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廣平與魯迅母親見過面嗎(魯迅的母親)
2023-05-27 18:57:10
古今中外,大多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甚至歷史偉人,他們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諄諄教導,特別是母親的大力支持。今天講到的這位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一生默默無聞,歷盡坎坷,她38歲不幸喪夫,又痛失1兒1女;但她沒有被生活壓垮,用8塊錢送兒子到外求學,造就了中國第一文豪。
說到這裡,你也許已經知道她是誰了。因為,自古雖有「文無第一」之說,但他是特例,他就是中國近現代,至少百年之內第一文豪。不錯,他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不管如何有成就,他的成長終歸是跟母親分不開的。今天就來聊聊他的母親。
(一)外婆家的夢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也許待你最親的人就是你外婆了。尤其是在你童年的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夢,就是去外婆家。小時候,外婆家就是一個夢幻般的存在。
那門口的潺潺小溪,溪水裡的小蝦,那小溪上的小橋;小橋通向遠方的那條小路,小路兩旁那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莊稼地;小村西口的山坡,山坡上的那一大片明麗的清泉;外婆家的第二道門;被煙火燻黑的灶火;在灶臺邊忙著給你做好吃的外婆的笑聲;外婆的一頭雪發,充滿慈愛的皺紋和佝僂著的腰;當然還有外爺的一把山羊鬍子……
魯迅先生的外婆家則更加夢幻,他的童年如果離開外婆家肯定是蒼白的。掘蚯蚓趴在河邊釣蝦,燒吃羅漢豆,月夜下的小船,坐在小船上看社戲等,魯迅說他小時候每年到外婆家過的一段日子都跟過節似的。這在先生的作品裡都有描述,此不多說。而帶他到外婆家的正是他的母親,她叫魯瑞。
(二)偷著讀書的大家閨秀
魯瑞於清朝鹹豐年間(1858年)生於浙江紹興的安橋頭村。這裡距海不遠,而且附近還有一條河,即美麗的曹娥江。這是個標準的山青水秀的村莊,環境清幽寧靜。魯瑞也算是大家閨秀了,她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都做過京官,外祖父曾位居翰林,父親魯希曾做過戶部主事。
魯家是一個封建意識很濃厚的大家庭,女子的地位很低,所以魯瑞是未進過學堂的,但這不代表她沒有文化。她自小就十分聰慧,對讀書有很大興趣。父母不讓她讀書,她就偷著學。小時候,家裡請了教書先生,教弟弟讀書,她就當「旁聽生」,悄悄地站在旁邊聽了將近一年的課。
後來被父親知道後,就取消了這個旁聽的資格。不過她並不氣餒,既然入門了,就開始自學。她自己找書讀,既然是書香門第,弄幾本書還不是什麼難事。當然,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者有什麼問題不明白,她便主動向別人請教。
就這樣,魯瑞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識了許多字,儘管書寫水平不行——因為想寫字,還得買紙筆之類,比較麻煩,容易被父母察覺,所以她一直對於書寫比較欠缺,但她認字的能力很強,很早就能讀書了。而且她的思想很「新潮」,不讀那些古板的玩意,喜歡故事性的,先是讀彈詞,後來乾脆看小說,比如《水滸》、《封神榜》、《三國演義》等名著,早早就通讀過,還經常有聲有色地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別人聽。這也給後來的魯迅先生的文學事業奠定了基礎。
書讀得多,思想自然就開朗。所以魯瑞不同於那時的一般女子。儘管她開始在父母的要求下也纏了腳,但到清朝末年天足運動興起時,她就果斷地放了腳。當時她的本家中有一個綽號叫「金魚」傢伙,此人十分頑固。他見到魯瑞放了腳,就四處講魯瑞的笑話:「某人放了大腳,要去嫁鬼子了,呵呵。」魯瑞聽到了這話,只冷冷道:「可不是麼,那倒真是很難說呀,嘿嘿!」她對這些流言蜚語毫不在意,我行我素。後來魯迅的執著個性就酷似他母親。
