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之十二諸侯年表(史記張掖月氏與昭武城)
2023-04-14 09:43:26 1
月氏是昭武的先民,而昭武又是臨澤先民發祥地,也是河西文明的發源地。因此,研究和探索月氏與昭武城的發展演變就具有一定價值。
這裡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今天的昭武曾一度稱月氏城、昭武郡、昭武縣,昭武堡子;解放後又稱昭武區、昭武村。郡、縣、鄉、裡,這一現象的背後彰顯的是月氏先民生生不息、一往無前的歷史軌跡,也折射出中華民族大家庭波瀾壯闊、相容共生的發展歷程。
據《張掖地區志》載,約公元前6000~5000年,禺氏(月氏)族的一部分從山東半島沿黃河向西遷徙;約在夏商之際,定居於河西走廊東、中部地區。
帝堯陶唐氏86年,禹治水成功。《史記•夏本紀》載,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從此,古張掖開始出現原始農業和畜牧業。
公元前2205年,張掖屬雍州之城,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河宗於西戎,世代為首領。
昭武故地是月氏民族的活動中心,這是張掖歷史上的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遠在新石器時代,月氏人已經開通了「玉石之路」,將新疆和田的玉石駝運至堯舜的都城交易,換取中原的絲綢,這種原始的貿易歷經夏、商、周三代,一直沒有停止。
公元前1115~1078年,居於黑河流域的的禺氏(月氏)向周成王敬獻良駒。公元前985年3月,河宗子孫蒯柏棨向巡幸河西的周穆王獻豹皮和良馬。歷史學家岑仲勉說,禺知(氏)就是月氏,居住在今張掖、臨澤一帶。蒯柏棨是黑河流域昭武一帶月氏人的首領。
月氏人屬於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後來之所以在昭武築城,民間有一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逐水草而居的月氏王,一次狩獵來到昭武這塊水草茂美的地方,他騎在高大的馬背上向南遠眺,巍巍祁連白雪皚皚,向北一瞅,綿綿合黎青翠欲滴,嫋嫋霧嵐中百鳥和鳴,山腳下濤濤弱水一瀉千裡,令他心旌搖曳。於是月氏王率領侍衛在茂密的蘆草叢中放馬狂奔。忽然,一對交配的馬鹿躍入他的眼帘。他手下的部將看見這對高大的馬鹿狂喜不已,不等他取箭,便已張弓如月,引箭如飛,只見一朵五彩祥雲從馬鹿駐足的地方冉冉升起,兩隻馬鹿踩著祥雲飄向空中。月氏王眼見馬鹿升空,頃刻消失在白雲藍天之間,便駐馬神思。只見腳下這塊草地東側一灣大湖呈月牙形,草地象凸凹的半圓,北面弱水發出「譁譁」的聲響,南面的祁連山像一座碩大的屏障,山隨地勢,水從窪流,恰似一幅天造地設,奇妙瑰麗的八卦圖。剛才馬鹿所在的地方正是八卦的中心。月氏王心中大喜,放馬狂奔到馬鹿駐足的地方,將一支花翎箭矢插在草地,並以此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各走九九八十一步,修築城池一座,取名「月氏城」。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月氏人建立自己的城堡,還有一個原因的物資交換的需要。如果沒有相對固定的場所,穩定交換就無法實現。
春秋時期,月氏人的活動範圍大大拓展,向東直到隴西,與秦國建立物物交換關係,成為秦與西方各部族貨物流通的中介。戰國時期,西域各國的商隊千裡迢迢到達月氏城,將中原的絲綢運往西方,可以說是開通了最早的絲綢之路。戰國後期,月氏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已有「控弦十萬」之眾。它一舉擊敗另外一隻活躍的少數民族烏孫,盡佔河西地區。這些都需要城市做支撐。可以說,月氏城就是的古代城市的縮影。
公元前221年,月氏進入全盛時期。月氏王姓溫,建都祁連山北昭武城。
公元前209年匈奴頭曼單于把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質,結果冒頓盜取月氏善馬逃回匈奴。冒頓即位為單于後,約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間舉兵進攻月氏,月氏敗。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派右賢王領兵西徵,月氏人抵擋不住匈奴的強大攻勢,只得被迫放棄昭武故地,向西遷移到遙遠的伊犁河南部定居下來,史稱大月氏。還有一些跟不上西遷隊伍的老弱病殘,留下來進了南山(祁連山),歷史上稱這一支為小月氏。
