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秦(天下苦秦久矣)
2023-05-28 13:31:05
界只有不到0.00001% 的人
關注了我
你真是個特別的人
風氣
我母親的晚年還是挺幸福的,到了她們這個歲數,孩子們都到了獨擋一面的年紀。所以她們大部分時間都過著帶孫子帶孫女的共享天倫的日子。
現在收入也高了,日子也好了,閒來無事。當年的同學,知青,工友,鄰居,沒事就喜歡搞搞聚會,一邊回憶往昔,一邊在談:
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復他們當年了。
最近我在追《大秦賦》這部片子,劇本是孫皓輝老師《大秦帝國》的底子。幾年前這套書我啃了整整兩個月。不得不說,寫的盪氣迴腸,振聾發聵,但也是有一個瑕不掩瑜的問題:
把大秦過度美化了。
如果大秦帝國真的那麼蒸蒸日上,真的那麼光芒萬丈,那麼為什麼秦二世會亡的那麼快呢?別忘了《陳涉世家》裡說的那句話:
天下苦秦久矣。
雖然是建立了大一統的不世功業,雖然是有趙高,李斯這些佞臣。雖然覆滅的六國依然蠢蠢欲動,但是歸根結底,秦朝速亡的原因在於:
它統治下的人民日子過得不好。
電視劇裡有一個橋段,說是楚國的老百姓日子艱難,然後逃到秦國去,要當秦人,後被楚國的當兵的阻攔。
1
這個事情基本上屬於胡扯了。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裡有這樣一段話: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秦去打韓國的刑丘,上黨兩個地方。然後上黨的老百姓都跑去了趙國,因為:
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不太樂意成為秦的子民。
《商君書·徠民篇》中也寫到: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這話的大意就是老百姓總是天然的希望擁有自己的田宅。人家晉國的土地都不夠,但我們秦國的田多得是,可是老百姓卻不願西來我秦國,是因為
「秦士戚而民苦也」。(在秦國做「士」非常慘、在秦國做「民」非常苦)。
所以你不要看電視劇裡把秦朝寫的那麼好,君臣一心,統治者開明,老百姓安居樂業,山東六國的君主都是荒淫無道,蠢的跟豬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
秦國嚴刑峻法,動不動就搞連坐殺人,有點狀況就割耳朵割鼻子的,老百姓到了年紀就要去當兵,並且為了支援戰爭,苛捐雜稅眾多,賦稅壓得大家苦不堪言。
就是一個斯巴達式的窮兵黷武的軍事帝國。
如果你想建功立業,戰場殺敵,那這樣的氛圍挺好。但是對於絕大部分就想著「農婦,山泉,有點田」好好過日子的老百姓來說,其實無比痛苦。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風氣。
後來統一了,照理說應該給繃得緊緊的社會減壓了,但是還沒等嬴政忙活這事的時候他就掛了。所以整個帝國的統治一下子就崩了。
2020對全世界來說都很魔幻,我們看到了太多活久見的事情。
比如最近中國網際網路的幾大巨頭就開始紛紛殺入社區團購。盯上了「賣菜」的生意。
如果你看看全世界的科技公司在忙些什麼,你會挺不好意思的。
谷歌的ALPHAFORD人工智慧在破解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特斯拉的「龍」飛船實現了發射回收,很快要探索火星。
他們在忙著探索宇宙,破解這個星球最深的秘密。而我們的市值可與其比肩的科技公司:
開始賣菜。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的觸角不管伸到什麼領域,進入什麼行業,本質上還是多年前玩剩下的那一套:
補貼--流量--廣告--放貸
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們做了什麼,而是這幫有錢的所謂的高科技的網際網路公司:
帶壞了資本的風氣。
官方的態度出來之後,鄉村教師就低調的宣布:
淘寶退出賣菜領域。
就像高曉松在奇葩說罵清華博士梁植一樣:
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生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這才是一個名校生的風範;而你直接問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覺不覺得你愧對清華這十多年的教育?
風氣一差,事情就會起變化。
這些無往不利的網際網路資本,深入到社會裡每一個觸角,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獲取利潤的角落。從打車到外賣,從生鮮到蔬菜,網際網路資本深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是越發明顯。
現在連民生領域都想染指了。
不管前期的補貼多麼誘人,對外的宣傳多麼迷人,到了後期肯定還是壟斷後的變相漲價。
我不需要菜市場放個科技感十足的觸摸大屏幕,
我不需要你用P的圖和數據來告訴我商品有多新鮮,
我不需要你的人穿著統一的黃色或者藍色的衣服為我服務,
我不需要一堆俊男靚女對著幾十個手機直播他的賣菜。
我只想陪著家人在嘈雜的菜市場裡挑來揀去,
我只想聽聽賣菜的老主顧跟我說一句:「呦,來啦,今天要點啥」,
我只想跟缺斤少兩的小販鬥智鬥勇,我只想用眼睛看,用手掐來看菜新不新鮮,
我只想在賣完菜之後看著人家說:「這點蔥送你」。
對於我來說:
菜市場的本質是市井氣和人情味,絕不是高科技。
一個昂揚的,有前途,有希望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答案還要從學習強國裡面找:
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