魯瑞的思想開放性還表現在剪辮子上。1902年,魯迅在日本給母親寫信,要她放足、剪髮,她回信說:「老大,我年紀已大,頭髮以後剪,足已放了。」不久,魯瑞果然又剪了頭髮。紹興光復後,她還勸那些頑固的男人把辮子剪掉,比如家裡的僱工,她就支持他們剪髮。
即便在年紀很大時,看到青年人織毛衣,她也要學,做得不好就拆掉重織,一次又一次,堅持不懈地學。終於,連複雜的花紋都給織出來了,樣式也織得很時尚。魯迅看了也佩服地說:「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
(三)遭遇人生三大不幸的母親
魯瑞嫁到周家是門當戶對的選擇,初到周家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周家也曾顯赫一時。魯迅的祖父叫周介孚,號梅仙,進士出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等。他頗有學識,性格豪邁,思想開明,喜讀小說。有家書《恆訓》傳世,另寫有詩數十首,被魯迅集成《桐華閣詩鈔》。他一生也頗具傳奇色彩。
但魯迅之父周伯宜就弱了一點,他是秀才出身,但屢應鄉試不中,所以一直閒居在家,鬱郁不得志,基本靠祖先的老本吃飯。魯瑞心地善良,生活勤儉,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她為周家生下四子一女,全家其樂融融,開始的日子過得倒還不錯。
但平安的日子不長,當魯瑞進入壯年,即長子魯迅到十二三歲開始,周家連續出事。魯瑞短時間內便接連遭遇人生三大不幸,一是公公被抓坐牢;再是丈夫大病三年後去世;還有一子、一女連續夭折……
魯迅的祖父周介孚本來是很有能力的人,卻不小心「陰溝翻船」,使周家迅速衰落。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江南鄉試。因為兒子周伯宜屢試不中,周介孚一時著急,就想了個招。當時他丁憂(守喪)在家,就向出任江南鄉試主考官的殷某行賄(殷某是他在京做官時的同僚),想讓其在考試中對兒子關照關照。然周介孚用人不當,讓家裡的傭人去送錢。結果被發現,考試還沒有開始,就出事了。
周介孚因行賄鄉試主考,被上告朝廷,光緒帝龍顏大怒,將周介孚直接免官,而且還判了個「斬監候」。因周家廣使銀子,才免一死,但56歲的他也坐了8年牢。自此,周家從天堂墜入地獄。
受周介孚住牢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兒子周伯宜了。他自此陷入精神崩潰狀態。公公坐牢也就算了,而丈夫一旦倒下,對於魯瑞來說無疑是天塌了一樣,一大家子怎麼辦?長子魯迅才12歲多,他下面還有幾個弟弟!
開始因周介孚畏罪潛逃,周伯宜一度還被官府抓進監獄頂罪;後來,周介孚一看兒子被抓,只好到官府自首。周伯宜這才被放回。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銀子打點。
周伯宜從監獄放歸之後,變得喜怒無常,魯瑞跟著受了不少委屈。魯瑞做好並親手端去的飯菜,會被丈夫無緣無故地摔出窗外,嘴裡還罵罵咧咧的。也是自那時起,魯迅對父親就開始疏遠了。
周伯宜對仕途徹底絕望後,就經常借酒澆愁,甚至還吸食鴉片。本來為父親免死就用去了許多錢財,你再酗酒、吸毒,這家底哪能不敗光?關鍵是,周伯宜這種自暴自棄,不僅是精神上的墮落,也使身體上倍加摧殘,他很快就得了大病。他先是肺結核,然後是肝硬化,持續了近三年時間。這兩三年裡,他全身水腫,咳嗽,咳血,最後發展到狂吐鮮血,受盡折磨。公公被押在牢,孩子們還小,而面對這些折磨的只能是魯瑞。
肺結核俗稱癆病,在當時的中國,幾乎就是絕症,沒有絲毫辦法。後來魯迅在小說《藥》裡的主人公華老栓,就是為了給兒子治癆病,去弄人血饅頭的。當時為了給丈夫治病,魯瑞也很是為難,家裡陷入困境,能賣的東西都被賣光了。魯迅後來回憶,他經常拿著家裡的東西和母親的首飾去當鋪,換了錢回去買藥給父親治病,受盡了白眼。
