市。2018年,撤銷大同縣,改設大同市雲州區
陽高縣:西漢為平邑縣、參合縣、高柳縣、道人縣地。後分合、隸屬、縣名多變,至明代設陽和、高山兩衛。清1646年,合陽和、高山兩衛定名陽高衛,1725年升為陽高縣。1912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復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併入天鎮縣,1961年分置。縣先後屬雁北專區(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天鎮縣:周為代國域,戰國為趙延陵邑。後分合、隸屬、縣名多變,至明代設天成、鎮虜兩衛。清1646年,合天成、鎮虜兩衛定名鎮虜衛。1725年,升天鎮衛為天鎮縣。1958年併入陽高縣,1961年復置。民國初年至1993年的隸屬與陽高縣相同。
廣靈縣:西漢置平舒縣,又置狋氏縣。後分合、隸屬、縣名多變,至五代唐924年置廣陵縣,金改廣靈縣。1958年併入渾源縣,1961年復置。民國初年至1993年的隸屬與陽高縣相同。
靈丘縣: 戰國時為趙邑,西漢置靈邱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簡化為靈丘縣),相傳以趙武靈王困死沙丘葬此。後興廢、分合、隸屬多變,縣名縣名基本未變。民國初年至1993年的隸屬與陽高縣相同。
渾源縣:西漢置崞縣,又置繁峙縣。唐析雲中縣地始置渾源縣,以渾河發源於縣境得名。後升降、隸屬有變,渾源地名不變。民國初年至1993年的隸屬與陽高縣相同。
左雲縣:春秋時為北狄白羊部牧地,戰國為趙地。隋廢入雲內縣。唐為雲中縣地,遼屬德州,元屬大同縣地。明1449年,雲川衛與大同左衛合併,改稱左雲川衛。清初改稱左雲衛,1725年升左雲衛為左雲縣。民國初年至1993年的隸屬與陽高縣相同。
朔州市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為韓王信都。北魏置神武郡,後廢。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置朔州,為與東魏僑置朔州相區別,亦稱北朔州。隋開皇初年廢廣安、長寧2郡及朔州總管府。隋607年改朔州為馬邑郡,唐621年復為朔州。五代唐926年置寰州,故治在今市區東部馬邑鎮。宋1123年改朔州為朔寧府。遼廢寰州入應州,金復置朔州,屬西京路。貞眪二年(1214年)置雲州,升馬邑縣為固州,與雲州同屬西京路。元廢雲、固2州,仍置朔州,屬大同路。明朔州改屬大同府。嘉靖中年冀北道自大同府徙治今市區。清康熙年間冀北道廢入雁平道,1725年置朔平府。1912年廢府,改朔州為朔縣。
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朔縣劃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67年雁北專區改稱雁北地區。
1988年,撤銷朔縣、平魯縣,改設地級朔州市。1993年,雁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雁北地區,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懷仁、右玉、應縣3縣劃歸朔州市領導。至2020年末,朔州市共轄2區3縣,代管1縣級市。 朔城區:秦置馬邑縣。北魏設懷朔縣,後改為朔州。隋605年置鄯陽縣,唐717年復置馬邑縣,與鄯陽縣同屬朔州。明洪武初年廢鄯陽入朔州。清1796年廢馬邑入朔州。1912年改朔州為朔縣,屬雁門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1946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劃屬山西省雁北專區(地區)。1958年朔縣和平魯合併稱朔縣,1961年恢復平魯縣。1988年,撤銷朔縣,改設朔州市朔城區。
平魯區: 明嘉靖中年平虜衛自大同徙治老軍營,即今平魯城。清初以滿人入主中原,惡「虜」之稱,因改「虜」為「魯」。1725年昇平魯衛為平魯縣,屬朔平府。民國初年至1988年的隸屬與朔城區相同。
山陰縣:春秋時期為北狄所居,戰國時期為趙雁門郡樓煩縣地。秦屬雁門郡,漢歸 陶縣、陰館縣。後經歷代沿革更名,金大定1167年始名山陰縣,因地處復宿山之北而名。金貞佑二年,升山陰為忠州,屬西京道大同府。元後期復置山陰,屬山西道大同路應州。元明清代,縣名未變。民國初年至1988年的隸屬與朔城區相同。
應縣: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西漢置劇陽縣、埒縣。唐末置金城縣,後於金城縣置應州,縣屬之。明1375年廢金城縣入應州,清因之。民國初年改應州為應縣。1958年併入山陰縣,1961年復置。民國初年至1988年的隸屬與朔城區相同。
右玉縣:秦置善無縣,西漢別置中陵縣。遼、金皆為雲中縣地,元為大同縣地。明1409年大同右衛自今大同城徙治右玉城鎮,1449年玉林衛自今大同城遷此,與大同右衛合併改稱右玉林衛。清初名右玉衛,1725年升右玉衛為右玉縣。1958年併入左雲縣,1961年復縣。民國初年至1988年的隸屬與朔城區相同。
懷仁市:秦置班氏縣,屬雁門郡。唐640年後改稱雲中縣。遼析雲中縣地置懷仁縣。金升雲州,元復懷仁縣,屬大同路,明、清俱屬大同府。1958年併入大同市設為郊區,1961年撤銷郊區,改置懷仁區,1964年復為懷仁縣。2018年,撤銷懷仁縣,設立縣級懷仁市,由朔州市代管。民國初年至1988年的隸屬與朔城區相同。
忻州市
春秋時大部分屬晉地,戰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隋開皇元年(581年)復置新興郡。唐宋元略。明1369年廢武州,改崞、代、堅、臺4州為崞、代、繁峙、五臺4縣。1487年於代州置雁門道,嘉靖中年改雁門道為雁平道,明末廢。清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為直隸州。清末廢雁平道。民國初年廢州。屬雁門道,後分別屬山西第一、第二專員公署。
1949年,設立忻縣專區,專署駐忻縣,轄忻縣等9縣。1958年底,忻縣專區與雁北專區合併為晉北專區。1961年,復設忻縣專區,轄16縣。1967年,忻縣專區改稱忻縣地區,1983年,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