到了西漢文帝時,大月氏也受到匈奴的打擊,又繼續西遷到阿富汗境內的阿姆河,擊破大夏,建立了大月氏國,後來又漸漸由衰轉盛,但他們始終念念不忘弱水之畔的故園昭武城。據《隋書•西域志》記載:「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遂有其國。支庶各分王,皆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本也。」
公元前121年秋,霍去病率兵越大漠戰焉支,攻祁連,在到達昭武故地時,盤踞昭武城的匈奴人已聞風而逃,漢軍將士順利進入昭武城,並一舉圍殲了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的優勢騎兵,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昭武縣,昭武縣屬張掖郡管轄。從此昭武劃歸西漢王朝的版圖。
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昭武縣為渠武縣。
公元29年,各郡縣恢復舊名,渠武縣恢復為昭武縣。
公元265年12月,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
在這以後的一千多年裡,昭武一直以縣、鄉、裡稱之。
關於昭武城的具體位置,《隋書•西域傳》云:「月氏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據乾隆45年《甘州府志》記載,昭武城在蓼泉城東北40裡,板橋東南,乾隆年間古城遺址尚存。據殘存遺址估算,古城南北長2210米,東西寬1580米。內有宮城、居宅、寺廟。城垣夯砌而成,牆基厚10~12米,高9米,牆外有壕溝(護城河),東南西有三門。
昭武城的具體方位目前大多數人趨向於今天的鴨暖鎮昭武村。但是從史書「昭武城在蓼泉城東北40裡,板橋東南」這一記述推測,昭武城當在板橋鎮古城村一帶。這裡民國年間尚有散落的磚瓦、陶器殘片。由於黑河河床北傾,在河水動力作用下,北岸屢遭衝刷,古城遺址漸次頻河。而今天的鴨暖鎮昭武村位於黑河南岸,板橋西南,蓼泉城東南約35裡。這與史書記載略有出入。
筆者推測,昭武城由於黑河河床北傾,古城遺址逐漸被河水吞噬。後來鴨暖鎮昭武村一帶又新建了一座城堡,也稱昭武城。規模要比原來的城堡小得多。1941年,考古學家衛聚賢、馮國瑞在鴨暖昭武廢城發現14種漢代殘磚,有的刻衣襟經寬博,互相跪拜的人像,有的刻市廛吉利語,如利大、日利,大吉等字樣。
因此,昭武古城應該在板橋鎮古城村一帶更為可靠。這裡還有三個佐證。
根據民間傳說和成書於明末的《敕封平天仙姑寶卷》記載,仙姑在今板橋一帶為方便人們過河往來,苦修板橋,感動黎山老母。一天仙姑見河水猛漲,自己所建板橋將被衝毀,便坐在一塊即將被衝毀的木板上,逆流而上。仙姑隨水而逝,脫凡胎於板橋西十之以外沙灘之上,土人感其恩德,建廟祀奉。從這裡可以看出,仙姑當在黑河北岸生活,而仙姑的落水之處與仙姑廟相距40裡,可見當時的板橋應該比現在的板橋要上10多裡,正是板橋古城所在地。
另一個佐證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率兵越祁連,跨焉支,西徵匈奴。班師被黑河的所阻。從這裡也可看出,匈奴的城堡如果在鴨暖鎮昭武村一帶,那麼霍去病率兵就不需要過黑河。正因為匈奴在北岸,才有被黑河所阻的可能。這裡也能證明昭武古城在黑河北岸,而不是南岸。
最可靠的證據當屬清宣統年間編印的《甘肅新通志》卷四《建置志•沿革表》說,「漢昭武在黑水之陽」,既黑河北岸。同樣在《甘肅新通志》卷13《古蹟》中也說「撫彝廳昭武古城在廳東北40裡,漢置,屬張掖郡……遺蹟善存,在今板橋東南。」這裡也可證明昭武古城在板橋東南一帶。如今的鴨暖鎮昭武村舊城應該是在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才開始以縣以下地名進入人們的記憶。1950年8月,臨澤縣設6區,53鄉,昭武為第四區,1955年11月撤區,昭武隸屬鴨暖鄉。1962年1月,臨澤縣恢復時,昭武大隊屬鴨暖公社。1983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昭武大隊改為昭武村。
昭武城原是月氏的都城,後被匈奴佔領,漢朝統一後又設置昭武縣。那麼,「昭武」這個稱謂是從哪裡來的?史達林說:「共同的語言是民族的一個特徵。」諸多史籍都認為,月氏人的語言「略與羌同」。這說明月氏有自己的語言,既不同於匈奴,也不完全同於羌族。月氏民族的特點之一,就是有自己的語言。
昭武一詞,一些學者認為,是外來詞的音譯,意為「城主」。 漢置縣後,「漢縣因之」,也就是說繼續沿襲了這個稱呼。
月氏與昭武城歷來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但我們只要從這裡切入,就一定能夠找到我們的本源,找到那一方「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