魯瑞從一個吃喝不愁的大家閨秀,到一個生活優厚的官宦人家的太太,如今是丈夫躺在病床上等死,其中的悲苦心酸可想而知。當時周家成了平民甚至貧民,在封建禮教等級森嚴的時代,周家沒有資格到當地的官醫局掛號,只有請民間醫生來治病。
但當時民間的中醫有好多都是徒有虛名,再加上周伯宜的病本來就嚴重,所以即便花費再多都是白搭。當時周家還找了民間的一位號稱名醫的何廉臣來診治。名醫自是不同,開的藥方子也奇特。比如同巢的蟋蟀一對,結了子的平地木十株,隔年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等。後來被魯迅諷刺為:蟋蟀要原配的。
何廉臣在用湯藥的同時,還用一種特別的丸藥,即敗鼓皮丸。這藥丸「就是用打破的鼓皮做成」,醫生認為周伯宜得的病叫臌脹病,所以得用打破的鼓皮來對付,這後來也受到魯迅的抨擊。後來魯迅回憶道:然而那種神奇的「敗鼓皮丸」服用了一百餘天,依然打不破水腫,父親終於躺在床上喘氣了……
周伯宜自1893年冬一病不起,至1896年10月去世,年僅36歲。而此時的魯瑞才38歲。自此她開始了長達48年漫長的寡居生涯。
在公公被打入死囚,丈夫重病期間,魯瑞,這個平凡的女性像一棵堅強的大樹,苦苦撐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錢財花光之後,她強忍著極度的悲痛,四處張羅家用,常常拿出首飾與家當讓魯迅去當鋪換錢。
不到中年即喪夫,已足夠不幸。而此間她還經受了喪子(女)之痛。
大家都知道魯迅弟兄三個,他是老大,還有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事實上,他總共兄弟姐妹五人。就在丈夫病重之前,她就喪失了自己唯一的女兒。接著是丈夫撒手人寰。此時魯迅15歲,老二周作人11歲,老三周建人才8歲,四子周椿壽才4歲,還有四個希望。但愛女夭折,丈夫早逝,這還沒完。兩年後,她再受打擊。她最疼愛的剛剛6歲的小兒子又夭亡了!
後來,魯瑞不管隨著兒子到哪裡安家,她都要帶著一張畫像,畫面上是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這就是六歲夭折了的魯迅的四弟。周氏兄弟當時為了安撫傷心的母親,特請來紹興名畫師葉雨香畫了小弟的像。這張畫像陪了母親45個春秋,直到她去世時。
短短數年,她連續遭遇公公入獄,丈夫病故,愛子愛女夭亡,普天之下,有幾個人能承受得了?而她還是一個30多歲的女子!此間的痛苦有誰能知?但她還是堅強地承受著這一切。因為,她還有3個兒子。這3個兒子是她的希望。也許在魯瑞心裡,壓根就不知道什麼叫民族魂;但她知道,只要努力,兒子以後會成才的。
於是,壓下心底所有的傷痛,她要把兒子送出去,求學。
(四)母親送兒出鄉關
丈夫去世時,魯迅才15歲;兩年之後,當魯迅17歲時,魯瑞終於下定決心,要把兒子送出去。再苦再難,不能耽誤了孩子的前程。這也許是中國家長的優秀傳統。不過在當時,魯瑞送走魯迅是要有一定果敢和勇氣的。一是家境很困難;第二,關鍵是魯迅是長子,他擔負著振興家業的重任。如果按一般人的理念,魯迅是不可能讓一個寡母送出去的,她要把老大留下來,成家立業,撐門面。她寧可送次子、三子出去,也得留下即將長成大人的魯迅。
但魯瑞做出了一個堪稱偉大的選擇。如果她當時猶豫了一下,讓魯迅在家守著她,那麼中國文學史,甚至文化史就要改寫了。這也許是魯迅後來對母親至孝的根本原因。沒有魯瑞的選擇,就沒有魯迅的未來。因為他本身就是孝子,當時母親若執意留下他,他可能就留下了。
因此,後來當母親硬塞給他一個十分不優秀,甚至十分平庸的朱安時,魯迅無論如何是不敢不接受的。儘管他在精神上一直都沒有接受,但在表面上,必須接受。因為孝。因為有了朱安,母親的心就寧靜了,母親便有人照顧了,魯迅才能省下心成為一個鬥士。
不過當時的周家確實很窘迫,魯瑞拿不出那麼多錢。她賣掉一件首飾,換了8元錢做盤費,把兒子送出了紹興。
母親送兒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即便只是為了母親的這個決定,魯迅就必須得學成。
那年是1898年,中國不尋常的一個戊戌年。
那年的4月,魯迅入南京水師學堂,將名字周樟壽改為周樹人,步入新的人生。
(五)影響魯迅一生的偉大母親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人,做父母的,他的骨子裡先得有譜。