2000年,忻州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忻州地區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市。忻州市轄原忻州地區的定襄等13縣市和新設立的忻府區。至2020年末,忻州市共轄1區12縣,代管1縣級市。忻府區: 境內有忻口山。東漢建安年間僑置九原縣。隋581年復置新興郡。
唐618年廢郡,改置忻州。後至民國初年,忻州建制升降、興廢多變,地名不變。1912)改忻州為忻縣。1949年屬忻縣專區,為專署駐地。1958年與定襄縣合併為忻定縣,1961年復置忻縣,屬忻縣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撤縣改設縣級忻州市。2000年,撤銷原縣級忻州市,改設地級忻州市忻府區。
定襄縣: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後)屬晉,戰國時屬趙。西漢置陽曲縣,東漢215年移陽曲縣治於今太原北陽曲鎮,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1949年屬忻縣專區。1959年與忻縣合併,1961年復置。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7月屬忻州地區。2000年屬忻州市。
五臺縣:五臺縣以境東北五臺山得名。西漢置慮睤縣,晉廢。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驢夷縣。隋606年始改五臺縣,仍屬雁門郡。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代縣:代,為古國名。秦置廣武縣,至北周579年肆州治自今忻州市境徙廣武縣。隋開皇初年廢雁門郡,585年改肆州為代州,縣屬之。明1369年廢代州,改置代縣。1958年併入繁峙縣,1961年恢復。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繁峙縣:秦屬代郡,東為滷縣地,西為霍人縣地。西漢置莜人縣(漢晉之繁畤[zhì]在今渾源境),東漢廢。晉復稱莜人縣,屬雁門郡,後廢,繁畤來治,北周廢。隋598年復設繁畤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寧武縣:漢置樓煩縣,魏、西晉因之,永嘉年廢。唐末於樓煩郡故治置寧武軍,取北魏廣寧、神武二郡尾字為名,後廢。後至明初,地名多為「寧化」。明1370年置寧化所,成化年間建寧武關。清1725年置寧武府、寧武縣,縣為寧武府治。1958年崞縣、神池2縣部分地區劃入,1961年復屬。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靜樂縣:春秋為晉國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西晉永嘉年間置三堆縣。北魏446年廢入平寇縣,治三堆城(即今靜樂縣城),隋608年改稱靜樂縣。1958年嵐縣併入靜樂縣,1061年復置。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神池縣:漢為樓煩縣,北周置神武縣。明代置神池堡。清1725年置神池縣,屬寧武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1958年廢入五寨、寧武2縣,1961年恢復。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五寨縣:唐末置武州,又置遮虜軍。五代唐改武州為毅州。宋為嵐州嵐谷地。明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5大牧寨而得名。1725年升堡為縣,屬寧武府。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岢嵐縣: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魏屬新興郡。北魏因境內有岢嵐山而改名為嵐州。隋改稱樓煩郡,並於大業三年置岢嵐鎮。唐703年析宜芳縣地置嵐谷縣,屬嵐州。同年於縣置岢嵐軍。金1182年升岢嵐軍為岢嵐州,明1374年置岢嵐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河曲縣:宋982年建火山軍,1067年置火山縣。1071年廢火山縣,金1153年始置河曲縣,取「河千裡一曲」之義名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保德縣:唐為嵐州地。宋993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隸河東道。1005年改保德軍,金1171年置保德縣,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之義命縣名。元1257年廢縣入州,明1374年改州為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偏關縣:古稱林湖,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因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1958年,偏關縣併入河曲縣,1960年,復置偏關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原平市:因地形「原隰寬平」得名。秦置崞縣,西漢公元前114年置原平縣。西晉末年復置雲中縣,北魏永興二年置石城縣。後縣名多變,至明清二代名為崞縣。1958年,改崞縣稱原平縣。1993年,撤銷原平縣,改設縣級原平市,後由忻州市代管。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定襄縣相同。
謝謝各位看官老爺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讚。非常感謝各位看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