魯瑞首先是很有個性的,她有很頑強很堅韌的品質。她能在眾多打擊下,頂著來自各方面的非議,變賣首飾嫁妝,想盡各種辦法,送魯迅去外面讀書,以後又讓魯迅東渡日本去留學;接著她又毅然把次子、三子也一一送出了家門。膝下一個也不留,只要你想讀書,我不怕孤獨,不怕勞累。
能堅持把三個兒子都教育成才,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對魯迅的「韌」的戰鬥影響很大,他用自己的筆,去跟那個時代所有的反動勢力鬥,橫眉冷對千夫指,從不低頭,有著最硬的骨頭和最堅韌的精神。
魯瑞是傳統的賢妻良母型的勞動婦女,她孝順父母、公婆,相夫教子,而且待人和藹寬仁,富有同情心。她時常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錢,送給急需的人。家裡人有時對傭人說話不和氣,她總是說:「不要大聲小氣說他們,即使他們做錯了,可以同他講麼!」她還給僱工王鶴照做鞋、襪、衣服等。在富有的家庭,主人給僕人做衣服,沒有一點愛心是做不到的。魯瑞還熱心教王鶴照識字,並說:「我就苦得不會寫,你學起來,可以記記帳。」
這對魯迅的影響也很大。魯迅後來幫助了許多進步青年,比如蕭紅、柔石等青年作家,魯迅不僅對他們精神上的支持,還有大度的物質上的幫助。
魯瑞性格還很樂觀、開朗。後來她曾一度跟次子周作人一塊住,兒媳婦因生氣不吃飯時,她便說:「你們每逢生氣的時候,便不吃飯了,這怎麼行呢?這時候正需要多吃飯才好呢,我從前和你們爺爺吵架,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氣力說話呀。」用周作人的話來說:「這雖然一半是戲言,卻也不難看出她強健性格的一斑。」
魯迅的寫作風格又潑辣又幽默,跟母親的影響也是分不開的。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這個筆名,取母親的姓氏,自然寄託著他對母親深深的尊敬和愛。
魯迅為了報答母親,後來把母親接到北京來住。魯瑞該享享清福了,但她也不是把自己當什麼都不管不顧的老太婆。他也經常同魯迅談論時事,經常讀書看報,家中總有幾份報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形勢十分黑暗,革命者時有性命之憂。魯瑞儘管呵護自己的兒子,但從不阻攔魯迅參加革命活動。她每天都閱讀報紙,看到不平之處,就會十分激動,慷慨激昂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魯瑞看書看得很多也很快。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說:「老大(指魯迅),我沒有書看哉!」魯迅後來曾說,因為母親要看書,他到處搜集小說。而且老人家記憶力特別強,改頭換面,內容重複的東西,經她一看就發現了。「這和那本書上的故事是一樣的。」——這雖然使魯迅在找書上費了不少心力,卻也使他清楚了許多書的來源。這無意間對他後來編著《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集》、《古小說鉤沉》等書帶來益處。
當然,魯瑞也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比如她強加給魯迅的媳婦朱安。不過在當時,這也是她思想的局限性。那時胡適、郭沫若、徐志摩等,他們的母親都一樣,她們不可能有愛情自由的理念。不過後來,兒子周作人娶了日本媳婦,她也沒有過多幹涉,證明她的思想還是在不斷進步的。
1936年10月,魯迅不幸逝世。當時魯瑞已經79歲高齡。她知道後,悲痛欲絕。她曾經失去過兩個子女,如今,白髮人又送了黑髮人!但見送電報的同鄉宋紫佩先生仍在身旁時,她便極力克制著自己。等鎮靜自如地送走了宋先生,然後才放聲大哭!她事後說,「我當時是不能累宋先生難受啊!」
後來,當魯瑞看到社會各界人士對兒子的悼念時,她釋然地說:「還好,這樣子,兒子死得不太冤枉!」
有了母親這句話,魯迅先生在九泉之下亦當瞑目了。魯瑞不愧是一位時代巨人的母親,她不僅像一棵大樹,能在困苦的時候,為兒女們遮風擋雨;她又像大海,能包容所有的悲傷與痛苦。
魯瑞在魯迅去世後,又堅強地活了7年。她於1943年安然長逝,享年86歲。
,